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特河战役中的战船比较

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不就是介绍人吗?在这里怎么谈明星?慢慢听我说。对于这样一部展现相对大规模海战的电影,今天的制片方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依靠IT时代的动画,也就是电脑绘图闭门造车。在那个年代,要么用模型,要么就得用真人。本片大部分场景使用的都是真实的战舰,也就是说,除了人员,连战舰都成了演员。而这部片子能称得上真正的明星,却是靠这些战舰演员!尤为珍贵的是当时实际参战的新西兰“阿喀琉斯”号轻巡洋舰。她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成为当时印度海军的“德里”舰。在描写海战的影片中,主力舰艇能够表演自己,扮演如此重大的角色,笔者还没有看到其他的例子。

另外两艘英国巡洋舰,其中最大的埃克塞特号是英国最后一艘重型巡洋舰,是为了省钱而设计的经济型邮轮。与对手相比,该舰只装备了6门203毫米主炮,这让它看起来相当虚弱。旗舰“阿贾克斯”号轻巡和“阿基里斯”号属于“利安德”级,属于英国最早的后条约轻巡,其连体烟囱在英国巡洋舰中独一无二。

旗舰“阿贾克斯”号也在1949年被拆毁,而“埃克塞特”号则在1942年被日本海军击沉。自然无法参加演出,只能请其他演员来演。打旗舰的是名舰“谢菲尔德”号。虽然该舰也属于轻巡,但实际上它是英国为与装备15门、155毫米主炮的日本超级轻巡抗衡而设计的“镇”级。不用说,厉害多了。埃克塞特的扮演者选择了简化设计版本的“城镇”级,这是在战争前后开始的,被称为“殖民地”级的“牙买加”。即便如此,标准排水量也比她玩的沉没游轮大500吨左右。这两个演员在外貌上没有什么不同。简单的鉴别方法是“镇”级的烟囱略向后,而“殖民地”级的烟囱是直的。

加上“德里”,这三位英国明星在全片中把演技发挥到了极致。海上编队航行、主炮齐射、施放烟幕等场景,一定会让所有海军爱好者拍手称快;笔者认为,编队发现敌舰时,一起升起战旗的场景更是绝无仅有。英国巡洋舰独特优雅的外观上装饰着鲜艳的旗帜。舰队在碧海晴空下破浪前进,其壮阔景象真是无以言表。难怪当时的评论甚至称赞它是“海洋上的芭蕾”!

这些海上镜头是在朴茨茅斯海岸拍摄的,战斗场景换到了苏格兰的因弗戈登,那里停着许多等待拆解的旧船。双方交火后,出现了交火和破坏的场面。如果现役军舰再次被使用,英国海军不得不要求赔偿。另外还有外国军舰,那不就造成国际问题了吗?

虽然“原型”比这些演员瘦很多,但英国巡洋舰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演员比实际原型勇敢的例子很多。这些战舰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优秀了,所以没有人打扰英国演员,但是他们对手的反派战舰1今天被骂了!这是怎么回事?

“施佩尔伯爵”一家原本是三兄弟,没有一个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所以选择谁来演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为了表现出与英国军舰不同的面貌,最终选择了当时美国第6舰队的旗舰塞勒姆号进行巡逻!这艘船在影片开头首次亮相,海军迷看到肯定很尴尬。没过多久,又出现了用尾吊吊起船的一幕。终于有了后期美国巡洋舰特有的船尾机库,然后机库舱门的镜头慢慢关闭。这不是德国军舰!问题不用多说,越看越有收获。施佩尔伯爵桅杆上那么多先进技术的代表在哪里?雷达天线?虽然主炮都是一式三门,但是“老萨”前面有1炮塔;最新式的76毫米速射高射炮随处可见。坐在炮位上的水兵还戴着美国人特有的巨大头盔,可以遮住所有的耳机!这个演员与原型相差甚远。请一个黑人演奥特罗没问题。现在让他扮演罗密欧!

电影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当兰·格斯多夫上尉向达夫上尉介绍他的伪装技巧时,他指着简氏舰船年鉴说:“他们在扮演一支美国巡逻队。”达夫船长接过来说:“怪不得你把船号涂在船头!”看到这里,笔者不禁笑了。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导演的无奈。他们也知道借来的“撒冷”会招来非议,于是自嘲来了。另外提到了一个使用姐妹舰名字的场景,但是为什么不加一个主炮塔来冒充沙恩霍斯特号呢?微笑微笑。

当然,英国也有缺点。快到结尾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是坎伯兰号从福克兰群岛一路过来,这里出现的坎伯兰号也是我们自己的船。但在拍摄时,该舰主炮已被拆除,用作试验舰。影片中,看到英国海军士兵赤手空拳为这支奇怪的援军欢呼的场景,似乎让人哭笑不得。拍摄时至少安装了一些木质炮塔!

当然,说实话,作者非常理解它的痛苦。说实话,“塞勒姆”天赋条件不错,不比袖珍战列舰差,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排水量差不多,单烟囱和高射导演感觉有点像原型舰的桅杆。而退一万步,抛开批判的放大镜。与几艘英国巡洋舰相比,“塞勒姆”号要大得多。从艺术效果上来说,对袖珍战列舰和巡洋舰舰队对抗的描写也能反映出一些东西。当时美国海军是不允许在军舰上打上任何纳粹符号的,更不要说在军舰上画任何符号了。甚至升起纳粹德国海军旗的场景都是在英国军舰上拍的。所以,导演想当德国人,也没办法。这个问题真的没必要太挑剔。

和很多战争电影一样,军迷们总有盯着镜子里出现的武器看的习惯。其实作者的这种倾向也很严重。评论舞台上的武器总是很有趣,但是适可而止。别忘了在精彩的场景上喝一杯,在挖洞的同时沉醉于“海洋上的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