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的历史文化状况。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震泽,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毗邻浙江省。古称“吴头岳薇”,是吴江市的“西门”。东距上海90公里,北距苏州54公里,西距湖州45公里。“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因靠近太湖而得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震泽镇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47亩,水域面积36528亩,总人口5万人。该镇基础设施完善:有220,000伏,65,438+065,438+00,000伏变电站,25,000吨地下水厂,移动通信发射机,互联网服务,电力保障,供水充足,通讯方便。被评为国家卫生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新型小城镇。

震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江南五大桑乡之一。清代中叶以来,丝绸业兴盛,“藏中干丝”远销海外。纺织服装产业非常发达,如沈心服装集团、苏龙丝绸纺织集团,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已进入省级企业集团行列。此外,罗氏沼虾、甲鱼、螃蟹等水产品的种植,蔬菜基地食用菌的种植,大棚蔬菜的种植,万头养猪场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菜篮子。

近年来,深圳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日益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震泽人民艰苦奋斗,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基本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四小龙”,即“一条龙绢纺工业;彩钢板,活动房产业直通车;有色金属和铸造行业是一条龙;汽车摩托车维修,汽车配件销售直通车。”近年来,震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基本形成占地2000亩的1民营经济开发区。大量外商来震泽投资办厂,有外资企业12家,外商投资开发区1个。

震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事秀丽,慈云塔巍峨,留下了“三国孙吴之风;虞姬桥拱起,传承古圣先贤的丰功伟绩;小巷悠悠,古韵犹存;石坚宫和范思桥讲述了一个百年沉浮的故事。天文学家王茜,博览群书,天人合一,中西合璧。他的《孝安新法》,让学界赞了三百年。

震泽镇-进化

震泽的“泽”字在“水”字旁边。就像盛泽和金泽一样,顾名思义,是一个具有水乡和乡村特色的地名。

清代《百城烟水》说:“震泽镇在双阳村之西,北有太湖。”书》被称为‘震泽地丁’,因其名。”

太湖古称震泽太湖,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又称巨渠、李泽、震泽,烟波浩渺,达36000公顷。震泽镇因太湖之光而得名。不过,虽然是借用,但并非空穴来风,牵强附会,而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明洪武窦编《松陵录》序曰:“于导水源至此,故谓震端定,言端定不振。”在城市西南90英里处,有一座桥通到尽头。《吴越春秋》说在这里乘船出三江口,还有一座桥是想范的,遗迹还在。"

阿清诗人许嵩在七大奇观“大浸太湖”中也说:“大浸之源近源,秋来也苦。失去他的震泽之名,古已有之,痕迹仍传至桥尾。”

清雍正四年(1726),因吴江粮食重,监狱众多,下令分县为郡,震泽第三地名出现在吴江县西部。震泽镇属震泽县管辖,但震泽县衙门设在松陵(今武都宾馆),与武江县衙门分置。民国元年(1912)一月,两县合并,成为吴江县。

四十一年后,即1953年五月,原吴县太湖行政区改为震泽县,也因太湖别称而感动。第二个震泽县其实和震泽镇在行政隶属上没有任何关系,只是隔湖相望。但是第二个震泽县并没有存在多久,在1959年3月被撤销。至今,除了两个县的名字外,只有历史文化名镇震泽的名字依然存在,并永远闪耀着光芒。

就像盛泽人喜欢用盛泽作谥号,黎里人喜欢用黎川作谥号,同里人喜欢用铜川作谥号一样,震泽人,尤其是丝绸商,喜欢用震川作谥号。镇川之名,以李四丝绸闻名,在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丝绸产区和市场都很有名。

震泽镇-行政区划

震泽镇震泽镇是江苏省吴江市下辖的九个镇之一。位于城市西南部,毗邻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03年巴度镇合并后,震泽镇面积达到95.1平方公里,人口85249人。辖20个社区(太平、利安、工厂、花园、荡口、桥北、新民、印染、新生、坛丘、洪升、永和、茅塔、杨凡、蔬菜、余省、阆中、西白羊、坛峪、南马)和27个村委会(东港、洪州、唐生、星桥)

震泽镇-历史

范思桥古时候,震泽一带是浅水泻湖湾,“先为激流,后为泽居,亡于异乡”,海水变迁,泥沙淤积,堆积成陆。先民开垦土地,分散稀疏,聚集成村。

从李泽湖附近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属于马家滨-良渚文化)来看,震泽的祖先似乎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1982年,踏水桥农民耿在湖底发现三块破碎的圣牛头,由当时吴江县文化馆送上海自然博物馆鉴定。它们被认为是商代以前的标本,古聚落遗址部分坍塌沉入水中。由此推断,震泽先民在远古时期就已经驯化饲养圣牛作为牲畜,原始农耕文化由此开始。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张敬尊在此设立地震博物馆,这是震泽命名的开始。图书馆员,客栈,也就是招待所,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南宋绍兴初年,震泽在帝都附近,朝廷设巡官,以此为镇。震泽镇的名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纯粹是为了镇守都城临安,为军事职能而设。元朝时,经过多次战乱,震泽居民只有几十人,村镇萧条。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活跃,明朝廷多次发函鼓励农桑,震泽地区适宜桑蚕,成为湖丝的重要产地。湖丝以其高质量而闻名。明清以来,江南三织造部所有贡品绸缎的原料大多依赖湖丝,震泽自然成为产销中心。

震泽古镇依丝绸而生。明成化年间(1465-1487),震泽户数增至三四百户。弘治《吴江志》中,震泽成为吴江最早的四个建制镇之一(其他三个是王萍、同里、黎里)。嘉靖年间(1522-1566),成为县城西南重镇。青干龙《震泽县志》对当时震泽的市场情况描述为“楼房众多,百货商店皆集。以贸易为业者,无虚日。”

到了近代,生丝贸易的发展使震泽日益繁荣,成为中国著名的丝绸市场之一,也是当时震泽县最大的城镇。民国初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后,仍为吴江县第二大镇,仅次于盛泽镇,有丝、绢、茧、桑叶。“茧丝上市之际,枢纽撞肩,尤其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上世纪20年代,日本人到震泽实地考察时,看到“南浔与震泽之间只有十二里,船只繁忙,是两省交界处。这两个镇都有繁华的街道,尤其是江苏省的震泽镇,住在家里,在李四法庄收房的富人很多。”

民国至建国初期,即1929年至1957年,震泽镇也升格为县辖区,管辖范围超越镇至四乡。震泽自并入农村以来一直是吴江七大镇之一,如今已成为吴江西南部的中心镇。

20世纪初,震泽镇总面积近57平方公里,人口4.3万余人(不含外来人口)。它是工业、商业、农业和副工业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