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础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籍的简化版本。
一、古籍的版面设计
古籍版面是指古籍刻印的风格。包括版式、标题、框架(也叫侧边栏)、边界线、头、脚、板心、行款、字数、鱼尾、主干、书耳、书标签、注释、读句子、插图等等。版面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的世界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丝绸等版面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
1。框架:又称侧栏,是指每个版本的内框中文本的四个外围行,上面一栏称为“上栏”,下面一栏称为“下栏”,两边为左右栏。单线称为“单边”或“单列”,双线称为“双边”或“双列”。一般都是又粗又黑,给人稳重感。周围只印了一条粗黑的边框,称为单面围。在周围粗黑线的内侧刻上一条细黑线,称为双边围。如果只有左右粗黑线里面有细黑线,就叫左右双边。既有规范编排版面的功能,又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边界:也叫边界。在一页中分开各行的直线。两行之间的杠叫格,是竹简木简的韵味。识别记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周期计算,称为“半周期×行×字符”,有的称为“行×字符”。如果每行有两行字(通常是大字的注释),则称为“小字两行,每行×字”。如果双行字和单行文字一样,就不标注了。这种描写和解释的方式叫行格,也叫行宽。
3。天空头:画框外侧空间的白纸顶部称为天空头。
4。脚:画框外侧空间的白纸底部叫脚。
5。版心:又称“叶心”,简称“心”,是指没有文字的古书两半之间的一条线。为了折叠整齐,版心往往刻有鱼尾、嘴线等。,而且为了检索方便,常以书名、卷数、页码、每卷标题、刻者姓名等文字记忆。因为这条线在两版的中间,所以被称为版心。板的中心通常有黑线和鱼尾图案,用作折叠的标准。
6。书口:又称板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后的一面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图书版本而言,它是版本的核心。对于包北装或线装的书籍来说,这部分是可以阅读书籍的开口,所以称为书口。
7。鱼骨:盘子中间的图形,因形似鱼尾而得名。刻在离盘子顶部大约四分之一的地方。有时在版本的顶部和底部有鱼尾。一条鱼尾是单鱼尾,两条鱼尾叫双鱼尾,有的有三条鱼尾。鱼尾上刻有图案。鱼尾的作用是标记中缝,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从鱼尾到镜框有一条线,叫象鼻。有细黑线的树干叫细黑嘴或小黑嘴,有粗黑线的树干叫粗黑嘴或大黑嘴,没有树干的树干叫白嘴。
9。书耳:框外左上角的空间,上面刻着简单的书名。因为长得像耳朵,所以叫书耳。书的耳中标题称为耳题和耳注。
10。墨钉:又称墨水等。指文字大小,形状像钉帽的黑色墨块。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手稿刻本中未确定的字是要经过校对后书写印刷的。
11。图书品牌:又称品牌名,类似于现在的版权页,上面往往刻有书名、作者、刻家、收藏者、出版日期、出版地点等。在明清时期,书证的作用多是表达特征和归属。明清以前更多的是刻书,讲刻书的由来,选原书,校本,甚至或多或少的广告。
12。大标题:指一本书的标题。
13。小问题:指一本书各卷的标题。
14。行酬:也称“行”,指正文的行数和字数。一般以半天计算。同一本书不同时期版本不同,台词往往也不一样。因此,银行付款是识别版本的依据之一。
15。朱蓝:用红色印刷的线条和圆柱称为朱,用黑色印刷的称为蓝。主要见于唐以前写的书。明清时期专门印制各种颜色信笺的作坊,用不同颜色信笺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记为红方格、黑格方格、蓝方格、绿方格等。
二、古籍的装帧格式
单叶装订成书就成了古书。现存古籍多为线装。古籍结构是指特定古籍的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有了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来写古书书名的长方形纸片,通常贴在古书封面的左上角。有时有卷和作者的名字。
2。书皮:加在书本前后,保护书本的皮,亦称封面。书皮的材料一般选用硬纸,书皮上题写书名。
3。扉页:封面后有标题的书页,又称封面、封皮、面叶、内页。通常在扉页的背面加一张白纸,称为保护页或扉页。
4。书脑:装订时,锥眼定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又称书背,书籍装订的一面,和书背一样,称为书脊。
6。书头:书脊的顶端,称为书头,也称书头。
7。足迹:足迹是一本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会写下书名,方便查找、阅读或保存。
8。书根:页脚中简单记录体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