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庄与顺治

在满族统治的近300年间,共有28位皇后被册封,其中孝庄文皇后被称为“开国皇后”,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皇太极永福宫的庄妃,年轻的顺治皇帝福临的生母,叶璇的祖母,康熙皇帝。她与清初三皇关系密切。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她与摄政王多尔衮的恩怨情仇,都成为后世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今天我们就从孝庄皇后画像的分析入手,一起探讨“孝庄皇后出嫁”之谜。

孝庄文皇后便服画像

孝庄皇后文坎坷传奇生平考

孝庄皇后,本名布木布泰,来自蒙古显赫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她一生崇尚朴素自然。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孝庄文皇后随感画像》中可以看到,画中的人满脸幸福,穿着朴素的长袍,手持佛珠,全身没有佩戴任何首饰,目光坚定地坐在龙椅上。

然而与她简单低调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她精彩绚烂的人生。

孝庄皇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善于谋略。13岁时,嫁入后晋皇室,被封为皇太极的庄妃。她一生辅佐顺治、康熙皇帝,但两次都不肯听政,守职不贪权。康熙即位时被封为“太皇太后”,享有朝野顺从的至高荣誉。

孝庄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由皇帝亲自加封的皇太后。

皇太极的突然去世,把小壮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公元1643年9月21643日,清朝第一个皇帝皇太极突然去世,享年52岁,属于早逝。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在朝廷中出现了君王觊觎大位的暗流,很快就形成了以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的两派对峙。

多尔衮和豪格各持重兵,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清廷面临内部分裂的危机。为了避免自相残杀,伤害国运,经过一番权衡,权贵集团最终决定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承大一统。

多尔衮拥福临为皇位,并成为摄政王。

不满六岁的福临即位,改国号为顺治,多尔衮和吉尔二郎一起封摄政王辅佐少爷。几个月后,多尔衮率军入关,占领大明都城顺天府,成为清朝开国史上最具决定性的关键人物之一。

多尔衮带领满清入主中原,因其功勋而独揽大权。随着权力的不断增长,皇权逐渐超过了皇权。作为顺治的生母,博尔济吉特布穆布泰为了保证儿子顺利成长,不得不以孝庄太后的身份参与朝廷的调解和权力斗争。正因为如此,“孝庄皇后要嫁给摄政王多尔衮”的谣言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丑闻,迅速在民间传开。

“王太后出嫁”已经成为很多影视作品的主题。

“皇太后嫁人”是虚构还是事实?

关于“王太后出嫁”的认定

昨日,春官赐礼,庆贺太后大婚。

——来自张煌言,明朝遗风。

赞同“太后下嫁”观点的人认为,上面这首诗是最直接的证据,它描述了“多尔衮公主病逝时,为萧庄太后举行了隆重的成亲仪式”的事实。

首先,从政治形势分析。

皇太极死时,小皇帝顺治只有6岁,而成为太后的孝庄只有31岁。孤儿寡母面对满清都难以养活自己。要解决困局,最方便有效的办法就是委身于妹夫,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握者,太子瑞多尔衮。

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

其次,从满族的婚姻习俗来分析。

“继承婚姻”,即哥哥收嫂子,哥哥娶哥哥和嫂子,儿子和继父嫔妃,是蒙古传统的婚姻习俗。小壮丧偶时才31岁,正值壮年。嫁给多尔衮也是合理的,多尔衮比自己大1岁,也就是32岁。

第三,从权威档案中分析。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朝档案中,记载多尔衮时多次直接出现“摄政王,太上皇”的称谓,由此推断,只有在孝庄皇后嫁给多尔衮时,多尔衮才能被称为顺治的“太上皇”。

多尔衮父亲摄政王的葬礼仪式与圣旨。

最后从顺治对多尔衮的残酷清算来分析。

多尔衮一生“立国,成大一统之业,成就最为卓著”,却在39岁意外猝死后不到两个月就被残酷清算。刚上任的顺治皇帝宣布多尔衮十四大罪状,剥夺其一切封号,甚至挖坟斩首。

顺治怎么会这么恨自己的舅舅?一般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顺治为了逼死孝庄皇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某种疯狂的报复。

清朝的始祖顺治皇帝的雕像。

对“慈禧太后嫁人”的否定

另一方面,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张煌言的诗是文学作品,有夸张的想象成分,不充分;同时,关于“皇帝之父,摄政王”称号的档案记载也提出了有力的论据。

据考证,在古代,一个儿子把一个人叫做他的父亲,而他的母亲却不嫁给他。比如西周的姜子牙,鲁的名字叫商。由于他对周王朝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周武王封为“宓尚”,以示对他的崇高敬意。

由此及彼,顺治口气称呼多琳为“太上皇”,是周武王尊姜子牙、齐桓公尊管仲为“管仲”的例证,只是君主对礼仪的尊重,而不是“太后出嫁”的证明。

北大对清太后嫁摄政王的歧视。

从“皇太后出嫁”引申出“赵茜陵”选址之谜

中国古人讲究夫妻合葬。按照清代的丧葬制度,皇帝和皇后必须合葬一墓一穴。然而,孝庄文皇后的赵茜陵与皇太极的昭陵相距千里,它建于清朝的陵墓门外。萧庄真的屈尊嫁给摄政王多尔衮,清皇室让她为后人守陵门以示惩戒吗?

据《太皇太后遗嘱》记载,孝庄临终前为孙子康熙留下遗愿,意思是:一方面,与孝皇后合葬的唐太宗(即皇太极)陵墓已久安,自己卑微;另一方面,小壮自己又是那么舍不得顺治和康熙父子,所以跟康熙说,没必要对关外昭陵大动干戈,而是在顺治孝陵周围给皇帝的祖母建一座陵墓。

赵陵,沈阳皇太极的陵墓。

小庄的遗言让作为孙子的康熙皇帝很为难:如果按照太皇太后的遗言行事,就违反了祖宗制度;如果按祖制行事,就违背了太后遗言。康熙最后无奈推迟了孝庄文皇后的安葬。直到35年后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孝庄文皇后的墓问题才彻底解决。

陵墓的名称和位置体现了后人对小壮的尊重。

雍正二年,清廷同意孝庄文皇后自贡停放的“临时安风堂”……已经30多年了。圣祖仁福寿康宁皇帝,生于四海以民乐,是少有的祥瑞之兆,准为陵。”于是在暂居37年后,也就是雍正三年底,孝庄文皇后得以“永安”在河北遵化清东陵旁,被称为“赵茜陵”。

河北遵化孝庄文皇后墓陵。

为什么顺治的孝陵和康熙的景陵在名称中不用地点,而孝庄文皇后的墓应该叫“赵茜陵”?

按照清朝的陵墓制度,皇后的陵墓需要以丈夫的陵墓命名。陵名的第一个字是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取决于皇后陵在夫陵中的相对位置。清代尊陵朝南,所以皇后陵只能建在皇陵的东面或西面。

“昭陵”是清朝唐太宗的陵墓,位于盛京(今沈阳)。相对而言,孝庄文皇后之墓在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由此可见,清朝皇室的后人明确表示,孝庄文和昭陵是一个系统,孝庄文从属于唐太宗。

赵茜陵墓受到了人为和自然因素的严重破坏。

为什么赵茜陵要建在清朝东陵的南面,而“搁置”在风水墙外的大红门左侧?

因为清朝东部的陵墓以顺治皇帝福临的孝陵为主,它在陵墓中已经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赵茜陵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内,无论建在哪里,都不如其子,这显然是违背礼仪的。

同时,按照清朝的祭祀礼仪,陵墓中的祭祖必须从辈分最高的陵墓开始。孝庄皇后这一代比清朝所有的后妃都要高,而赵茜陵建在清朝东部大红门的左侧,使得后辈下葬时从赵茜陵出发成为可能。

孝庄文皇后,在皇权真空的特殊历史时期,只是后宫中的一个女人,却能以一个超越性别的政治家的勇气力挽狂澜。她辅佐两代皇帝,却淡泊名利,奢靡节俭,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