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知识
高岭土
——制瓷的主要原料之一。色泽白中带灰或黄,故名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高陵”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并在国标中音译为郜林,成为国际术语。
马仓图
——元明景德镇瓷器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马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
-制瓷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以应时和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石矿物。颜色为白色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在中国用于制瓷由来已久。
不(音顿)字
——制瓷原料经加工制成砖状泥料,称为“卜子”或“百卜”。这个术语在中外陶瓷文献中被广泛使用。
釉浆
——即釉料,施于瓷坯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是用釉果和釉灰制成的,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和氧化钠组成。釉灰由石灰石和凤尾草制成。
石棉岩
——青花瓷的着色原料有很多种,古代大致分为两种:一种锰含量高,铁含量低,是国内的钴粘土矿;一种土壤矿物,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产于西亚的钴。
苏妮·马青
——又名“马谡李青”、“苏尼博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颜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花颜料。其特点是毛发颜色凝重而丰富,有黑色铁锈样斑点。经检测,该材料含低锰高铁,与国内绿色材料明显不同。
平等青
——又名“碧唐青”,是明代成化至嘉靖间景德镇青花瓷使用的主要颜料。产于今江西乐平,色泽淡雅。
(指冬季作物或移植的幼苗)变绿
-是一种进口青花颜料,多用于明代郑德、嘉靖、隆庆、万历的景德镇青花瓷器。其特点是毛色为蓝紫色,区别于马谡李青而等同于青色调。
石子青
-又名“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用的颜料。产于今江西上高,毛色浓中带灰。
朱明辽
——产于云南,由钴粘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颜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为鲜绿色。
第二,手工艺类
掷
-把泥巴放在滑轮(也就是轮子)上,双手通过滑轮的转动把泥巴拉成需要的形状。这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制作方法,这个过程叫做毛坯拉丝。碟、碗等圆形器件都是通过拉坯成型的。
利润空白
——拉坯半干时,放在卷扬机上,用刀修整,使表面光滑均匀。这个过程叫做制坯。
挖你的脚
——一个3寸长的泥靶(手柄)在抽圆机的底部留下,然后挖机器的底脚。这个过程叫做挖脚。
泥带托盘结构
-陶器成型的原始方法。制作时,先将泥卷成长条形,然后根据器件类型的要求,自下而上进行搭建,再用手工或简易工具将内外装饰磨平,制成器件。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常常在内壁留下泥条的痕迹。
车轮系统
——用手推车制作陶瓷的方法,主要部件是一个木制的圆轮,下面有一个立轴,立轴下端埋在土里,上面有轮毂,方便圆轮转动。工作时,转动圆轮使其平稳转动,用双手利用轮车旋转力将泥土拉成所需形状。轮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形制规整,厚薄均匀。
仰韶文化
——一种烧制瓷器的方法。在匣钵内放垫饼或耐高温细沙,器皿直立烘烤,称为回烧。
堆叠点火
——一种烧制瓷器的方法。即多个坯件叠放在一起烧制,器皿之间用席子隔开。可分为:(1)支钉烧,古代常用。(2)托圈反复烧,如烧窑。(3)叠烧或刮烧釉,即在器物(多为盘、碗)内部刮去一圈釉,再从烧过的器物上刮去一圈釉,然后将烧过的器物底足(未上釉)放在上面。一般10块左右层层叠加。这种方法在金代产品中很流行。其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部一圈没有釉。
过度燃烧
——一种烧制瓷器的方法。即在带有支撑环或圆柱形阶梯形支架的匣钵中覆盖瓷器并进行烘烤,始于北宋时期的丁瑶,这种方法在景德镇和中国东南部也普遍使用。其优点是成品率高,变形小;缺点是口边没有上釉,使用不方便。
饼干制作
——指需要二次烧成的陶瓷,即坯体在窑中低温(约750 ~ 950℃)烧成一次,然后上釉,再在窑中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产品合格率。
塞塞环
——瓷坯烧成前,在器物内部刮去一圈釉,无釉处称为“涩圈”,流行于金元时期。
上釉
-蘸釉是陶瓷施釉技术之一,又称“蘸釉”。将坯体浸入釉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在坯体上。釉层厚度由坯体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泡时间控制。适用于厚胎坯和杯碗制品的外施釉。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收藏渠道参与投资。然而,与其他市场投资一样,艺术品投资也存在风险。只有收藏真品,才能升值。很多人经常通过拍卖渠道购买收藏品,但是目前国内的拍卖并不是很规范,拍卖物品的真品率存在很多问题。
据悉,广东曾有一次陶瓷拍卖,真品率只有1%。现在很多人都看好回流的国外藏品,但回流的藏品中也有真假混杂的情况。一位收藏家花了数百万美元从英国买回一批瓷器,经专家鉴定是赝品。所以,为了规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的时候,懂得辨别真假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鉴别真正的古瓷?
如果从商周算起,中国的瓷器生产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纵观历代以来的瓷器生产,都处于发展之中,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通过了解不同朝代瓷器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时代瓷器生产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地鉴别不同朝代的正品瓷器。
一般来说,瓷器的造型、装饰、风格都是后人可以模仿的。所以这些都不是鉴别一件瓷器真伪的首要因素。当然,这些条件在约会中是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各个朝代绘在瓷器上的龙的图案,各有特色。以清朝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像鸡爪。康熙朝多见弓龙、奎文龙;雍正朝的龙首往往被画成鳄鱼的样子,龙纹更为常见。到了乾隆朝,龙首画得像个大胡子老头;加岛之后,更多的是看到带鱼龙。这条龙很长,像一条游动的带鱼,弓得像一个虾弓。光绪年间看多了养眼的龙,龙眼好像刚被点过,特别神奇。知道了龙画的这些特征,每当你看到有龙纹的阿清王朝器皿,你就可以结合其他特征准确地确定它的年代。但这些因素在确定真伪之前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瓷器的四大元素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即:
第一,看胎儿质量;第二,要看上光;第三,看色彩材料;第四,要看有没有真的老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成分每个朝代都不一样。
唐代以前是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结构比较粗糙。像唐三彩,胎质是半瓷半陶,比较松散。如果你看到的“唐三彩”胎质非常细腻紧实,那么这个东西肯定是错的。
再比如宋元吉州窑黑釉,胎质比较疏松。而且当时工人在拉丝过程中做的又快又整齐,每个碗的底部都是简单的用竹刀快速刮过,所以修剪器的旋转痕迹非常明显和粗糙。如果你遇到的吉州窑碗补胎精致,做工细致,胎质非常硬细,那就不用看其他方面了。这只碗一定是仿制品。
现在袁庆华的瓷器产品很受藏家关注。区分元青花,除釉厚外,釉有脂肪堆积感;色材采用“马谡李青”,具有浓绿色、铁点等特点,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般元青花瓷胎体比较重,烧制后大器底部经常开裂。胎儿质量没问题,是白建造成的。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的燧石红。这种燧石红也会在坯体较薄的白釉中放射出肉红色。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燥,胎质粗糙疏松,没有燧石红,薄釉中看不到肉红,那么收藏者一定要小心。
此外,康熙瓷胎质细腻、清晰、坚牢,但制瓷风格粗糙,瓷底有旋痕。因为是人工洗胎,再细也有杂质。所以器底釉上有一些黑点。如果碰到的是康熙体写的,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十有八九是后仿。
二是看釉。
瓷器的施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北宋以前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纹的附着力不强。因此,釉薄、流动、易剥落,也是鉴定的一个关键点。比如鉴别唐代的琉璃器,首先要看釉色是否流动,颜色之间是否因为流动而有交融。第二,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经常出现的釉面起皮、开裂现象。
另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就能看出来,这种开法并不太明显。如果从一米开外就能看出来,那就是仿制品。
南宋以后,改用石灰碱釉。这种釉料附着力强,可以涂得很厚。因此,南宋以后的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瓷器,釉色丰润,放大镜下可见未熔化的应时颗粒。
另外,从釉的角度来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有利于鉴别。宣德、雍正等朝代的瓷器表面可见橘皮纹。干龙单色釉的釉缝釉面可见小锯齿痕;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上经常可以看到指痕水印;清末几件瓷器的底釉上可见凹凸不平的情况,俗称“波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提供的鉴定依据。
第三是看色彩材料。
不同的时代,使用的色彩材料不同。一般来说,古代的瓷器是用矿物材料制作的,而现代的仿制品往往是用化学材料代替。因此,在鉴定过程中可以排除那些使用化学材料的。而矿物材料在各个时期也是不同的。以蓝白绘画中使用的蓝钴为例。明清两朝各有所用。
洪武时期,青料有进口和国产两种。进口料亮,国产料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多采用进口“马谡李青”料,发色浓郁,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郑德,用的是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细腻;嘉靖至万历初年,官窑多为进口青料,发色艳丽,青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的是石子青或浙江料,除少数毛色鲜艳外,一般都是淡而暗沉;清代顺治初年用石子青,后期用浙江。康熙前期延续顺治,青花颜色沉郁,偶尔有淡。中期多采用浙江料和云南珍珠料,为翠蓝色,层次分明,后期颜色较浅。雍正、乾隆时期,色泽不如康熙,水平也有所降低;清朝末年,各个朝代都退步了。
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可以大致判断器物的年代。其他颜色也是如此,无论是五彩还是粉彩,不同朝代用的颜色都不一样。熟悉这些有助于识别和判断。
从色材的外在表现来看,也可以用来区分五彩、粉彩、珐琅。五彩器皿除了青绿色和玻璃色外,其余都是涂得平平淡淡的,表面比较粗糙;粉彩是用渲染法画出来的,立体感强,粉红色的质感,表面光滑,没有玻璃质感。粉彩不能全粉彩,明矾红一定是五彩的。因为烧制温度高,明矾红会流动,所以如果发现明矾红呈粉末状或玻璃化,那一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技术;珐琅色也是用渲染法画出来的,立体感强,油光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因为没有使用氧化铅工艺,所以没有clam light。
第四是看器物上的真老式。
传世品上要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要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出土物上应该有土气入侵的痕迹。这些痕迹都表现在器物上,其中之一就是空气氧化和长期存放在太空中形成的包浆。在有包浆的物体上,会有一层薄油一样的温润光泽。年龄越大,光芒越强。如果是青花,那么包浆下面的青花应该是下沉的,就像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头”。
新装置的蓝白上没有水头。老的传世品肯定有一些使用的痕迹,比如擦痕,划痕等等。这种印记没有规律,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留下。与现代新品手工制作的使用痕迹不同,手工是有规律的,生硬的,仔细观察就能分辨出来。如果物件已经埋在土里,也应该有土壤侵润、灰皮等侵蚀痕迹。
新出土的东西应该有泥土的味道。现在也有酸腐蚀之类的人工方法,但是没有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么深入肌理和不规则,而且有臭味。
目前仍采用烧成时涂釉镀锌的方式进行陈化。因为锌在高温下更活泼,能使釉泡爆裂,从而达到以旧用新的目的。但作为一件老的镀锌物件,也可以认定镀锌物件的气泡是在高温下一次性破裂的,不像自然老化,有时间因素加入,所以有多有少,不均匀。
此外,镀锌件的釉面因大量气泡破裂而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简而言之,一切旧的东西都必须有真正的旧精神;凡是找不到一点老式器皿的,一定是新的。
鉴定时要结合以上四个因素,从形制、纹饰、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如果发现什么不对,可以全盘否定。之所以强调鉴别古瓷要从以上四个要素入手,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造假者难以模仿的。
在瓷器鉴定方面,赝品侧重于古拙、憨厚、拙美、精致、华丽等不同风格的器物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找出其演变规律。就拿玉壶春瓶来说吧。从宋初到清末民国,历朝历代都有制作,只是风格一代不如一代。比如清代雍正时期仿的宣德青花玉壶的春瓶,制作精美,其余的就忽略了,只能看出造型上的细微差别。除了整体风格,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到瓷器内部等部位观察不同器物,看不同时代有什么异同。如果能经常把玩、测量古瓷的身体部位、重量、大小,对鉴定会非常有利。
装饰品和造型一样,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题材、装饰技法还是工艺,不同时期的装饰纹样都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鉴别赝品的有力依据。比如明初永轩瓷的淡蓝色料、凹点等独特现象,后人无法准确再现。清代雍正仿永宣器,刻意添加青花点点来模仿宣庆的效果,但由于钴料不同,无法克服飘色的弊端。再如成化斗彩装饰中的“花无阴暗面,叶无反面”;画人物的服装线条不渲染,不考虑外貌,像单外套。这些微妙的时代特征,往往被后来的造假者所忽略。至于彩画技术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特有的紫色和无黑色(黑色应该不是最早在郑德使用的);明代和清初的红色为枣皮深红;在明代,绿色多为黄绿色;康熙中后期出现粉彩;这种知识是必须具备的。此外,装饰图案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比如模仿清初的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后,笔法往往生硬、幼稚、生疏、呆滞,或者图案层次不清、毫无生气、有些纹饰过于精致,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儿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以从器脚无釉部分入手,注意胎土冲刷的纯度和烧结的细致程度。由于时代的冲刷方式不同,在明朝以前,胎土中的金属杂质比清朝和民国时期多。如著名的永宣细沙底器,在露胎中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深褐色星点或燧石红色;后来清朝和民国的胎体仿品因为冲刷太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了赝品的致命缺陷。此外,明代胎体受光,多为肉红色。明成化的透明基质呈牙白色和粉白色。但清代和民国的仿制品都是青白色的。清代康熙瓷胎质纯正、细腻、坚硬,是清末清初仿品所不及的。但是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的瓷器烧得太瓷了,听起来清晰明了。就模仿而言,也是缺陷。至于釉的鉴别,主要要注意珐琅彩的厚度,新旧光泽,釉层的厚度,气泡的大小和密度。比如明代瓷器的釉都不同程度地闪着青花,足的釉和体的釉不一样。明初常出现无色自然开釉、缩釉现象;明代宣德橘皮釉与清代雍正及清末民国后仿者的小波浪纹有细微差别。清代康熙瓷的釉面有紧实感,蓝釉坚硬光亮,白釉,气泡破碎。各种各样,各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假货最有说服力。另外,从釉的新旧光泽来看,很多模仿者故弄玄虚,把仿釉做旧:埋土,打磨,药滑,茶煮,甚至稍有破损,以示土貌。那么这些不自然的老光泽,就不存在日积月累自然形成的古瓷“酥光”现象。
在金钱方面,历代更是不同。要了解各代的不同风格,可以先从笔法的学习入手,然后将真假瓷铭文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考察字体结构、排列形式、铭文位置、字体颜色深浅等。此外,还要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后期的变化规律。
瓷器保养小知识
1.身体较大的瓶、罐、雕像,由于身体较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拼接而成,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你不能一只手拎着物体上部的脖子。购买大花瓶的顾客要注意,像大花瓶这种器身较大的瓷瓶雕像,一般都是由两段拼接而成的。由于它们在移动时体积较大,你无法用一只手握住物体上部的颈部。你要一手托住底部,一手托住颈部,这样才不会把原本拼接的两段分开。一些瓶子和雕像装饰有耳朵。我们在取放的时候不能只把耳朵提起来,以免折断损坏。我们应该抓住物体的主体,而不是抓住它。因为这些地方容易断,或者手柄比较粘,抓手柄的时候很容易再断。拿起一件有座有盖的瓷器时,座、盖、主体要分开拿,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先把可分离的部分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摔坏。
第二,瓷器易碎。在保存上,首先要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欣赏的时候要注意戴手套,用法兰绒垫桌子。看的时候不要互相传。一个人看完会放回桌上,其他人拿着看。轮胎薄的集装箱比较轻,比较精致,搬运和放置的时候要更加小心。你应该用双手拿着它们,避免用一只手,尤其是瓶子,它们的脚很小,长度很高,必须被风吹倒。
三、新买的高温釉面或釉下彩瓷器要用清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用洗洁精洗掉外面的油渍,用毛巾擦干后放入盒中,盒中要放一些泡沫垫料,泡沫直径不要超过0.5厘米。藏品要放在盒子里,不要挤压,以免伤到藏品。
4.那么瓷器最理想的保存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在没有展示的时候,首先我们把瓷器放在定制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者泡沫垫。其次,不要把两块瓷器放在一起。如果我们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我们必须用泡沫把它们分开。先说瓷器的陈列。如果要展示瓷器,最好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仿古架子。架子必须牢固,不容易摇动。
五,干净。
其实瓷器的清洗很简单。通常情况下,你只需要擦拭灰尘。平时可以用湿布擦瓷,用软刷清理瓷尘,用软刷刷瓷缝。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出土的陶器看起来很松散。身体上的一些化妆土像粉末一样,无法清洗。清洁时,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