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产业资本剩余转移政策有哪些?

第一,如何解决美国历史上的产能过剩

增加对外投资,出口过剩产能。1973之前,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主张“需求拉动供给”,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来解决产能过剩。1939-1948期间,军工工厂和基建制造企业数量和规模增长近50%,产能利用率也逐年提高。随着二战结束,国际国内需求锐减,1947产能利用率下降到70%。美国及时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其他形式的援助,帮助欧洲恢复经济,金额达6543.8+03亿美元。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美国化解了部分过剩产能,产能利用率由1951恢复到80%以上。而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刺激需求,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导致“一低两高”的滞胀现象。

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化解产能过剩。1980之后,里根政府采用了减少国家对企业干预、追求“供给创造需求”的里根经济学。从1980到1985,美国降低通货膨胀率,大幅减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支出,鼓励企业加快并购,依靠市场调节化解产能过剩,从而推动经济重回健康增长的轨道。到1983,美国经济开始回暖,全年GDP增长6.5%,生产性投入增长1.1%;1984一季度GDP增速达到10.1%,工业开工率也超过80%。

加快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通过政府引导国防和军事技术向民用转化等措施,大力推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鉴于20世纪初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美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高科技产业升级。经济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引领全球信息革命。由此,美国摆脱了传统产业升级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产能过剩。

第二,美国应对产能过剩的政策变化

从“需求拉动供给”到“供给创造需求”。美国的产业政策随着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而逐渐调整。1973之前,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注重需求端的政策创新。无论是国内的铁路、公路基建投资,还是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投资,都是利用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政府经济干预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办法,但往往会导致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产能过剩。投资会刺激供给增长,同时也必然带来更快的通胀。从65438年到0980年,里根政府开始改变经济政策,以“供给创造需求”,通过创新驱动的工业发展化解产能过剩,重视提高工业竞争力。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重化制造业产能过剩逐步缓解,第一产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近10年。

从福利到工作的再就业培训项目。美国的现代福利制度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是与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同时建立的。19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出苗和发芽阶段。随着《人类发展与培训法案》和《经济机会法案》的制定,美国逐步建立了全覆盖的现代福利保障体系。此时,再就业培训已从早期的职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由劳动部直接管理,为经济困难的人,特别是男性提供职业培训,为有三年以上就业经历的人和再就业人员提供培训。65438+1970年代是成熟阶段,其主要立法如《工作培训伙伴法》和《再就业法》都体现了政府责任向企业和个人转移、资金渠道不断扩大、培训服务多样化、公共服务私有化等特点。1988—1998是大调整和改革阶段。里根政府于1988年推出的《家庭支持法案》是再就业培训立法的重大变革。美国通过扩大职业培训和增加教育机会来减少贫困父母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强制各州建立就业机会和基本技能培训项目,并在法律上确立联邦政府在这一项目中承担50%-72%的责任。美国的现代福利制度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