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起源

甲骨文中有“龙”字。字的形状是一个大头,身体弯曲。传说在舜帝统治时期,董府因为很会驯龙,被赐了一个宗族,取名“龙族”。在夏朝,还有一个驯龙人叫刘雷,他被封了一个氏族,叫“龙宇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成教授表示,从考古发现来看,距今3600年前发现的龙遗存有10多处。比如200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一条大型绿松石龙,距今约3700年。此外,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件大型潘涛,其中潘涛绘有一条龙,距今4400年至4300年。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从到夏的时期,龙的意识应该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根据现有资料,最早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是1994年在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发掘的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雕龙。这条龙由大小相等的红褐色砾岩构成,全长19.7米,龙头最宽处约2米,呈抬头、张口、弯曲、弓背状。

朱乃成认为,最早能准确表达龙的形象的是6000年前河南濮阳西坡的一条用蚌壳做成的龙。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案是濮阳文物队在1987发现的一座奇怪的古墓。墓室中间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一般呈仰卧位,头南脚北。龙虎图案用蚌壳分别放在人体骨架的东西两侧。龙虎的头是南北向的,与人类骨骼的头和脚方向不对。其中,蚌壳龙位于人体骨骼的东侧,长1.78米。龙昂着头,弯着脖子,弯着弓,前爪斜着,后爪蹬着,好像要起飞。

自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以来,关于龙的起源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有:蛇说、鳄鱼说、蜥蜴说、鱼说、马说、熊说、恐龙遗迹说、闪电说、龙卷风说等。

据说蛇是最受欢迎和最早的。早在汉代文献学家许慎就说过,龙是鳞虫之长。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所谓的龙,不过是一条大蛇,它的名字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条大蛇为图腾的群体融合吸收了很多其他的图腾群体,大蛇接受了动物的脚、马的头、浣熊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等等。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龙就是鳄鱼”的观点。旅居加拿大的古代历史学家许认为,龙的特征,如粗糙的脸、窄扁的嘴和有利的牙齿,是除鳄鱼以外的其他动物所独有的。每次雷雨前扬子鳄出现,空中就下雨。古人看到这个,以为它有雨的力量,想象它会飞。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形龙与鳄鱼极为相似,也为“龙是鳄鱼”说提供了证据。

除了动物起源说,还有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闪电说”。著名学者朱大顺认为,“幻龙这种动物神的机会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类似龙的动物,而是因为看到了天上的闪电。”因为,如果以闪电为依据把它想象成一种动物,很容易被想象成一种细长的四足动物。“这种观点的证据也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在《论衡》中,王充分析说“雷龙是同类,感情是一样的”龙闻雷声,自云起,云至,龙骑于其上。“《山海经》里的雷神只是龙的形象。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也就是说龙和炎帝、黄帝有血缘关系。据朱乃成考证,龙与颜地、黄帝的最早联系大约在汉代。东汉司马迁的《史记》和王符的《潜夫论》中都有这样的说法。龙与皇帝的联系,进而成为皇帝的象征,也是从汉代开始的,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也和司马迁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一个故事:刘邦的母亲(刘维)正在一大片水域的边缘休息,突然下起了雷雨。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刘伟,看到刘邦的母亲身上有一个龙盘。后来刘邦的母亲怀了刘邦。

刘邦出身贫寒,不如六王子的后代高贵。刘邦和他的亲信为了抬高自己的权威,编造了这个荒诞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儿子。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被称为“祖龙”。虽然对于祖龙究竟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但秦始皇与龙神有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朱乃成认为,虽然自汉代以来,龙与皇帝之间就有某种联系,但龙与皇权的联系可能始于唐代。唐玄宗时有一个“钱球节”。当时有一面铜镜叫盘龙镜,上面有一条龙,并刻有“钱球”字样。这面铜镜的用途是在钱球节时由皇帝赏赐给一些有功的人,或者由下面的人赏赐给皇帝。这面盘龙镜当时被称为“帝京”。

真正把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始于明朝。皇帝穿龙袍,这个规矩是从明朝制定的。

龙成为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后,在很多地方成为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叫“蜻蜓”,身体叫“龙身”,衣服叫“龙袍”,椅子叫“龙椅”,床叫“龙床”,连子孙后代都叫“龙子孙”。

龙文化之所以能够长久,除了原有的龙图腾崇拜之外,还从外来佛教中吸收了新的新鲜因素。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龙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对龙王、龙珠、龙宫及其传说的信仰与中国本土的龙文化相融合,使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佛经中有一种神兽叫“那迦”,没有脚,是水中之王。佛教中的娜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佛经翻译成中文时,娜迦自然被翻译成龙。

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神之二,被称为“龙王”。据佛经记载,龙王住在海中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佛陀曾在海底龙宫讲经,对中国龙王传说的形成影响很大。

关于龙王的神力,佛经中的记载和中国的传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降雨的功能。中国民间的祈雨龙王习俗与佛教观点有关。

隋唐以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道教借鉴佛教,引进龙王,创造了自己的龙王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龙王信仰,其中最著名的有敖广、敖润、敖钦、敖顺。

在道教中,龙王的职责主要是催云布雨。

8000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积淀,无数的民俗和节日都与龙有关。

在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神兽,还被视为吉祥吉祥之兽。在古人眼中,龙既然可以沟通天地,当然也可以代表天或神,给予人保护。因此,人们自然把龙视为吉祥幸福的标志。古代统治者甚至把龙的出现视为国家富强、国家安全的象征。

在二月的第二天,“龙抬头”是一个特殊的端午节。民间传说认为,正是在这一天,蛰伏了一年的龙抬头活动,然后雨水就多了起来。民间传说认为,人们在这一天的食物属于龙,如龙须面条,龙林煎饼,龙耳朵饺子等。

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有盛大的民间娱乐赛龙舟。人们相信,通过巨大的龙舟比赛,可以诱导天上和水里的龙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娱乐,从而焕发神性,完成事工,祝福一方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舞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舞龙最初是一种祭祖祈雨的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来有舞龙灯的习俗,又称“制龙灯”、“耍龙灯”、“龙灯节”,并在各地发展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