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笔下人物的生活
泰勒的母亲康斯坦丝·泰勒是1920年代第三国际的成员,泰勒的一个叔叔是英国* * *的创始成员。此外,泰勒的母亲也是女权主义者,主张女性应有选举权,支持自由恋爱,并与泰勒的父亲离婚,另结新欢。泰勒本人在1924到1926期间是英国的党员,但后来他认为该党在1926罢工中缺乏支持而退出。至于退党,泰勒转而终身支持英国工党。泰勒虽然退出* * *,但还是分别在1925和1934访问了苏联,两次旅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在1930年期间,泰勒和他的妻子住在作家马尔科姆·马格里奇和他的妻子的住处。后来,泰勒和马格里克因为对苏联的不同看法陷入了终生的争论,但争论终究没有破坏他们的友谊。
1927年,泰勒毕业于牛津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短暂做了一段时间的文员,很快去了维也纳,研究人民宪章运动对维也纳1848革命的影响,但后来发现很难研究这个课题,转而研究意大利的统一。经过两年的研究,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欧洲外交中的意大利问题》,1847-49年1934年。在此期间,奥地利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弗朗西斯·普里布拉姆和波兰历史学家刘易斯·伯恩斯坦·纳米耶爵士是他的导师。
在奥匈帝国的历史问题上,泰勒曾经反对普列伯拉姆和纳米尔爵士两人的观点,直到泰勒出版了《哈布斯堡王朝》1809-1918(哈布斯堡君主1809–6558)。在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评价上,泰勒早期著作中的观点更接近普里布拉姆,但晚年却认同了纳米尔爵士的观点,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评价变成了否定。泰勒在《哈布斯堡王朝》一书中指出,哈布斯堡家族完全将他们的王国视为外交政策的工具,因此他们无法真正建立一个民族国家。为了统一王国,他们在奥匈帝国内部划分了所有民族,并赋予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支配其他民族的权利。
泰勒回国后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历史讲师,后于1938至1964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担任研究员。1964年,牛津大学拒绝续约,于是他去了伦敦,成为了伦敦大学学院和北伦敦理工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讲师。当泰勒在牛津大学时,他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讲师。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他甚至在早上八点半就开始上课。
在1965-1938+1930年代早期,泰勒是曼彻斯特和平协会的成员,这是一个支持和平主义的左翼组织。直到1936,泰勒都反对英国重整军备,担心英国重整军备会与德国结盟,进而对苏联不利。但在1936之后,泰勒转而强烈抨击绥靖政策。同年,他还退出了曼彻斯特和平协会,并敦促英国重新武装,建立“英苏联盟”,以防范他认为的德国的威胁。1938年,英国和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泰勒随即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对该协定进行了抨击和谴责。但在1961中,他为当年英国的绥靖政策辩护,指出因为协议的签订,捷克的死亡人数比波兰少。
1938+00年6月,泰勒参加了一个晚宴,这个晚宴在10年每年的6月举行,是为了纪念一群在1688年6月光荣革命前夕反抗詹姆斯二世统治的牛津大学导师。泰勒不仅在会上再次抨击该协议及其支持者,还警告与会嘉宾,如果他们不立即对纳粹采取行动,他们未来的生活将比詹姆斯二世的统治还要糟糕。他演讲的结果引起了很多争议。这是因为该协议在当时非常流行。而且晚宴的出席者向来只发表非党和政治言论,泰勒却利用晚宴攻击政府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勒加入了英国民团,从中他认识了许多从东欧流亡的政治家,包括前匈牙利总统米哈伊尔·卡罗里伯爵和捷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博士。从他们身上,泰勒对东欧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因为泰勒与卡罗利伯爵和贝奈瑟博士的友谊,可能会让他以后对他们更友好,泰勒后来把卡罗利形容成圣人。此外,泰勒后来还自豪地回忆说,是他建议贝奈瑟在战后将德国人彻底驱逐出捷克。
与此同时,泰勒受雇于政治战争管理部。作为一名专家,他经常在电台和不同的公开场合谈论中欧的局势。此外,他还游说英国政府承认铁托的游击队为南斯拉夫合法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泰勒更加倾向于支持苏联,他甚至指出红军在摧毁纳粹德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英国和苏联,他们在1941结成反轴心国的同盟后,他认为这就达到了他原来提出的“英苏同盟”。但1945之后,泰勒非常失望,因为英国选择了美国作为最终盟友,放弃了与苏联的关系。泰勒对西方列强在战后所做的决定深感愤怒。尤其是他认为战后美国不应该建立西德。他指出,这只会为第四帝国奠定基石,最终引发另一场战争。
在他的一生中,尽管泰勒强烈谴责共产主义,但他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相反,在60年代和60年代,他批评美国造成了冷战,是帮助解除核武器的因素之一。尽管泰勒认为英国应该在冷战中保持中立,但他也指出,英国本身应该与一个强大的力量结盟,而最理想的盟友将是苏联,而不是美国。放弃美国,是因为泰勒认为美国实施的外交政策是不计后果的,最终会把世界引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然而,泰勒有时批评苏联的铁腕镇压政策。1948年,他去波兰弗罗茨瓦夫参加一个斯大林主义文化会议,在会上与与会者唱反调,指出除了当权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声音。由于他的演讲被波兰电台直播,并在弗罗茨瓦夫街的扩音器播放,他的演讲被广泛传播,更令人惊讶的是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事后很多人认为泰勒这么做是为了反驳前一天苏联作家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的言论,该言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义务遵从斯大林的话。尽管泰勒多次受到邀请,但他一生中从未踏足过美国。
泰勒专攻中欧史、英国史和外交史,其中对哈布斯堡王朝和俾斯麦的研究最为深入。此外,他有强烈的反德情绪。1944年,他在一个电视讲座节目中发表了强烈的反德言论,结果他的节目被BBC停播了很长时间。他在1945的《德意志历史的进程》一书中也认为,国家社会主义最终会使整个德意志历史回到日耳曼部落的原始时期。此外,泰勒是为数不多的用桑德韦格解释德国历史的早期学者,他指出纳粹德国的形成是近百年来德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他还认为希特勒实际上与德国人有象征性的关系,希特勒需要德国人来满足他的征服野心,但实际上德国人实际上是利用希特勒来实现他们征服邻国的梦想。其中,泰勒指责德国人自查理大帝时期起就采取无休止的东进政策,威胁斯拉夫民族。对泰勒来说,纳粹的激进帝国主义只是历任日耳曼君主政策的延续。《德国史》在英美都是畅销书,这本书也奠定了泰勒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除此之外,这本书也标志着泰勒与导师纳米尔的分道扬镳,纳米尔也曾打算写一本类似的书。步入1950的年代,两人的关系更加惨淡。虽然1983出版的泰勒自传《个人历史》指出他从纳米尔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却被称为“自负而讨厌”。泰勒对待历史的方法接近民粹主义,他认为历史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正因为如此,他常常为人们称他为“人民的历史学家”、“凡夫俗子的历史学家”而感到欣慰。泰勒支持反伟人理论,不相信“英雄造势”,而是相信历史是由一大群傻瓜构建的。对他作品的描述充满讽刺和幽默,但内容丰富。特别是他经常以特殊的角度研究历史,反驳别人认为至关重要的论点,所以有人称之为“泰勒主义”,来形容他的风趣、简洁、精辟,甚至神秘的特质。泰勒经常指出,人们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谈论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一些悖论和荒谬。比如他曾经在1970的一个电视节目上评论墨索里尼,认为他“始终坚守岗位——他只是没有建立任何东西”。为了把历史带给大家,他经常出现在电台和电视上,从而被大众所知。
泰勒是少数早期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最早在65438至0950的新闻中担任BBC电视节目的发言人,并以其辩论技巧而闻名。但后来因为拒绝感谢节目中邀请的演讲嘉宾,被媒体称为“闷气堂”,被1954开除。1955到1961,泰勒受ITV邀请,在《自由言论》节目中担任演讲人,与其他演讲人辩论。此外,他还在ITV的半小时节目中从1957,1961讲授历史。他不需要在节目中讲课,但他仍然能够谈论侃侃,出色地讲授了1917俄罗斯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话题。虽然泰勒早年与BBC关系不佳,但他仍然在1961、1963、1976、1977和1977主持历史节目后来1980在节目《英国边缘》中介绍了英格兰北部的旅游景点。泰勒上一次主持电视节目是在1985年,节目名为《战争如何结束》(How Wars End),但当时他已经被帕金森病困扰,严重影响了他的表现。
泰勒在电视生涯中,曾经有过很多对手,比如马尔科姆·马格里克等等。其中,与右翼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的长期争论最为著名。在1961中,特雷弗·罗珀曾说,“我担心你的书《二战起源》会损害你的名誉”,而泰勒则反驳道,“你的批评会损害你作为历史学家的名誉,如果你有的话。”
事实上,泰勒和特雷弗·罗珀早在1957年就不同意争夺牛津大学皇家教席。尽管他们在历史哲学上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朋友。然而,在王室主席一职上,时任首相麦克米伦最终将主席一职让给了特雷弗·罗珀,而不是倾向于工党的泰勒。此外,当时的许多牛津大学教授认为泰勒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有“贬低”历史学家地位的嫌疑,所以他们游说他不要得到这个椅子。这件事之后,两人的关系变得稀疏起来。
在公开场合,泰勒指出,他不会接受英国政府的任何荣誉,英国政府的双手沾满了苏伊士的鲜血。然而,私下里,泰勒对特雷弗·罗珀得到了他认为属于自己的皇家椅子感到非常失望,因为泰勒·布特雷·特雷弗·罗珀早在10年前就来到牛津大学教书了。此后,泰勒利用一切机会批评自己和自己的学术成就,特雷弗·罗珀也进行了反驳。两人的辩论通过电视广为传播,公众发现他们的辩论比学术更有趣。结果,他们的长期不和被大众所知。同样,他们之间也发生过多次笔战,也很有趣。许多人将泰勒和特雷弗-罗珀之间的不和描述为两代人之间的不和。泰勒本人充满了民粹主义和不敬,要求布特雷比特雷弗-罗珀大10岁,但他却被媒体描述为更年轻、更有创新精神的一代。相反,特雷弗·罗珀是保守的(当时还穿着长袍教书的牛津教授很少),他比泰勒更自负。因此,他被媒体描述为年长而保守的一代。从两人辩论的小点上不难发现这种差异,就像特雷弗·罗珀会以“泰勒先生”或“泰勒”称呼对方,但泰勒却以“休”称呼特雷弗·罗珀。
1954年,泰勒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欧洲的主宰之争》1848-1918(欧洲的主宰之争1848–1918)。《麻烦制造者》一书评论英国外交政策,原载于1955某学术论坛。1961年,泰勒出版了他一生中最具争议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这本书为他赢得了“修正主义者”的称号。
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泰勒认为资本主义在道德原则上是错误的。他认为,西方目前的状况难以带来一个公平和道德的国际体系。相反,他认为现状很不稳定,容易引发事故。他的作品也不时重申意外决定历史。在他看来,领导者并不创造历史,他们只是对不同的事件做出反应。历史是由错误和失败造成的,而这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所以大家都只是在犯错误创造历史。所以在他的一本畅销书《俾斯麦传》中,他评论说,这位“铁血宰相”统一德国的原因,比计划中的更偶然。出版于1961的《二战起源》是泰勒争议最大的一本书,其中二战指的是1939年9月之后德国、波兰、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泰勒大胆推翻了社会主流观点,指出二战的爆发不是希特勒一手策划的。他在书的开头就指出,太多人相信所谓的“纽伦堡理论”,即二战是希特勒和他的帮凶们的一次犯罪阴谋的结果。泰勒认为这一理论的本质过于简单方便,掩盖了其他国家元首的战争责任,使全体德国人民免于承担战争责任。这一理论也帮助了战后建立的西德在冷战中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按照泰勒自己的理论,希特勒本人并不是二战爆发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在外交政策上没有任何问题的德国领导人。他还引用了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菲舍尔的论点,指出第三帝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与魏玛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是一样的。此外,他指出,希特勒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德国领导人,也是一个普通的西方领导人。作为一个普通的西方领导人,希特勒与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尼维利·张伯伦和达拉第没有什么不同。泰勒的论点是,希特勒希望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他没有发动战争的意图或计划。1939年爆发的大战,不幸是意外造成的,大家都要负责。
泰勒对希特勒有着独特的个人观点,他认为希特勒是一个贪婪的机会主义者,除了权力和反犹太主义,他什么都不相信。泰勒辩护说,希特勒没有制定任何计划,他的外交政策只是利用机会。他甚至认为希特勒的反犹主义根本不是独一无二的。当时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其实都有很强的反犹主义,所以希特勒没有理由独自承担反犹主义的责任,而普通大众是免疫的。
泰勒还指出,二战的爆发应归咎于《凡尔赛条约》的不当行为。条约对德国的严厉程度足以让德国人感到报复和怨恨,但不足以彻底摧毁德国潜在的军事威胁,也无法阻止德国再次成为大国。正因为如此,凡尔赛条约建立的国际体系对德国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公正的,所以他们本能的想要推翻凡尔赛条约,所以条约本身就是造成不稳定的一大因素。泰勒认为,如果和平条约不是如此苛刻,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
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响和争论,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信奉新纳粹主义的美国历史学家大卫·霍根(David Hoggan)于1964年出版了《Krieg》(Der Erzwungene manuel),使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被大众与新纳粹主义混为一谈。泰勒随后予以反驳和否认,并批评霍根的书,指出英国和波兰合谋无辜牵连德国是无稽之谈。
舆论对这本书的批评有很多,包括不满泰勒关于绥靖政策是合理政治策略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凡尔赛条约》注定的,是外交失败的“意外”结果。希特勒是一个“普通”的领导人;忽视了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作用。在众多攻击中,休·特雷弗-罗珀最为突出。泰勒在书中指出,从1937的霍斯巴赫备忘录来看,希特勒并没有为战争制定任何计划。但特雷弗·罗珀反驳说,希特勒在备忘录中明确表达了开战的意图,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此外,其他批评二战起源的历史学家还包括艾萨克·多伊彻、芭芭拉·塔奇曼、格哈德·温伯格、哈里·辛斯利爵士、约翰·惠勒-贝内特爵士、戈洛·曼、戈登·a·克雷格和a·l·罗斯等。此外,许多历史学家都写过关于二战起源的书,反驳泰勒的论点。
就像英国,1962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在美国上映时,也遭到了舆论的一致愤怒抨击。几乎每个美国历史学家都对这本书留下了负面评价。相反,新纳粹组织声称泰勒的《二战起源》已经“无罪释放”了希特勒,他对战争没有责任,更是对泰勒大加赞赏。泰勒对此感到困扰。除了反复强调自己与新纳粹主义无关,还高调表示对新纳粹主义极其反感。
泰勒对意大利的评价也成为学术界的批判项。泰勒把墨索里尼描述成一个表演家,但他的背后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无能而笨拙的人。他还指出,墨索里尼最初帮助英国和法国组成了一个反德国的Stresa阵线,只是因为意大利后来因入侵阿比西尼亚而受到国际联盟的制裁,墨索里尼才转向纳粹德国。近年来,许多意大利历史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墨索里尼信奉“生存空间”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把地中海、巴尔干、中东、非洲之角的土地视为自己的应得。只是因为英法占据了地中海,意大利的国力才捉襟见肘。
最后,泰勒因将《第三共和国》描述为“颓废派”而受到批评。泰勒认为,法国第三共和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政权,政局不稳,党派分裂,政权更迭频繁,腐败严重,各种失业、罢工、骚乱、人民失望,使得第三共和国处于左右两派内战的边缘。在第三共和国的总理中,只有人民阵线政府的莱昂·布鲁姆有好感,认为他在任内确实推行了社会改革。许多法国历史学家赞同泰勒的观点,但他们大多不赞同他对法国政治过于讽刺的描述。
虽然泰勒因为这本书受到了批评,但《二战起源》仍被视为二战起源研究的分水岭。以下是一些历史学家对这本书的一些评论列表:指出绥靖政策是一种受欢迎的政策,是1933之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推翻之前绥靖政策只是少数的观点,神秘地“劫持”了1968+30年代中期的英国政府,遭到广大民众的反对。合并不是奥地利不情愿地进行的,所以奥地利不是受害者。第一个把希特勒描述成正常人而不是“疯子”的历史学家。它指出了德国外交政策从1871到1939的连续性,尽管这种连续性仍有争议。指出德国和偶然兑换政策的飘忽不定,进而引发了德国和偶然兑换政策是有计划的还是因势利导的争论。指出希特勒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导致其他历史学家反驳说希特勒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但他通过灵活的手段达到了目的。在《二战起源》这本书的长期争议之后,很多人对他这个历史学家特别失望。结果牛津大学以1964拒绝了泰勒的续约。但泰勒很快凭借1965年出版的《英格兰史》1914-1945重新获得了名声,这也是他唯一一本涉及社会文化史的书。书中亲切热情地讲述了从1914到1945的英国历史。结果,这本书不仅成了畅销书,而且发行量超过了历年来所有牛津英国史版本的总和。尽管泰勒对英国历史,尤其是与爱尔兰有关的历史感到羞耻,但他仍然为自己是一个英国人,尤其是一个英国人而颇感自豪。他还经常标榜自己不拘泥于传统,把自己当成伟大传统的一部分。他甚至认为激进的反对才是英国真正辉煌的历史。
虽然泰勒一直主张历史不是由个人推动的,但他认为列宁和大卫·劳埃德·乔治是唯一的例外,这两个人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此外,E·H·卡尔是他最喜欢的历史学家,他们也是好朋友。
1960年代后期,泰勒接受了汉斯·蒙森的观点,同意1933年2月27日的议会纵火案不是希特勒和纳粹党策划的,而是纵火者本人,党员,荷兰的马里努斯·范德卢贝。泰勒还指出,即使没有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党也能轻易摧毁德国民主。
泰勒为《震惊世界的十天》写了序言,该书于1963年在英国出版。此外,他还分别在1964和1970为《议会纵火案》和《天空战士:不列颠之战》两本书作序。
1984,泰勒过马路时被车撞了。这次车祸,加上此后的几次中风,促使他在1985正式从电视教学岗位退休。泰勒晚年饱受帕金森病之苦,这使他无法写作。泰勒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986他的80岁生日招待会上,当时他的许多门徒,如马丁·吉尔伯特和保罗·肯尼迪也出席了。泰勒艰难地背诵了一段简短的讲话,但还是掩饰不住自己的重病。1987年,泰勒搬进了伦敦的一家疗养院。最后于1990年9月7日在养老院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