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当了三年宰相,整天喝酒吃肉,无所事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曹参。他是汉初的开国功臣,是一个很有文采和武功的人物。吴一生攻下两个国家,122个郡,仅次于韩信。在文学上,他成为汉庭宰相之前,是刘邦长子刘飞封齐的宰相。在他的统治下,齐国太平无事,受到了禹的称赞。
惠帝的第二年,宰相萧何病危。惠帝请萧何推荐一个继承人。萧何说:“曹参!”当惠帝皇帝听到这些,他认为他是对的。曹参有非凡的能力。除了他,他真的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所以曹轩可以去北京。
曹参进京当宰相后,过了一段时间,汉惠帝觉得有点不对劲。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已经当了几个月的首相,但他从未引起任何轰动。不仅没有新的措施计划,而且也没有什么可做的。一整天,人们要么喝茶聊天,要么喝酒吃肉。惠帝皇帝再也无法忍受了,责怪曹参。于是就引出了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对话。曹参问:“陛下,你认为谁更开明,你还是高祖?”汉惠帝觉得自己还可以,但是不敢在父亲面前提起,就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以前的皇帝比呢?”曹参又问:“那么,陛下,您认为萧何和我谁更有能力?”惠帝对曹参不满。当然,他也不觉得自己好,就很客气地说:“你好像比小何差一点。”于是曹参说:“陛下,既然你比不上高祖,我比不上萧何,那就按他们的规矩办吧。何必呢?”这一句话把韩给弄进去了。韩想了很久,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最后,他不得不回答:“你说得很对。就这样吧。”于是曹参继续喝茶,舒舒服服地摆出了总理的姿势。
问题来了。难道曹参真的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萧何,所以一切都按照萧何制定的法度去做吗?我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
首先,曹参不是一个无能的人,而是一个有杰出能力和大智慧的人。我怎么能看到它?且不说吴的方面,只说。他在齐国的时候,齐国很穷。很明显他拨乱反正,制定各种条例,把齐国变成了诸侯国中一个繁荣和平的地方。不然小何也不会推荐他上自己的课。而且你也知道,小何只推荐了他。法庭上没有人。陈平、王玲和周波都很有能力和才华,但为什么不推荐他呢?还有,当萧何病重时,曹参让家人准备赴京。家里人很惊讶,问他在北京干什么。他说他想当首相。萧何死后,丞相非我莫属!这么自信的人,没有非常高的智商能做到吗?
其次,曹参和小何几乎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与刘邦并肩作战,大有作为。但是,刘邦认为最重要的三个人中,只有肖恩、韩信和萧何,没有他,就是曹参。后来,萧何当上了“国务院总理”,他只是一个“省委秘书长”。你永远不能说他一点都不嫉妒。就算他有点嫉妒和功利,汉惠帝问他的时候,他也绝对不会承认萧何比他优秀。既然他已经承认了,那肯定还有别的意思。
既然如此,为什么曹参什么都不做?因为他不是故意的。你怎么能看到它?因为他当上丞相后,马上从各郡、各诸侯国选拔了一批淳朴的人,请他们到丞相府当助手。而那些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和名气的人会把他们赶走。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不仅什么都不做,还让他的下属远离麻烦。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曹参如此能干和聪明,他为什么装傻,什么也不做呢?
首先,这与曹参的哲学有关。曹参信仰什么哲学?黄老黄老的精神是无为而治。越安静越好。
当然,聪明的曹参不会闲着,因为他必须满足于自己的哲学。但他知道,那个时候,真的不应该有太大的麻烦。
经过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屡战屡败,中国的国家已经四分五裂,经济濒临崩溃。连汉高祖刘邦都买不起马车,只好坐牛车。即使是用牛车,也很难找到几头毛色和大小都很差的牛,但可想而知当时的经济困难程度。
在封建农耕社会振兴经济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要振兴经济,国家需要制定更好的经济政策,应该通过招商引资和平衡金融杠杆来推动。农耕社会振兴经济只有一件事。不要扰民!不要整天找事情做,也不要收太多的税!给农民十年二十年的自由,让他们放手生产。不用说,经济自然上去了,人民自然富裕了,国家自然强大了。可以说,聪明的曹参和农业社会经济学家曹参,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没有说出来。他没有说,因为别人不明白他说的话。就像韩一样。惠帝皇帝不明白。也许他以为自己在胡说八道。为了避免麻烦,我们只好用韩的父亲来吓唬他,让韩不敢出声!
惠帝没看懂,后来的文帝、景帝当然看懂了,于是继续休养生息,冷落了富博,造就了“文化景观”。可以说,正是由于曹参的倡导和文景帝的接力,才最终造就了富强的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