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历史

洮河是阳泉人民的母亲河。由于历史悠久,流域宽广,几千年来为农业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洮河两岸众多村落的形成和命名(如西游、平潭、武都、河坡、湍流、河滩等。)生动地反映了这一事实和复杂。从现存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历史文献来看,在古代,洮河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景色非凡,深受人们的喜爱。早在680多年前,袁仲舒左成吕思成在《雾渡河水墨诗》中就写道:“水一波三折,我喜欢听芦苇声。笑我家穷无麦垄,看你家高堰筑桃江。没必要重点转,政府也没倒。据说以汉阴对老子的痴情,橘子的效用胜过罂粟。”清嘉庆十六年(1811),被任命为平定府知府的吴安祖在《平定府八景》(成化版《山西通志》卷七收录)中写了一首关于“平潭秋月”情景的诗,诗中说:“影中有金夜,宝宴斜。上个月,何如潭拍了一张读书的照片。”写“横五浪平浪”的情景时,诗中说:“横浪五起,赶鸭子出红篱。两岸芦苇寒,秋容依之。”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元老院议员苏俪也在《故乡风光》一诗中写道“吴吴承天,一村烟火满。”芦下芦深,洮河鱼厚。“由此可见,90多年前,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洮河作为阳泉第一大河,依然是人民利益的主宰,这一点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由于自然因素,加上人为的过度砍伐,生态失衡,洪水也时有发生。从阳泉解放到2002年的55年间,发生洪水100余次,平均每年近两次。其中洪峰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的有5次。最大洪水发生在8月24日1959,最大洪峰流量2200立方米每秒。这次洪水冲毁西游煤桥100多米,洮河桥冲毁两个洞,造成南北交通中断4天。阳泉发电厂、滨河街段洮河大坝被冲毁1.2米以上,街道及相邻厂矿受损严重,造成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万余元。其次是1966年8月23日发生的20年一遇洪水,最大洪峰流量达到1980立方米每秒。此次洪水共决堤城区洮河南岸防洪堤9条* * * 840余米,造成面粉厂、木材厂、电厂等单位和16条街道被淹,死亡57人,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血的事实告诉人们,流淌了一千多年的洮河,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失去了母亲河的风采,成为了一条让人恶心、疲惫、深感头疼、忧心忡忡的害河!尽管如此,一些缺乏公共道德的单位或个人仍在向洮河注入污水、倒垃圾和倾倒废物。一些缺乏科学常识的人还在洮河河床里种植、饲养。一些贪图蝇头小利的人,不顾政府的三令五申,仍然在洮河挖沙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