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的失误与教训
* * *中央明确提出三线建设1964。1965年5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个五年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时,* *指出:制定规划要考虑打仗,建三线基地,做一些一二线的军事项目。随后,* * *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发言,在为“三五”计划所作的指示和批示中反复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直接导致了中央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
三线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念主要是根据中国战略地位的不同来划分的。最初是指西南、西北地区“包括湘西、湖北、豫西”,后扩展到京广线以西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等西部地区。
大规模三线建设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历时十余年。从“五五”开始,三线建设主要是配套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采取搬迁、承包、新建三种方式。三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将三线地区建成以国防军工为主体、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基于“大打”、“早打”、“核战争”的完整工业体系。
历时十余年的三线建设虽然客观上改变了我国不平衡的产业布局,促进了三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其失误和教训是深刻的,主要包括:
三线建设最大的失误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误判,导致经济建设决策的失误。三线建设的立足点是建立在国际战争、早期战争和核战争的基础上,从而忽视三线地区的客观条件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发展国防军工和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效率低下。
其次,三线建设的宏观布局强调大分散、小集中、自成一体。这期间三线地区总投资达2000亿,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的大部分,使得投资中心西移过快,不利于发挥沿海老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利于三线地区优势的发挥,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从而延缓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微观上,片面强调“山、散、洞”,忽略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的限制,违背了产业布局的区位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造成了投资的低效率和浪费,为三线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总之,只有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有科学的经济决策;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才能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