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人民公园的历史
在公园正门入口处有海南解放纪念碑,建于1954年4月,由朱德同志题写。
全国分为东西湖旅游区、烈士纪念区、热带植物标本区、兰园等。
烈士纪念区有冯白驹将军雕像和纪念亭。
东湖公园(又称海口人民公园)是一座综合性公园,位于市中心新华南路南端的大营山。始建于1954年,1957年再次扩建,总面积440多亩。
公园沿英山而建,东西向,花木环绕,古树覆盖,俯瞰海口市区。公园就像一个漂浮在海上的绿色蓬莱。
公园正门前有东湖和西湖,就像镶嵌在辕门大道两侧的晶莹剔透的镜子。
两湖周围,湖边椰林下层周围,无花果青翠欲滴,树荫遮天蔽日,清凉宜人。
东湖是椭圆形的,湖中央有一个岛。岛上新落成的亭子非常壮观。
胡鑫岛通过一座九曲桥与圆门大道相连;西湖是一个葫芦,脖子很短,水面很宽。
每当明月当空,椰林浪漫,东西湖上银鳞闪闪,与大营山的幽幽绿相映成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椰影婆娑,让人划水。感觉轻松愉快。
因为有了东西湖的点缀,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游客们早就对这个公园感兴趣了。
在公园正门的人口区,矗立着高大的海南解放纪念碑。
纪念碑建于1954年4月,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烈士。
碑院呈正方形,四周有石栅栏和四个台阶,占地400平方米。
纪念碑高14.5米,碑正面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下方石碑上嵌着一块铜板,上面刻着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英勇渡海牺牲的同志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你们的英勇行为为解放琼岛和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烈士的功绩永垂不朽!"
沿着纪念碑后面的石阶,你会发现冯白驹将军的雕像和纪念亭。
这是1988年1月由海南省委和海南省人民修建的。
冯白驹将军的雕像是用十三块花岗岩雕刻在五指山的最高峰上。
他直视前方,庄严而坚定。
雕像下的五指峰象征着琼崖和琼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而冯白驹将军就是这个核心的领导者,是琼崖的擎天柱。
雕像基座正面镌刻* * *同志题写的“冯白驹将军”五个苍劲有力的金字。
雕像后面是一个纪念亭,由三个亭子和一组走廊组成。
主亭正中门楣上镌刻着王镇同志题写的“冯白驹纪念亭”六个大字,中墙镌刻着?lt;冯白驹生平),两边有两个浮雕。
左图反映了琼崖人民坚持革命斗争23年的英雄事迹,右图反映了中国人民渡海解放海南岛并与琼崖纵队成功会师的壮丽景象。
主阁两侧有回廊,左回廊壁上刻有* * *、周恩来、郭沫若对冯白驹的评价;画廊右墙上镌刻着许、聂、杨对琼崖革命斗争的评语。
雕像和纪念亭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与山脚下的海南解放纪念碑融为一体,不仅丰富了公园景观,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理想场所。
每年清明节,海南解放纪念碑和冯白驹将军雕像前,人山人海,花圈和花束层层叠叠,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感人场景。
园内有一个小动物园,栖息着50多种热带亚热带动物,园内种植了500多种各科各属的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使大盈山四季常青,花果不歇;娱乐体育区包括影视工作室、舞厅、保健室、小型体育馆、儿童游乐场等。安静的休息区有茶馆,冷饮室,海南小吃摊。
海南建省后,为适应经济特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海口人民不断丰富人民公园的建设和设施,使其一年比一年新。
岛内外的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南方风情,还可以走进一座热带植物园。
因为地处东湖之滨的海口市中心,海府路、机场路、龙华路均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
公园周围是一条热闹的公园路,是海口过年举办花市、鱼市的地方。
公园内不定期举办各种动物展览、表演和园艺活动。
这里风景优美,休闲设施齐全。
是游客晨练、黄昏散步的绝佳去处。
至于你提到的秘密通道,看完这篇报道你就知道了:
解放前:
这里曾是日军的军事据点。
在很多海口人的心目中,公园的概念是从海口人民公园开始的。
很多老海口人一直保持着去人民公园锻炼和散步的习惯。由于公园建在英山上,许多市民也称之为“大英山公园”。
但这座海拔不到30米的小山,却是海南古文化的胜景之一。
市社科联原副主席孟说,大营山原是丘陵地区,水系海拔26米。在明代,这里是海口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俗称“大小英都”,居住着博文、波波、博超三个村落的村民,五座桥梁连接着这里与外界的交通。
在清朝,它是海口的港口之一,船只经常停靠。
居住在明清时期大营山这三个村落的文博村,有一口水质清澈纯净的井,可以用来制作香滑嫩滑的豆腐,被称为豆腐泉。
“很难找到更详细的史料来描述当时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但散落在这一带的一些古物和‘四庙三庙七井五桥’的文字记载,可以反映出大营山这一带的热闹景象。”孟说,村民聚居的英山上有、、班帅、等四座寺庙,现在还有班帅庙“德培穹窿”古碑,班帅庙前有一面墙,一只乌龟驮着碑。
在这座小山上,不仅有寺庙,还有广济、绩溪、斗木三个村的三座寺庙,寺庙里都有和尚。
1939年,日军入侵海口,下令限期赶走英山居民。
大营山成为日军高射炮基地和保卫军用机场的阵地。
文博村的村民有的选择住在离大营山不远的海口博爱南,有的搬到龙舌坡,再也没有搬回大营山。
在大营山的三个村子里,解放后仍有一些村民住在这里。后来因为征地建园,村民全部搬迁,形成了现在的大营村,原来村民的房子和寺庙也陆续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