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防有什么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起源于原始部落斗争,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机器保护私有制的形成,由此产生了中国最初的国防。考古发现的城子崖遗址夏朝城墙与Xi安半坡村遗址母系氏族村的壕沟有着划时代的区别。夏朝还建立了“兵从农出,地随兵配”的民军兵役制度。从夏朝建立到秦朝吞并六侠统一中国的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国防主要表现为奴隶主之间的皇位之争和诸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在弱肉强食的激烈战争中,国不富则无霸,兵不强则无霸。因此,各国都非常提倡军备,并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寻求丰富强兵的途径。这一时期的国防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改良政治,改革国家。在激烈的争霸和吞并竞争中,为避免在弱肉强食的战争中被吞并,诸侯国在强兵积极改革政治,翻新军备,扩充武力,在海外扩张领土,走改革强国之路。其中,著名的金帮,“莫强于天下”;齐桓公的齐欢政治改革主导了东方;秦孝公的孝道改革主导了西域;楚王也任命吴起变法。特别是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废矿田,开楼,赏军,设县制,赏耕织。商鞅变法后,秦国成功地废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使秦国的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改革兵制,练武。主要体现在战争范围的扩大,骑兵和舟师相继问世。战国时期,各国军队已由单一的战车发展为拥有战车、步兵、骑兵、船艇师的多兵种军队,实行“文武官员、将军、士兵的军制”的独立国防领导体制,使各级将领和军事机构各有权责,有更多精力管理军队、研究战争、指挥作战。三是重视教战,中国人尚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国民的国防教育,把倡导和培育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作为强国、打胜仗的首要条件。国家兴办学校,通过学校教学从小灌输武术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民众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军训,军训包括刘德、六行、六艺等课程。,从而使以射击和防御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评判男性贵族和“中国人”能力的标尺和君主选拔人才的标准。以武为业,以武为荣,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也是对全民进行尚武精神教育的有效措施。相应地,在实现丰富多彩的战争实践过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如今天仍广为流传的《孙子兵法》、《伍兹》、《刘韬》、《司马法》、《魏辽子》、《孙膑兵法》,确立了中国古代兵法的基本思想,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成为古今中外著名的军事典籍。

二是秦汉以来的对外扩张和明清边疆的治理。

秦汉以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扩张疆土、巩固国防的活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随后国防真正担负起了巩固和发展统一政权、抵御外敌入侵的双重任务。为了巩固国防,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①建立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军事制度,指挥全国军队。(2)修建道路和邮政,建立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讯网络。(3)烽火台,及时掌握边境军事情报,指挥和调动部队。(4)公元前215年,蒙恬将军派30万大军北击匈奴,镇守北方边疆,解除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周边广大地区。⑤招募50万民工,大规模修筑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65438+10万余里的防护屏障“万里长城”,创造了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为国家统一和国防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下统一珠江流域的越族,设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县四郡,并迁北方农民与越族杂居,以筑边防。秦始皇不仅重视陆地疆域的巩固和扩张,而且非常重视沿海地区的巩固和发展。公元前215年,到渤海北岸碣石,五年后沿山东半岛航行一周,在惠济岭、琅琊山立碑,为“功名,望琅琊山”。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秦朝的疆域东至大海,南至项峻(今广西崇左),西至陇西(今甘肃临洮县),北至长城。在此基础上,秦以后中国的疆域向外发展。

刘邦夺取政权建立汉朝后,为了稳定社会,恢复生产,一方面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维持边境地区的和平;另一方面,中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出现了“文治风景”的空前繁荣。到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已经比较富强了。至此,武帝集中全国之力,开始大反攻,以除边患。先后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汉武帝为了实现最终征伐匈奴的战略,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9年两次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帮助统一了西域各民族,打破了匈奴的左右臂膀,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公元前51年,匈奴被迫降汉,成为西汉诸侯国。与此同时,汉朝还在公元前110年出兵开发西南,平息了南方的战乱,使得云南、贵州、四川等诸多部落归顺汉朝。

汉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南朝陈,中国才重新统一。乱世起家的隋文帝深知强兵这个富国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措施,如修储粮、备荒、修固长城、开凿运河等。610年,隋文帝派陈陵、张镇等一万余人到琉球(今台湾省)。隋文帝对屡次入侵西北和中原的突厥采取政治离间与军事进攻相结合的策略,最终使其俯首称臣,平定北疆。隋朝鼎盛时期,全国有190郡,1255郡,865438+万户。边境西至(今新疆),北至五原(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南出海口,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国家富强。后来,由于的放荡和残暴,文帝时期积累的财富耗尽,隋最终走向灭亡。目睹隋末农民起义风暴的唐太宗“以隋为鉴”,与隋朝旧制度决裂,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方略,特别是对内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睦邻友好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迅速发展,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安全,四夷顺从”的战略防御构想。唐朝统治中国300年间,疆域进一步扩大,东至大海,西至威海,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南至南海,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的时代。

在军阀混战中崛起的宋太祖和赵匡胤,逐渐消灭了南方割据势力,采取了“以强凌弱,内弱外守”,以文制武等一系列措施,但远非汉唐盛世可比。由于政治权力、军事权力和财政权力的过度集中,军事实力被削弱,国防危机加深,统治阶级腐败,成为中国少有的积贫积弱的王朝。因此,随着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迁,北宋“小康难”是必然的,南宋不得不退居临安(今杭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抗金斗争风起云涌,以李刚、宗泽、岳飞、韩世忠为代表的报国壮举,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诀别。

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中国重新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中国300多年几个政权的割据和分离。元朝以“革新改革,奉万平方米”为治国方略。它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在地方设立行省,将一些历来由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地区如云南、西藏等收归中央管辖。还在澎湖设置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省。西沙、南沙群岛划入湖广行省,带来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统一。与汉唐盛世相比,元朝的疆域更加辽阔,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北至西伯利亚,西南至西藏云南,东至大海,南至印度和印度河流域。这是元朝历史上记载的“北过肉山,西有流沙,东有辽左,南有海面”的元朝疆域。

公元1368年,出身贫农家庭的朱元璋率领红巾军灭元,建立明朝。一方面,朱元璋着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富国强民的政策;另一方面,继续完成统一大业,加强周边防御,控制边疆。如在西藏和东北地区分别设立了乌斯藏都指挥部和努尔戆徒指挥部,驻军并设立驿站,实施有效管理;从东边的鸭绿江到西边的嘉峪关,修建北方长城用了将近200年的时间。在澎湖设巡检局,管理台湾省及澎湖军务;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建立卫生站和水军,抵御日军的骚扰。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五代以来统一的辽阔疆域。

清初,由于亡国割据势力的存在,俄国的东方罪犯和西方殖民者对沿海地区的侵扰,清朝重视军备,改革军制,先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省。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省,设L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从而统一了与大陆分裂已久的台湾省。1685年,清政府出兵反击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收复jaxa。从1690年到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率军出征西北,打败了准噶尔贵族的割据势力,有效控制了漠北蒙古,制止了割据,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与此同时,清政府还派兵镇压回民贵族发动的叛乱,并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一起管理西藏。清初,海防也更受重视。顺治至乾隆,建立沿海水师,任命水师为提督。简而言之,清初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疆域西跨青脊,西北跨达巴喀什湖北岸,北跨西伯利亚,东北跨黑。

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至太平洋,东南至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和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中华民族反对侵略的斗争

中华民族历来有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传统。正是有了这种宝贵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灾难中生存,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反复的侵略中生存。从秦朝统一中国到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近2000年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从未中断,涌现出日本著名斗士戚继光、收复台湾省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爱国人士。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永垂不朽。

自古以来边疆动荡,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多在边疆进行。东南沿海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水道,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战场。元末明初,日本海盗在中国沿海抢劫商船,杀害沿海居民,进行武装割据。到16世纪中叶,日本侵略更加猖獗。在江苏、浙江和福建省,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被杀害。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在抗日斗争中,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给了日军毁灭性的打击。1561年4月,戚继光指挥训练有素的戚家军九战九胜,全歼入侵浙江台州之敌,升任总司令。1542年8月,戚继光入闽剿倭,消灭了于恒、恬妞、兴化三大倭寇势力。经过10多年的斗争,200年左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瘟疫,使沿海人民安居乐业。工商业继续发展,贸易日益繁荣。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称霸海上,进行海盗掠夺。自公元1604年以来,荷兰殖民者一直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并于1624年占领了中国台湾省岛。1661年4月,明朝并未禁止帝国军以两万五千大军、数百艘战船的成功率围剿郑。从金门出发,开始了收复台湾省的壮举。在歼灭外敌、攻克钦差城(今台南)、对台湾进行军事包围和外交攻势后,荷兰殖民主义者终于被迫投降,被荷兰占领了38年的台湾省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湾省后,郑成功着手整顿和建设台湾省,整顿军纪,开垦荒地,促进了台湾省的经济发展。

“开辟静镇驱何益,十年收复第一根据地;天恒还有三个干客户,舍不得走。”郑成功七言绝句《归台》中慷慨激昂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再现了300多年前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

清初,中国军民还对俄罗斯土匪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进行了反击。先后击退了博亚科夫、哈巴洛夫团伙的入侵,消灭了斯捷潘诺夫团伙。1685和1687年,清军两次攻占了jaxa,最终取得了jaxa战争的胜利,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中俄经过谈判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俄罗斯领土,制止了俄罗斯的进一步侵略,给东北边疆带来了一个半世纪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