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瓷器的鉴定与欣赏

耀州窑是中国长江以北的代表窑之一。窑址在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因为铜川在古代属于耀州。此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宋代,耀州窑不仅成为长江以北烧制青瓷的著名瓷窑,而且对当时的许多瓷窑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影响,形成了耀州窑制度。

据《宋·耀州太守奏碑封德公》记载,耀州窑瓷器的烧制最早始于金代。考古发掘证明,唐代耀州窑已经开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瓷窑。到了北宋时期,耀州窑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出了相当精美的青瓷,达到了鼎盛时期。耀州窑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的瓷器。因果关系主要是因为它吸取了各种窑的优点,有极其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燃料和优质瓷土等优越条件。

北宋末年,社会动荡,经济被连年战乱破坏。耀州窑与全国瓷窑一致,创作受指导影响。到了晋代,耀州窑虽然还在烧制瓷器,但产量和质量已经开始下降。除少数产品外,一般瓷器烧得比以前差。元代的耀州窑已经衰落到了极点。瓷器质量低下,产量锐减,在各种瓷窑中无立足之地。明代中前期只有小规模的创作,到了明末,这种瓷器的烧制终于停止了。

宋代耀州窑的瓷器主要有盘、碗、洗、瓶、壶等日用品,还有少量的香炉、银赫、瓷雕等。器皿一般生产设计的比较与比较;思考、分析、判断有规律,有讲究。其高超的装饰纹样和丰富的装饰题材,使耀州窑瓷器独具魅力。

耀州窑瓷器上的装饰图案主要是通过雕刻、模印和塑料堆制来完成的。

所谓刻划纹,就是用刀具和利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图案,然后上釉烧制而成。装饰图案和线条呈凹形,低于胎面。这种装饰创作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在越窑的指导下发展进步。在初期,划线一般都是简洁而潦草的,到了中期就变得成熟。装饰图案刀工娴熟,线条流畅,图案极其生动。

印刷装饰出现的时期晚于雕刻装饰,即出现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就是用专门的模具在菜、碗、洗具等器皿内壁上压印各种图案,然后烧制。印出的花纹略凸起,略高于胎面,立体感强,有半浮雕的效果。装饰图案清晰、布局密集完整、注重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

目前耀州窑的印花图案有上百种,主要有折枝缠枝、同水游、鸳鸯、浮鸭、婴戏、飞天、龙凤、麒麟、飞鸭等。耀州窑虽然是民间瓷窑,但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表明,它在宋代为朝廷烧过贡品。耀州窑虽然是长江以北的民窑,但其名声和指导影响在宋代就传遍了全国。

鼎盛时期,耀州窑的产品以青瓷为主。由于当时窑与窑之间的相互指导,耀州窑的青瓷在很多方面与越窑、龙泉窑的瓷器相似。特别重要的是鉴赏一件器物是耀州窑的青瓷还是其他窑的青瓷。耀州窑瓷器釉色青绿,珐琅细腻,釉薄,釉色多变。有的绿一点,有的黄一点,但都是黄绿相间。无论釉色深浅,都含有黄色成分。否则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他窑的青瓷产品。时期越晚,闪黄的程度越大。到了元代,耀州窑更是青黄色,几乎像黄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征也是鉴别判断的重要依据。宋代耀州窑的青瓷胎骨比雹胎灰更深。由于当时缺乏上釉技术,器物背面紧贴足底经常出现漏釉的情况。这些漏釉的暴露部分显示出一些由酱色氧化铁引起的小斑点。由于胎土含铁量较高,在胎体外的下层釉中,常常隐约透露出一些浅棕色。这些特点是后模仿者无法模仿的。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仿制品,在民和国之间的前几个时期很少见到,但近几年仿的居多。新仿耀州窑青瓷胎骨略厚,含铁量低,所以胎色比真品灰淡,没有漏釉显示的小块酱色透露出的褐色。另外,圈脚的形成也有所不同。仿轮圈是光滑的,和切割整齐规则的正品轮圈明显不同。以上都是鉴赏宋代耀州窑瓷器真假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