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行央票有什么影响?
一是央行票据功能的不断拓展:流动性的结构性收紧
从央行票据的发展来看,我国央行票据的发行始于2002年9月24日,央行将当年(6月25日至9月24日)未到期的654.38+0937.5亿元正回购转为654.38+09同期限的央行票据。当时央行推出此类央票的关键动机主要是增加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来对冲外汇占款;同时,针对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不发达,短期债券严重缺乏而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票据仍处于不断扩大和延伸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公开市场操作功能到调节货币市场波动和确定基准利率。这些不同的功能在不同时期的相对重要性也是不同的。例如,随着汇率改革,央行票据的冲销功能可能会减弱,但熨平货币市场波动和确定基准利率的功能可能仍会保持。
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定向央票实际上还在继续扩张,主要表现为结构性收紧流动性的功能。这与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分配结构有关。从流动性分布来看,当前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于所有银行。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银行流动性是不一致的。从一季度统计数据分析,反映流动性的存贷比指标在整个银行业为69.86%,而包括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存贷比为74.54%,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性银行存贷比为65.18%,说明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更多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国有银行的低存贷比在很大程度上与它们处于股份制改革和重组阶段,放贷行为极其谨慎,以及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有关。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或改制上市的完成,这种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变。原因是通过上市融资降低了资本约束对信贷行为的影响。相应的,作为大众银行,也会有盈利压力。投资者无法容忍上市商业银行长期持续投资低收益货币市场,也无法容忍资本充足率持续高企。在这种新形势下,可以预期的是,国有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后的充足流动性和相对充足的资本,必然会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积极地发放贷款,中国建设银行2006年以来相对较快的信贷增速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通过窗口指导抑制信贷增长的有效性将会降低,因此在流动性持续充足、资本快速补充的条件下,资本约束面临软化。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年报显示,其贷款增速相对较慢。2005年末建行贷款余额24584亿元,增速仅为10.4%,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和资产增速。然而,在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增长明显加快。随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顺利进行和完成,预计信贷投资行为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趋势。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市场格局很可能会向“宽货币、宽信贷”的格局转变,对于这些流动性充足的银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结构性紧缩政策。
从今年以来的经济金融运行来看,流动性充足的特征依然明显。4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8.9%,比去年同期高4.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保持18%的增速,高于年初设定的16%的预期目标。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快速增长。前4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近1.6万亿元,同比多增8797亿元,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60%以上。
事实上,央行已经在4月28日上调了基准利率。考虑到这一措施主要是从抑制资金需求的角度出发,不会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政策效果也有一定的时滞。
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宽松,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在3%左右,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大,不利于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可以说,充足的流动性在4月份以来的一季度持续充足。以一季度末整体流动性分析为例,据粗略统计,2004年为654.38+0,765.438+065.438+0亿元,2005年为9939亿元,2006年为654.38+0.922亿元。2005年一季度末,整体流动性同比下降8.4%,但2006年一季度末,同比增加9286亿元,增幅高达93.4%。所以要及时加大流动性影响。此次央行向部分商业银行发行6543.8+0,000亿元央行票据。根本政策目标是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发放进度,及时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对冲充足的流动性。自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一季度货币投放总量和回笼总量分别达到654.38+06、965.438+03亿元和265.438+042.3亿元,当期净回笼货币量为456.5438+00亿元。然而,流动性过剩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虽然一季度信贷增长达到1.26万亿元的“峰值”,但银行存贷差呈现扩大趋势。
二、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本次央行共发行100亿元央行票据,期限为1年,发行利率为2.1138%,采用固定利率招标方式贴现,面向贷款增长较快、资金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本期发行的定向央票利率与4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央票利率接近,但略低于最新一期,体现了一定的惩罚和警示作用。为了冻结流动性,本期央行票据定向发行不在二级市场流通,未经央行同意不得转让或抵押,体现了收紧流动性的政策目标和意图。
根据2006年初主要央票发行计划,原则上央行每周二发行1年期央票,每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票。同时,根据方案,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央行还可以灵活选择其他交易工具和期限品种。本次定向央行票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般来说,在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央行票据时,央行通常会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以面向所有一级交易商的竞价方式发行。一级交易商根据各自的流动性状况和资产管理需要自行决定投标价格和认购数量,最终按照价格优先的原则确定央票发行价格。为了稳定市场预期,央行还通过数量招标的方式发行了央票。当然,根据相关操作规则,央行可以根据货币调控的需要发行央行票据。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选择部分一级交易商,与他们就发行数量和发行价格的沟通达成协议,然后在约定的时间以定向招标的方式向他们发行央行票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市场化发行央票相比,定向发行央票包含一定的政策信号,发行利率通常略低于当时同期限市场化央票,以体现警示功能。定向发行央行票据通常是根据货币调控的需要在一定情况下启用的,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仍是当前形势下最重要的调控工具。
从总量上看,定向发行6543.8亿元央票,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4个百分点,起到长期冻结流动性的作用;结构上,定向发行央票有利于流动性分配的合理化,同时可以避免存款准备金率“一刀切”上调可能给市场带来的冲击。这样既能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及时快速回收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局面。
第三,进一步的货币政策行动可能要等5-6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但对冲流动性的基调应该是一样的。
目前中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很容易与2003年的宏观调控形势相提并论。也许从经济增长、物价、投资增长等角度看,2003年和2006年有一些相似之处,但2006年面临的宏观调控格局与2004年仍有不同。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一系列“瓶颈”的制约。当时钢铁和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物价上涨很快。但目前只有两个省缺电,钢铁产能存在一定过剩。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双双上涨,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现在CPI仍处于下行趋势,尽快的投资增长主要在基建、房地产等少数行业,其他工业领域面临企业利润率降低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来自市场的力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来看,政策基调基本上是“市场化微调”的思路,采取观察、决策、微调的方法,而不是采取对市场产生较大震动和影响的行政政策措施。所以接下来的政策动作主要看5-6月的统计数据。
同时,对于央行票据,要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对冲功能,必须不断创新,特别是要强调央行票据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组合,如探索央行票据与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合理组合,增强数量调控能力。否则,单纯依靠央票,政策效果有限,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