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叙事精读第六部分。

第六条“麋鹿之光”

一、作家作品。

《麋鹿之光》的作者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福干。1904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冲破封建家庭牢笼,远赴上海、南京求学。1927——1928生活在巴黎,撰写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死亡》。回国后先后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他的代表作《家》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的内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旧礼教和旧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他们同封建势力的斗争。除了小说,巴金还有十多部散文集,如《人生自白》、《旅途随笔》、《静夜悲剧》等。他的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生活世界,充满了对自由的热情和对光明的追求,意境清新,语言流畅。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第二,文体知识。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老虎。狗。本文写于1941年3月,原载于1年4月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原收录于散文集《龙》。老虎。狗》,后收入《巴金选集》第十卷。

第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回乡时的回忆、所思、所想、所感,控诉了所谓“昌邑后裔”封建家族对幼小生命和幼小心灵的摧残,表现了巴金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也看到了18回来时同样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势力本质和顽固不化的清醒认识。由此,作者总结出一个道理:财富并不是“为子孙后代而增长”,出路在于与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阔的世界”,去寻求光明的未来。

第四,层次段落。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1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

18主编剧们久别重逢故地的所思所感。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他的故居外面徘徊。当他看到嵌在前门的“昌邑子孙”四个字时,他的感情被触动了,他被一种奇怪的感觉抓住了。于是开始回忆18之前的往事。这里的“昌邑子孙”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昏暗的灯光照在故居的前门,但灯光并没有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中的黑暗。当他再次看着微弱的光线时,他突然想到了哈里什岛上的灯光。这就引出了欧洲的麋鹿和他妹妹的传说。然后,文章自然就到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五段到第九段。

通过写被旧制度吞噬的姐姐的深刻记忆。指出生活在这个古老家族的后代只能孤独的活着,孤独的死去,这是不必要的浪费。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不知道害了多少像我妹妹这样年轻善良的人。他的笔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吞噬着女人和年轻人,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泪水。

第三部分,从10自然段到12自然段。

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夜晚,寻找生活的方式。批判“昌邑后裔”对后代的毒害。并指出:麋鹿的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

巴金说得好:财富不会‘为孩子而增长’。很明显,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拥有大量的财富,也无法挽救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命运。因为生活在这样富裕家庭的后代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就算是这个家里那些有理想有气质的年轻人,如果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立的能力,也会毁于一旦。作者以一个反法官的姿态批判它,绝对地说: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麋鹿的光不会带我到这里。那么,出路就是彻底脱离旧家庭,走进广阔的世界,走自己的新路。

第四部分,从13段到文章结尾。

作家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之灯的指引下,走进广阔的世界。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离开了童年和青春期的家,在亲友的送行声中奔向世界。当然,离开自己的家,难免会有留恋和惆怅。是作者心中的光指引他走向一条新的道路,一盏明亮的“灯”,使他能够战胜自己的悲伤,坚定地投身于这个世界。

五、写作特点。

1.灯光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使文章充满诗意。

文中所写的三种光都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光:出现在第三段:故居前门昏暗的灯光。从颜色上看,这种光是“黑暗中的一丝光”;作者觉得“这并没有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中的黑暗”,这让他觉得仿佛装满希望的水碗被打碎了。这种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道德的衰落和崩溃。

第二种光:是哈里什岛上的光。也就是我妹麋鹿之光。这盏灯包含了一对兄妹的悲伤故事,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幻灭。

第三种光:是文章最后一段出现的“我心中的光”。这种光出现在作者走向世界的路上,它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2.以灯光为线索,让文章浑然一体。

本文以“照明”为题,以“照明”为主线贯穿全篇,使文章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者抓住站在故居前微弱的灯光,突然想起了哈里什岛上的灯光。于是,关于姐姐,一个老婆婆的命运的记忆诞生了,也离开了。这就引出了对封建家族遗风的批判,“常义子孙”。很明显,麋鹿的光不会把我带到这里。于是,作者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投身于广阔的世界。途中,在田野的菜花中,他仿佛看到了共同的光,那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灵魂之光。作者用“轻如”贯穿全篇,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一步步发展的过程,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化,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作为抒情散文,作者以强烈的感觉,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于一炉。抒情,情感随景而动;叙述,按时间顺序;讨论,深刻透彻,充满哲理。

比如文章开头,叙述蕴含深情,由景而生。故地重游,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封建家族的仇恨,封建礼教,对亲人的怀念。在这里,作者很自然地将叙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再比如,文章后面,关于“昌邑后裔”的讨论,充满了批判的情绪,随着讨论的深入,作者不禁大呼:“昌邑后裔,我恨不得把这四个字抹不掉!”。在这里,作者将议论、叙事、抒情融为一炉,使文章充满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六、学习要点

1.文章展示了两种人生路径:一种是先人按照“长益儿孙”的家训,为子孙开创了家族事业,积累了财富,以期为子孙谋求安逸和幸福,但实质上却葬送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禁锢了许多优秀青年的心灵,使许多人走上了一条憔悴的接天人生路。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在走的路,那就是彻底脱离封建旧家庭,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阔的世界。作者明确否定了旧家祖辈为儿孙安排的人生道路,庆祝自己走出小世界,更坚定地踏入世界,探索新的人生道路。

2.照明的象征意义。

文章里有很多灯,有三种灯:

第一种光是第三段故居大门里闪耀的光。这道光是黑暗中的一丝亮光,并没有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作者心中的黑暗,让他觉得希望的水碗仿佛被打碎了。这种光代表着作者的故居,象征着狭隘的“家”,象征着旧家庭、旧伦理的没落和哀痛。

第二种光是哈里什岛上的光,也就是我妹妹麋鹿的光。这道光包含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既表现了兄弟姐妹的感情,也象征着苦难和希望的幻灭。

第三种光是我心中的光。这道光是在作者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上展现出来的。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作者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3.灯光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本文以“照明”为题,也以照明为线索展开全文。文章开头,作者站在曾经给过巴金痛苦和失望的旧居门前,与眼前微弱的灯光混在一起,让作者想起了麋鹿的悲壮之光。随后,麋鹿的点灯唤起了作者对妹妹的回忆,对当年兄妹之情,对妹妹的悲惨遭遇,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旧家庭,旧伦理的罪恶。因此,封建家族被批判与照壁上的“昌邑子孙”有关。从而点燃了作者的精神之光,他指明了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道路。

作者一方面以“点灯”为抒情线索连接全文,另一方面通过“点灯”突出和链接文章中批判“昌邑后裔”的主要内容,使作者的思想随着情感的推进而更有层次。微弱的光线折射出旧居的衰败,再通过麋鹿之光过渡到对旧家的揭露和指责,指出其衰败的必然性,进而从反面教育人们,促使人们认清自己应该走的人生道路。这是全文的内在含义和逻辑。

4.妹妹悲剧的记忆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作者对妹妹悲剧的记忆与作品主旨的关系,就是文章的例子与结论的关系。我妹妹是一个善良的年轻女子,本该有一个长久的幸福,却悲惨而过早地死去,甚至死后受到冷遇。作者的这段记忆,揭露了旧家庭和旧礼教让青春和人生苦不堪言的罪恶,用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提醒人们:要冲出狭隘的“家”,去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七、难词。

(1)“昌邑后裔”四个字就这样嵌在那里。

照壁:在大门中用作屏障的墙。《昌邑子孙》:造福子孙后代,世世代代子孙共享。

(2)我仿佛看到了哈利希克岛上的灯光。

哈里什岛上的灯:这是一个古老的欧洲传说。哈里什岛上的灯是麋鹿妹妹点亮的。

③那些可怕的噩梦!

噩梦:是梦中的恐怖和噩梦。

(4)很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煎熬。

苦:苦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