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三第一、第四、第五单元,历史二年级,要详细安排,最好是专业人士自己安排。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第一,孔子

1,人生著述:

人生:“三家一造”。著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音乐、语言2。理论:

①、政治理论:

A.“仁”:仁者爱人;对统治者来说,要体察民情,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需要理解和体谅他人,从而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的方式是“忠恕”,其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克己”:一个人要克制自己,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礼的重要标准是“正名”,从而达到名正言顺、高尚有序的目的;评价:体现了保守的一面。

c、“以德治国”: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德育人;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完善政治。

“仁”和“礼”是他思想的核心。

(2)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远离鬼神”,“不能与人相处,如何能与鬼相处”。优先讨论和解决世界上的实际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教育思想:

教育目标:“人人无课”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老师尽职尽责

3.历史地位:

1.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它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世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他自身的历史价值:被尊为圣人,被后人景仰。

第二,老子:

1,生平著述:后人整理: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2.理论:

①、哲学:

a、“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天之上的万物之源;“天道教道,道法自然”,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思维:矛盾具有普遍性,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变是通过“保持安静”来实现的,不需要条件。

(2)政治理论:“无为而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太欺负人——要积极向上。

无知政策-负面

3.历史地位:

(1)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索宇宙起源的哲学家(2)他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代表了没落奴隶主和贵族的思想。

第二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言论自由。

3.私塾的兴起,教育的相对普及,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4.在动荡的合并形势下,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夺霸权,所以实际上都是向下士进贡,广纳贤才。

第二,儒家思想

①孟子和孟子

1,孟子认为:

1.仁政论:统治者以德待人,以德服人,赢得民心,重民轻君;尊王霸。

2.性善论:仁、义、礼、智是先天的——性善之理;“慎独”是其最高境界。

3.义利观:培育诚信精神;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

2.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孟子成了四书之一。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和荀子

1,荀子认为:

(1)天命观:“明日人分”,“天道有规律”,“控制天命,利用天命”

2.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政治思想:“礼法合一”、“王霸合一”。

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被视为儒家异端②,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了新的地主阶级。

第三,墨家——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

1,墨子与墨家:有一个严密的组织,领导者称为巨人。

2.墨家思想

1.兼爱:不同于孔子的仁,是没有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的爱。

(2)互不侵犯:主张各国平等,反对非正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和尚同:不分等级,起用人才;最高的职位由一位圣人担任,他尊重权威。

尊重实力,省钱省葬。

3.墨学的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一度成为显学,后来不重。

第四,道教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①“同质物”: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2.“逍遥”: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超然的态度;方法:没什么好隐瞒的。

(3)天人“不争”(天命观)

④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

动词 (verb的缩写)法家

1,韩非和韩非子

2.韩非的想法是:

①、法律、艺术和潜力的结合,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

(2)、今将胜古,提倡改革创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集权的需要。

(2)、在后世,儒家思想和表面的互相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六,军事家

1,孙子兵法

2.吴起、伍兹:德武并重,教戒为先。

3.孙膑和孙膑孙子兵法:讲究战争规律,造势和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

2.道家:两千多年来构成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变易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和治理国家的理论武器。

★全面了解儒、法、道。

在春秋战国的大历史变革中,代表各个社会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流派,其中儒、法、道是最重要的流派。

在理论上,儒家主张德治、礼治、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脱离法律”,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三者是高度互补的。

实践上,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在动荡的年代,军阀很难用儒家路线实现国家统一,而法家路线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动乱之初,人口凋零,生产被毁,应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同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下来,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就可以不再以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适宜。

三者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法家路线为辅助,采纳了道家的理性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建构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件1:百家命运观对比:

儒家

孔子

与某人保持很远的距离

孟子

命运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荀子

明日人分,天命所用。

道家学派

老子

天道,道法自然;天道面前人有路。

庄子

天人“不可胜”,人无法改造自然。

墨家学派

墨子

上帝有意志,鬼神也存在,他们相信鬼神。

附录二:百家争鸣:唯心主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人的世界观;对现状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课汉朝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研究

1,社会背景:经济下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盛行时间:汉初至汉武帝在位约70年。

3.社会地位:是政治指导思想,处于主导地位。

4.主要内容:

(1)黄帝理论:治身(养生)

(2)老子学说:治国(无为而治,积极无为)

5.特点:博采众长,积极无为。

6.作用:使汉初社会快速恢复。

7.汉武帝衰落的原因:

(1)主观上,黄老的理论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客观上,儒学经过自我调整,已经整合了一个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即董仲舒的新儒家。

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理学的理论来源:以《杨公春秋》为骨干,融合了阴阳、黄老、法家思想。

2.理学的基础:天人感应论:

(1)、君权神授,“屈民而延王”(2)、实行仁政,“屈王而延天”

4.理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它还具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扩张的功能。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其影响;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分裂势力。(2)、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董仲舒对新儒家的改造

(1)形成背景: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土地兼并、商贾扩张、不安分的边境和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持封建统治。因此,董仲舒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革。

(2)思想核心:“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是理学的思想核心。“天人合一”是指天是具有意志和感情的至高无上的主宰,皇帝是“天子”,代表上帝的意志,必须服从上帝的意志。和天为一大法则,和而不同是一大混乱。“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皆受命于天子”。

(3)特点:理学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采用百家争鸣,是神学,其哲学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帝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封建专制。

(5)当时的影响:是进步的,适应西汉社会发展,以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6)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礼教被后世奉为道德规范。神化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这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的改造,理学能够取得统治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主要是通过加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学说,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制度,满足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理学增加了“大一统”的思想,融合了阴阳家、黄老、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家不曾有过的。先秦儒家主张“礼”、“仁”、“仁政”、“民本”,新儒家也有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到汉武帝成为官方学说。

从内容上看,既增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同时,它采纳了许多家庭的想法。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从而成为封建正统。

第四课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的广泛传播给儒家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三教合一”的思潮达到顶峰,国内思想相互渗透。

有志儒士吸收儒道思想,探索拯救世界的新儒家体系。

二、宋明理学:

1)朱成的理学(启蒙:程程;大师:朱

1,内容:

(1)认为“理”是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世界的本源。反映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2.掌握“理”和“取经”的方法。先认识,再③。维护正义,摧毁人类欲望。

2.历史地位:

①、宋代被斥为“伪学”。(2)确立明初思想界的主导地位。

(3)明中叶“济世”的追求失落。

二、王陆心学研究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②、通过“发明”来推理,也就是通过内心反思来推理。

王阳明

(3)、“致良知”,即良知即本心,即理性。天道在心中,不必自求多福。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人的能动性,反对束缚,有一定的思想解放。

3)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压抑人性,扼杀生命的自然欲望。

2.重视主观意志,崇尚诚信,强调社会责任,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课明清时期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与李贽思想背景:

(1)晚明思想界墨守成规;(2)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争夺利润。

(3)学者强烈追求个性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2.李贽思想的主要内容:

1.批判孔孟儒学,挑战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揭露批判朱成理学的虚伪性,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否认正义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的三位大思想家

1,实用思想:

背景:

(1)明朝内外外交困难重重,危机重重;(2)八股被用来向学者学习;(3)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内容:

(1)、倡导务实的学风和行为。

(2)顾: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设置赋税,减轻人民负担,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3.王夫之:严于当官,宽以待人;若贾加富民,则国之命也”。

4.黄宗羲:“工商业民生为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背景:明末,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内容:

1.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黄②。关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安居乐业顾

(3)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主张:顾、黄。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了强烈的冲击。②、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伴随着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

★黄宗羲、顾、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本”。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对世界的巨大危害,主张“法治”,强调衡量治理世界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广大人民幸福与否。顾还强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国的区别,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们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只归君主一人所有,而应由从事农业的人民共享。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强调实用。黄宗羲批驳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为本”的,都应该受到保护。顾和王夫之主张学者要多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反对空谈。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了旧儒学的“君为臣纲”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批判道家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求知。王夫之批判了理学以前提倡的“天命论”和“认识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与明清时期法国启蒙思潮的异同。

1)相似性:这两种思想都是对封建帝制和封建制度的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也就是说都是反封建的。

2)差异:明清时期中国的启蒙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的新政权计划,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的影响有限。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充分调动了思想。

★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征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不是“千古至尊论”,否认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一分为二”的观点,吓坏了维护儒家传统的文人。

2)反对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为己有,以天下之害为民有”,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主张“多元共治”,反对“单一共治”;它强调“经世致用”的实用知识,力图扭转晚明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也提出了各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主张。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了“工商业为本”的思想。

第六课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实践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所以长期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3)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4)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人才。

(5)清朝以前,中国大部分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接受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6)中华民族具有勤奋好学、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充满智慧和创新精神。

一.天文学

1,天文观测

①,最早的日食记录出现在商代。

②春秋时期最早的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3)战国时期最早的天文学专著——《石干星经》。

④战国时期最早的目录——《石目录》

⑤汉代最早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仪器:

①秦汉时期,已经发明了“浑仪”,这是一种观测天象的仪器。

(2)张衡:液压象仪,是观测和演示天象的仪器;大地测量比欧洲早1000年;张氏地震仪

3.和尚一行:十二生肖巡仪,确认星辰位置;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象仪。

④郭守敬:简,比欧洲早300年;黄池娇娇;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只比实际时间差26秒;日历授予

二、数学:

1.春秋:99乘法表;度量衡;计算

②西汉:周璧舒静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东汉:算术九章:田亩面积、谷仓容积、加减加减、二次方程元代:珍珠算法。

④三国:刘徽,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精确到3.1416。

⑤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⑥杰出的天才朱载堉第一次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学的音乐体系。

三到四本农业书籍:

①《齐敏要求》,南朝贾思勰人,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集》是元代最早的官方农书。

(3)元代王镇的《农书》,集中论述了生产工具的改革

④明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徐光启介绍了西方的水利技术。

第四,医学:

①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2)西汉《黄帝内经》:一部现存较早的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东汉“医圣”张仲景和《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医学原则。

(4)东汉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⑤东汉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药物学发展的基础。

⑥.《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撰写的药物学专著。

⑦.唐朝药王孙思邈的《钱进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动词 (verb的缩写)工程建设成果:

(1)、舒勤保卫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秦长城(秦赵岩)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西至明长城的鸭绿江。

(3)隋朝开凿大运河。

六、四大发明:

1)造纸:

①西汉的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③功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2)印刷

①现存最大的印刷品,《金刚经》印于868年。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

③公元13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

3)、火药:

①唐·孙思邈的《单晶》硫磺火法②,唐末用于战争,宋代用于狩猎和采矿。

④公元14世纪⑤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作用:对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影响很大。

4)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的新浪②北宋时期的人工磁罗盘,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④作用:在地理大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