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死于天花的黄斑?

是顺治皇帝。

在古代,由于医疗技术的落后,鼠疫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极为流行,造成大规模死亡。中国古代瘟疫的记载已经在甲骨文中有所反映。说到古代宫廷,尤其是清代,天花(中医称为“痘疮”)是故宫的头号瘟疫。天花在中原地区流行已久,晋代就有明确的痘疹病理记录,所以相对于关外满族而言,中原汉族已经对天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清初入关的满族人对天花的恐惧远远超过明军和农民起义军。两位清朝皇帝顺治和同治都死于天花,而康熙皇帝是因为幼年得了天花才当上皇帝的。

17世纪以来,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疫情席卷亚欧大陆,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当时中国北方是天花的重灾区之一。这一时期恰逢关外清政权异军突起。清帝努尔哈赤受任第三年九月(1618),努尔哈赤带起四万大军,征服了蒙古另一个强大的部落——叶赫,并一度入侵发生“痘疫”的乌苏城,接收了三百户。

到了清太宗和皇太极时期,天花更加猖獗和流行。作为国王,皇太极不得不经常出宫,外出躲避青春痘。盛京(今辽宁沈阳)外的长宁寺,曾是皇室避痘的重要场所。皇太极除了躲在深宫,还经常以打猎为名,带着家里的粮食,跑到山里去“避痘”。天聪五年六月(1631),贝勒戴珊的第五子巴拉马病死。当时天花流行,皇太极为了“避天花”,想从天花避难所去戴珊的住处吊唁。戴珊急忙叫人拦住,皇太极却执意要去。最终谈判的结果是,两人跑到了十里外一个没有痘感染源的人烟稀少的田地里,完成了一次君臣之间的特殊会面。

崇德七年(1643)九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政权之争随即展开,最终达到平衡。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出人意料地继承了皇位,他就是顺治皇帝。不久清军击败李自成,进入北京。顺治皇帝入关后成为第一个皇帝,生命也受到天花的威胁。

当时满洲八旗官兵刚从雪山黑水进入暖关,身体差异和对气候的不适更容易感染天花。许多人死于天花,而不是打仗。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军准备入关,大军即将出发。苏朝太子豪格惊恐地对另一位将军说:“我还没得天花呢。这次探险带着我。你想让我死吗?”顺治六年(1649),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死于天花,时年36岁。

在法庭上,许多人死于天花。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和六个女儿。活不过八岁的有四皇子五皇女,过半。这也说明了天花在皇宫里是多么的猖獗。

其实早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就已经颁布了很多相关的民间防痘法,每个旗都有专门的“防痘督察”负责执行。一旦发现长痘痘的人,会马上送到很远的地方隔离。皇太极时,原定为百里之外。后来觉得太远了,就改成60里外了。顺治入关后,改为四十里或二十里外。顺治二年(1665),到访问的赵在一份奏折中提到,人民中凡有痤疮者,应立即迁出城外隔离,以防传染扩散。当时甚至将一些感冒、发烧、风疹、疥疮等症状与天花相似的病人,一刀切迁出城市。

清初,在人口户籍管理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身份管理方法。居民被分为“熟悉体”和“活体”。“熟悉的身体”是指经历过天花或天花的人;“活体”是指从未患过天花或被怀疑携带病源的人。政府规定,一旦预测到疫情,“活人”不得留在城里。

蒙古部落一直被清朝视为最可靠的力量,早在入关之前,与蒙古和睦相处就已经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清朝太宗皇太极立下规矩,每年蒙古部落首领都要入朝见皇帝。即使在天花流行期间,唐太宗也坚持了下来。天聪九年(1635),蒙古科尔沁部的吐谢吐吉农等人元旦进入盛京拜谒,皇太极想亲自送行,吐谢吐吉农等人极力阻拦。最后,皇太极象征性的带领贝勒大臣们出了北门,把客人们送回了武场。到了顺治皇帝,因为害怕天花传染,甚至破坏了祖制,不再以“亲生”身份会见蒙古王公。顺治三年(1646),蒙古喀尔喀旗的沙克图可汗、代青可汗、巴图鲁清泰吉来朝。传统上,他们应该受到皇帝的宴请。但因为怕天花,只受到礼部的迎接,设宴招待。由于担心天花传染,顺治皇帝从统治第八年开始,连续六年不接待前来朝见的蒙古王公。

顺治皇帝比他的父亲皇太极更怕天花。除了在宫中避痘,天花盛行的时候,也在南苑避痘。更有甚者,为了避痘,顺治皇帝甚至会停止去韩国。顺治八年(1651),北京爆发天花,顺治皇帝和皇太后、皇后跑到遵化(今河北遵化)山里“狩猎”。10月出发,12月“归来”。皇帝狩猎一般在秋季举行,冬季狩猎闻所未闻。显然打猎只是年轻皇帝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顺治皇帝一生都在躲避天花,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顺治十七年(1660)年底,京城已经在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这时,皇宫传来消息,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于是清廷尽了最大努力,把最好的医师叫到养心堂。为了祈求皇帝平安渡过劫难,痘神皇后被供奉在宫中,所有传统的春联、贴门神和为春节悬挂的灯笼都被撤下。同时下令全国不得炒豆、点灯、泼水,并发布大赦令。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顺治皇帝被天花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