什么是评弹?
数据扩展: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用吴语说话和表演的传统民间艺术评书剧种形式。平话俗称“大本”,弹词俗称“小本”。它起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上海等吴语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
苏州平话起源于宋代的历史。弹词源于宋代小说、元明词话、陶珍等诗词歌赋。苏州弹词的艺术形式是“优者百战,击之以简。”“渔鼓奏词,声声嘈杂”的描述。评弹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颇为流行。
最著名的艺术家是王,他曾经为乾隆皇帝唱过歌。嘉庆、道光年间,有陈玉干、毛昌培、余秀山、陆瑞庭四位名家。咸丰、同治年间有马如飞、赵香洲、王石泉,后又有众多名校,使苏州评弹艺术延续了200多年。
苏州评弹书目多为历代民间故事。比如三国,水浒传,白蛇传,珍珠塔等等。到了近代,书目的题材也略有更新,如与肖扬、林则徐、焦与雷锋。
产地:
苏州平话源于宋代的说话技巧。清代剧作家李渔《春中谱》第二折《蜀脑》中,描写了明末清初苏州评书中的《月转》场景,与苏州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末清初著名的说书人刘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讲过故事,与苏州评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全盛时期,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宇社成立。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水浒传》中的姚、等著名说书人。
“弹词”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田汝澄的《游西湖笔记》中,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当时有百位优人打游戏、击球、合机器人、打鱼鼓、打词,声声鼎沸。”陈汝衡的《弹词的起源及其艺术形式》(1983)一文认为是“远离陶珍,靠近词源”。
关于“陶珍”,《西湖游记》:“杭州男女,为寻温饱,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学评话,谓之陶珍。”叶德钧《宋元明说唱文学》考辨:“陶珍和弹词都是七言诗赞美的说唱文学,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他认为“就历史发展而言,元明时期的陶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时期的弹词确实是连续的,二者发展的历史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