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历史书评,200多字。

在黄仁宇哈得逊河边谈论中国的历史

黄仁宇的阅读引导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回顾中国的历史,这对我们这些深受国史教科书影响的人来说,无疑是旱地阵雨。至少把我们的历史知识整理成“逻辑合理”的格式。

《哈德逊河边谈中国历史》一书列举了春秋战国至元顺帝北撤约2000年历史中的几十位重要人物,详细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前因后果。

黄的书都有类似的风格。虽然分析透彻新颖,但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还是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熟悉的气息。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唯物主义信徒:“经济决定论”是贯穿其全部历史著作的一条主线。不同的是,黄并没有把任何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看作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而是把皇帝看作是真正的农民领袖,把皇朝看作是农民组织。

那些主张“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的推动力量”的人,总是避而不解释: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都当了皇帝,陈胜、刘邦、黄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如果说张三帝换成李四帝可以算是历史进步的话,历史就成了月卡,今天是昨天的革命,现在势必改变刚才的生活。

黄的历史观突出了人的作用:重要人物对历史的直接影响。它还强调了这些个人的人格和才能的完善与历史进程的关系。突出表现就是王安石变法的遗憾。《万历十五年》指出王安石“有心无才”,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黄认为,王安石变法在当时技术上还不成熟。本质上,如果社会能持续稳定100年,王安石的改革就成功了,没有任何问题,但技术问题毕竟是小问题。但中国的地理历史环境,容不得这个社会出现过多的波澜。定居在长江、黄河冲击平原上的农业文明与强大高原上的游牧文明长期对峙,如果其力量平衡稍被打破,就会立即引发社会动荡。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在白山和黑水之间虎视中原。此时的北宋,应该是全民皆兵的时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当万艳的战马挺立在燕山关时,宋人还在传唱他们的《清明上河图》。大楼被掀翻,王的心血不可避免地付之一炬,汉人的最后一缕思想也随之熄灭。

知识之美在于逻辑,尤其是历史,但由于种种非历史原因和历史学家的个人色彩,许多史书难免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读起来让人不舒服。黄仁宇的历史题材书籍只是注重逻辑和分析,强调因果,很大程度上避免个人好恶。

《他》和《万》无疑是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