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录片(四)探古与寻思:走进夏家店文化
2018盛夏,同学聚会。据说在赤峰,有一个“夏家店下层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有一个“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这座博物馆的遗址,在赤峰市以南20多公里,位于红山区文中镇二道井子村的山上。
据说夏家店不是一个文化遗址,而是一组遗址。广泛分布于东部的辽宁省,南部的北京、天津,北部的西拉木伦河,西部的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但遗址在赤峰分布密集,多在赤峰,有数百处。考古学家将最早发现的地方命名为“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下层文化是早期商人生活的地方,我们去看了一个典型的下层文化遗址。
经过同学的联系,我们被允许参观,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刚刚走进松山区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
我们在赤峰市坐车,一路向南。沿途道路平坦,不一会儿就上了赤峰南山。从车上望去,这里的群山起伏,仿佛进入了大海。但看它的风景:
夏色飞扬空高,红日灿烂。
野花吐川锦满地,树随风摇满岭。
蓝天覆盖大海,白云四处游荡。
老壕路要修,青山绿水不用描。
刚进山梁,车就停了,前面正在修路。原来,在这里的山上,“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已经在建了,只是还没有完工,去博物馆的路正在修。
我们不得不徒步上山。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山下巨大的拱形棚子。拱形棚子呈蓝灰色,类似于覆盖着的石棉瓦,呈半圆形,有着钢铁和黄金的骨架,大约有几英尺高,面积超过半个足球场大小,还有一个入口。我们在门口打了个盹。
高原气候,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站在高高的土丘上,我能看到山峦连绵,土山不高,群峰翠绿;荒山不平,树木成林;地下水不深,井水涓涓流淌。山脚下五谷丰登,微风之下,阵阵碧波荡漾。北有昭苏河、银河、舍力嘎河、半箭河汇入金英河,绕赤峰红山,向东流下,给你一个全景。这正是:
群山叠翠,四水交汇金川。
处处粮缺碧波,沃土肥沃。
春天草绿,秋天山涧花红。
旧大陆今天的古老面貌在哪里?时代变了。
博物馆也在修复中。虽然没有开,但是前台接待早就站在门前,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我们从南门进去,一进去就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这里太大了。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门前高高的收费影壁,上面写着九个荧光字:“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据管理人员介绍,在金英河上游,已发掘出数百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组织严密、堪称典范的遗址。也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代表遗址。
夏家店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相当于中原的夏商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他们已计划以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设一个古文化生态旅游公园,并计划在这个“遗址博物馆”之外,建设一个“文物展览馆”和生态旅游配套设施。
我们绕过墙,拐进墙里,看见西边有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走廊很长,一直延伸到北端,满是展板和沙盘。展板有文字和胶片两种。因为没有建展厅,所以我们看到的出土文物没有展示,都是通过影视展板描述的。东侧占地较大,包括已发掘的古护城河、城墙、街道、院落、房屋、土坑、灰坑、墓葬、窖池等实物,并有一个大土包,为未发掘遗址,面积较大。它看起来像一个村庄。这是4000年前我们祖先居住的地方。给人无限遐想,让人震撼。
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夏家店文化是1960。在刘冠民先生和徐光基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团队对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进行了首次发掘,命名为“夏家店文化”。
1986,第二次文化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在赤峰南部发现一处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遗址,为灰土堆积而成。根据地表采集的样品判断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初步命名为“大灰堡遗址”。
2008年,第三次文化调查时,红山区文管所和赤峰学院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大灰包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核。为了与洪山区文中镇其他大灰包遗址相区别,简称“二道井子大灰包遗址”。
2009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曹建恩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二道井子遗址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原始的古代土城。
2009年,二道井子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道井子遗址探明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65438+3000平方米。共清理护城河、城墙、街巷、院落、民居、土坑、灰坑、墓葬、土坑等遗存710余处,出土珍贵文物1500余件。其中包括:
第一,墓区的发掘特点。墓区共发掘墓葬268座,均为土坑竖洞。除少数墓葬朝北和东北外,大部分朝东南。陵墓呈狭长的条形。长约0.7-2.5m,宽约0.3-0.7m,深约0.07-1.5m。
城墙内侧的坡度比较缓。随着城址内外房屋的重叠,房屋与城墙在同一平面,甚至有些房屋位于城墙上。城墙外侧坡度较陡,与环沟内壁共同形成统一的斜面,从城墙顶部到环沟底部落差可达12米。
第三,宅址的发掘。城市里有149个不同的房子。该建筑遗址有两种建筑形式,一种是地面建筑,另一种是半地穴建筑,前者占绝大多数。地面型房屋大多为圆形,也有外圆内方的。有些遗址前面有广场,符合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
建筑工地多由大小不一的院落连接,院落内用土坯垒砌的房屋多为圆形。房子分为正房和配套房。前厅后面有存放食物和物品的坑和存放垃圾的灰坑。街巷和排水设施连接着不同的院落。既有个体的独立,也有整体的统一。形成了完整的生命体系。其完整程度在国内外都是非常罕见的。
建筑工地的墙体多为土坯或夯筑,内外有多处黄土草混泥。目前保存高度0.5-2.1米,部分房屋用草绳和混有草的泥盘搭建,有烧毁迹象。这种施工方法是独一无二的,与现代混凝土浇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屋内生活区保存完好,部分可达十几层,大部分门道朝西南。个别房屋门口有门槛、桥墩、石臼贴草泥,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今天,这些古老的建筑方法在北方的一些老房子中也能找到。从这些古老的遗产中,人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第四,挖坑。现场共发现153个坑。建筑多为圆袋形式,多为地穴式,少数为半地穴或地穴式。有的地窖里有土坯建筑的痕迹,大部分是贴上草拌上泥,或者土坯重修一周,有的地窖里有穗状碳化的粮食作物和少量的稻草编织的织物。
(1)陶器:多为李、尊、燕、罐、瓮等。
(2)石器:多为生产工具,以打磨为主,主要有石斧、铲、本、月、刀、磨棒、磨石、杵、臼等。
(3)骨器:数量较多,主要有骨勺、骨刀、骨针、骨针管、泥刀(骨箭)、骨雕器等。
(4)玉器: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于夫、玉蚕、玉蝶、玉珺、玉环、玉凿、玉壁、玉饰等。
(5)青铜器:多为小物件,主要有铜刀、铜锥、铜耳环等。
我们从展厅的南边走到了北边。这种遗址,面积很大,房屋、院落、门窗、街道、护城河、粮仓、地窖,古人生活过的地方都完整的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太震撼了!这正是:
兵马俑闻名于世。谁说塞北没有古城?
历经四千年沧桑,世态炎凉,不负盛名。
我们从博物馆出来原路返回,但是门外有水管,水是从地下流出来的。可想而知,虽然是丘陵,但地下水很浅,很丰富。古人选择此地居住,一是莱文,二是依山傍水。就这样,我看到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很快,我们开车回到了城里。我们非常感谢博物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让我们先睹为快。我也愿意帮助家乡有古老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区早日建成,向世界开放。
2018年7月4日在沈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