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铁索桥的故事
5月25日,1935,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罗荣桓、罗瑞卿立即作出决定,于5月26日上午夺取泸定桥。
部署是刘伯承、聂率领的红军第一师和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为右路军,中央纵队和1、3、5、9军为左路军攻占泸定桥。
红二师四团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作为前锋向左路军进攻。5月28日。红四团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240华里山路,于29日上午在泸定桥西岸与敌交火。
当时泸定桥桥面已被敌人拆走约80米,并涂上机油,机枪大炮连在东桥头高处,形成密集火力,严密封锁泸定桥桥面。
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召开干部会议动员战斗,组织22个突击队夺取大桥,由连长廖大柱、指导员王海云率领。
下午四点,22名红军战士,手持冲锋枪,背上军刀,腰间别着十几颗手雷,冒着枪林弹雨,爬上赤裸的铁链,向东桥扑去。王有才带领的三名士兵持枪紧随其后。
一手拿着板,一手拿着链条,一边前进一边铺桥板。红军突击队爬到桥中央时,敌人在东桥头放火,阻止红军取桥。红军战士与敌人肉搏,飞夺泸定桥战役。
这时,政委杨成武率队越过东桥,击退了敌人的反攻,占领了泸定城,并迅速扑灭了桥火。整个战斗只用了两个小时,然后就惊心动魄的拿下了泸定桥。
扩展数据:
背景:
5月25日,1935,中央红军长征先锋部队红军1师1团一支部队在四川安顺场成功渡过大渡河后,蒋介石调遣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努力迅速渡过大渡河。
挫败了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师和红1军团干部团继续从安顺场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从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入川,迅速夺取泸定桥。
历史意义:
泸定桥战役由此成为中国* * *产党和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最终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基础。
它以“十三条铁链劈开* * *和国家之路”的壮丽赞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有7位元帅在长征中通过了泸定桥。
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在桥面上重重地跺着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们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录》中为泸定桥题对联:“长征,我还记得鲁管的危险。三军远防皇军入侵。”充分展现了红军长征攻占泸定桥的艰险和英雄气概。
战略意义:
5月25日,1935,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安顺野战军成功渡过大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从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二连长廖大柱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
以密集的火墙铁索夺取桥头,合围左岸部队占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翻越天险,粉碎了蒋介石在大渡河以南歼灭红军的企图。
盘江铁索大桥:
在关岭县和青龙县交界处的北盘江渡口。两峰立于山中,一峰在水中,绝壁千尺,壁立如刀。是古代贵州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东西两岸相距约80米,水流湍急。
明朝崇祯四年(1631),贵州省按察使朱提议修建一座铁链桥,数十条铁链贯穿两岸山石。上面有两块木板,厚约27厘米,宽约3米。两侧竖立着高约3米的网状链条护栏。
桥头有塔楼设施,方便出行休息和避雨。根据徐霞客的现场观察,这座桥“看起来空灵,但练起来,却是屹立不动的。”每天都有几百头牛马,都是负重的。"
清代多次修建,河岸上堆放着大树,镇上有巨石,交错成拱形以牢牢托住链板。以及屏蔽杆和板外壳。因此,行人可以文件通过,并得到比以前更好。
两岸古树阴森,石碑挺立,林宫空灵辉煌。前人视其为黔中胜景,“千寻金锁跨银人,百尺丹楼跨蔡峰”。
百度百科-泸定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