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包头不是区首府?
从历史上看,呼和浩特市阴山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历史悠久。1973呼和浩特东北发现的50万年前的“大瑶文化”,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同时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春秋战国以前,匈奴、胡林、娄烦等北方游牧民族在今天的呼和浩特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推广“胡夫骑射”,打败胡林、娄烦两个游牧民族,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修建云中城遗址。中原的中国人开始定居呼和浩特。“赵长城”穿过呼和浩特北部的大青山。221之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36个郡,呼和浩特附近的云中郡就是其中之一。汉武帝时期,云中是防范匈奴的前哨,也是远征匈奴的基地之一。北魏的“乐圣”和辽朝的“丰州”也在这里。元朝被明朝推翻后,蒙古人退守长城,建立了北元政权。1572年,北元领袖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居于呼和浩特,在玉泉区建“洪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是“蓝色的城市”,其中胡和是蓝色的意思,浩特是城市和城市的意思。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蒙古文的《安达汗传》中,其中记载:“著名的圣主安达汗,在猴年(藏历,即龙六年,1572),聚集无与伦比的能工巧匠,模仿失落的大都市,在哈次巫娜阳和哈屯河两岸,修建了八座建筑和楼阁。”哈次巫娜”,蒙古语为黑山,明清时又称“哈郎吾”、“喀郎吾”、“莫卡拉”,即现在的大青山。”哈屯河”是从呼和浩特西北的乌苏图河谷流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的“扎达海河”。《安达可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名,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明政府在万历年间批准中国人的名字“归化”,意在使少数民族服从、统一和服从明朝的统治。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四年,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市合并为归化县。1913年,国民政府更名为贵绥县,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贵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至此,确立呼和浩特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包头:包头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以北,西部是河套平原,东部是墨川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塞外名城。包头地名的由来是蒙古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另一方面,这里曾经是西域最大的皮毛集散地,被称为水旱码头,又称“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包头”。包头属于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季是包头最好的季节,凉风习习,繁花似锦,瓜果蔬菜丰富,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春两季,冰雪封冻,银装素裹,独具北国特色。包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是欧亚大陆草原文明和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交汇点,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市人口20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54.38+0.2万。包头不仅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稀土工业基地,还将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乔》的播出肯定了老包头与晋商的关系。包头是一座移民城市。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和饥荒,大量移民输出谋生。随着“西进”现象的发展,大量晋商涌入包头。乔贵发来乾隆二年,在新敖包门前开草料店,以卖豆芽、豆腐、草料为生。客观来说,经营草料是乔贵发发迹的主要原因。乔贵发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乔美洲是第三个儿子。他继承了乔桂发的遗产,在包头创造了“傅生”这个名字。乔美洲又生了两个儿子,次子乔致庸,就是今天中堂乔家大院的主人。”先有傅,后有包头城”是对晋商对包头发展影响的充分肯定。先有傅后有归化城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归化城只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口”指的是杀虎口,包头城只在同治13有城墙。乔致庸创造了乔氏产业的鼎盛时期。乔致庸生于嘉庆年间,即1818。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乔贵发迁至东河区东门街,开设广胜宫,相当于现在的仓库。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考证。包头有一家规模很大的“付梓好”专卖店。道光(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出现了掠夺中国皮毛的商业局面。大量毛皮被运往资本主义国家,30多家外国公司赶到包头购买毛皮。乔家适应发展的需要,开始发家致富。1850黄河改道,黄河渡口移至东河区南海子。西北皮毛和河套粮食全部经过“老包头”的水旱码头,乔家的事业达到顶峰,带动了整个西北的繁荣昌盛。这与乔致庸深刻的晋商思想是分不开的。当时包头的两大支柱产业皮毛和粮食,彰显了东河区的辉煌。随着乔家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