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与大明的复兴之战

蒙古与大明的复兴之战

1368年,逃离大都,袁对中原的统治结束。

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回归草原的蒙古人依然多次入侵,试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辉煌。

这期间蒙古有很多高手,甚至有一次到了北京,却再也没能进入中原。

1368-1388:元顺帝在1368逃离了大都市。

在途中,元顺帝“召集大臣询问复兴计划”,意为复兴山川。

当时虽然损失了大部分,但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仍被蒙古贵族占领,元顺帝派兵收复。

但身患绝症的大元内部矛盾重重,早已失去中原民心,元军被连战击败。

舜帝死后,其子昭宗以“宣光”为题,试图像周宣王、汉光武帝一样实现伟大复兴。

他“招募各方忠臣,以为复辟之计”旨在“复辟中原”。

1372年,徐达、李文忠、盛丰三次北伐,均被扩张的帖木儿击败,北元局势稍安。

然而,赵总几次入侵中原都失败了,他始终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1388年,明军在消灭了云南、辽东的袁据点残余后,再次北伐。蓝玉率领大军在渔海破北元!

天元皇帝和他的长子逃跑后被部里杀了。

从此蒙古可汗不再使用汉寺名和谥号,北元灭亡。

北元悲剧:回到草原,北元统治者水土不服,决心“复中原”。然而20年过去了,中原还没见着,先消亡了。

这是无奈!

元统治者虽然祖上来自草原,但早已成为中原王朝。

统治中原时,农业地区税收成本低,经济发达,朝廷以丰厚的税收支持官僚实行集权统治。

但退入游牧区后,民以野草为生,赋税成本高,经济落后,用元制统治草原不现实。

所以北元贵族官僚各自掌管军队,拒不服从中央。

同样,以前生活在草原上的部落也不再需要北元的统治者了。

早年,元帝在中原,有钱有兵。各部服从元帝,就可以得到元帝的奖赏,抵抗元帝,而很难抵抗军队。

现在,元帝已经失去了中原,也没有财富去笼络各部,更没有庞大的中央军去压制各部。

所以,在元帝退守中原之初,他还可以吃老本,依靠残存的财富和兵马扩张帖木儿等名将与大明抗衡,但一旦不能迅速夺取富庶之地,即使能击败明军,吃老本终究是吃老本,经不起损失。

所以北苑看起来依旧嚣张,其实早已外强中干。当它遇到挫折(海底捞之战)就再也控制不住局面,迅速崩溃!

1439-1455:北元灭亡后,蒙古分为鞑靼、瓦拉、乌梁哈三部分。

1410-1423年,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四次以鞑靼、乌梁哈为目标,仅一次以瓦拉为目标。

互相打击,互相拉扯,本来就是务实的作战策略。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受益最大的是“被打的最少的瓦拉”。

在投降大明的同时,瓦拉迅速扩张。

到1447年,瓦拉控制了西起中亚,东至朝鲜,北至西伯利亚,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

1449年,土木堡、瓦拉击败明朝主力,活捉明英宗。

很快,瓦拉军挟持英宗,直逼北京!

当时北京很多大臣都主张放弃北京,迁都。

如果是,第一,或许真的会“复中原”。

于谦、忠反对派和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回到瓦拉后,他首先打败了脱脱·布华汗,自称“天庭大汗”。

随即,我也上书景泰皇帝:我有玉玺!袁是命中注定的,现在却到了我这里。明“应天命”,使臣收我为大元可汗,两家共享太平。

字里行间,透露着巨大的野心。

然而仅仅两年后,他就先被暗杀了。

后来核桃衰落了,分裂了。

第一个悲剧:强大而脆弱的也有伟大的才华。短短几年时间,西攻哈密,东攻无量哈,南破明军主力,直逼北京。

不过,虽然先控制了广大地区,但也只是“虚胖”而已。

一是大量部落通过争斗、任用官吏、联姻等方式加入他,但他并没有完成草原的整合。

虽然各部首先是相互隶属的,但仍然保持很大的独立性。

所以连战虽然先取得了连胜文,但其主力兵力只有四五万人。即使在进攻北京的时候,它仍然只有5万人。

大明有时会犯两次错误,但他不可能总是犯两次,只要大明不犯两次错误,他就不可能被这支球队动摇。

如果不能尽快入主中原,那么,各部虽然正式臣服于他,但在经济上还是更依赖于与大明的贸易,不会永远效忠于他。

攻京失败后,或许出于内部整合的目的,他们首先选择了篡位自立,屠杀黄金家族。

黄金家族虽然今非昔比,但一直是草原各地的精神纽带。这一举动不仅没能完成他的融入,还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不能整合草原的各个部分,即使表面上很强大,也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草原帝国。

整合草原的任务就落在了同样是第一人的玄孙、大衍汗身上。

1487-1565438+

16岁开始亲征,击败瓦拉等部,统一漠南蒙古。

疆域不如从前,但统治更加稳固。

他大力推行改革,剥夺了不同姓氏的封建主对部落的统治权,并以自己的儿子领导各部,试图改变蒙古各部各自为政的局面。

他没说要“复中原”。相反,他与大明长期保持和平。

正因为如此,在他的统治下,蒙古的生产得到发展,实力稳步增强。

因此,他在蒙古被视为“中兴之主”。

然而,每天都是假期。

44岁时,达扬可汗去世。

大雁可汗的悲剧:昙花一现虽然大雁可汗与大明长期保持和平,但当时大明已经逐渐衰落。如果蒙古保持稳定发展,就有可能获得一些机会。

大雁可汗死后三十三年,耿旭之变后,安达可汗再次被劫掠到京门口,大明的防御体系一片混乱!

如果达扬可汗不早死,他能制造的威胁远远大于安达可汗。

综合的草原政权将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

即使大燕汗不能把中原全部拿下,只要占据大片农业区,就有可能发展成辽国,维持长期稳定的政权。

然而,在44岁时,达扬汗去世了。

以父子关系为纽带的可汗与各部关系崩溃,分裂又来了。

中兴的业务是昙花一现。

答可汗:务实止战大燕可汗死后,蒙古再次分裂。

他的孙子安·达汗是土默特蒙古的首领。

这股势力曾经给大明带来很大的麻烦。

1550左右,安达汗对大明发起进攻。

大明防御体系大乱,可汗一路突破长城。

当时赵权建议:乘机控制长城关隘,攻占太原等地,以实现对中国北方的统治。

安丹汗拒绝了。

如果当初是大燕可汗统一各部,他们或许还有一试。

然而今天,仅仅是土默特,安可汗还没有实力做到。

安山不强。

傅玄有备而来,安坦不敢攻,白羊闭门抵抗,安坦只好绕道而行。

他可以利用大明的政治腐败,将领无能,防守松懈,但他的实力不可能真正挑战大明的统治。

1570,隆庆和谈,切换,各取所需,维护和平。

明蒙之战告一段落。

安坦的悲剧:机遇在蒙古不再属于明朝,而是衰落了。

然而,这个机会不属于蒙古。

大明正在灭亡,蒙古却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整合。

可汗入侵时,尽力而为,也不过六万人。

除非大明崩了自己(比如1644被李自成灭了),蒙古人是没有机会挑战大明的。

而安达汗的措施之一,就是让蒙古汗很难整合蒙古各部。

安丹汗入青海后,接受了黄教。

短期来看,安山汗被公认为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化身是有利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意味着“黄金家族”不再是唯一的政治中心!

机会不再属于蒙古人。

1620-1644:综合大明衰落,蒙古犹在废墟,后金(清)崛起。

后金首先利用了单于与科尔沁的矛盾,与科尔沁等部结盟。

接着,后金以黄教喇嘛为使者,与漠南蒙古各部结盟,孤立了力丹汗。

最后在皇太极的主持下,满蒙联盟形成。

漠南蒙古,又统一了。

但是,是后晋把他们团结起来了!

此后,仍有一些蒙古人声称要恢复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比如:高尔丹。

准噶尔人和清朝打了很多年,但那已经和明蒙战争不是一回事了。

一般来说,在明朝,蒙古是无法“还手”的。不是说蒙古人不擅长打仗,也不是大明一直很牛逼。

关键是蒙古人再也没有完成融合。

元朝的一套制度,回迁草原,水土不服。

同样是先领导的瓦拉虽然处于鼎盛时期,但依然无法改变各部各自为政的局面。

大衍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度“死灰复燃”,但各种学派划分各部的方法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大衍汗死后还会再次分裂。

到了明朝,蒙古人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融合。虽然他们可以制造威胁,但他们不能进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