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没什么不好。80后创业:年轻没什么不好。
时代赋予了他们权利。
创业不是80后的专利,但历史的车轮给了他们一笔财富,叫做“青春”,就像19岁的比尔一样。就像创办微软的盖茨和创办网易的26岁的丁磊一样,年轻人一直对创业情有独钟。“80后”以正处于年龄的“黄金期”为荣,自然担当起了创业的排头兵。当然,他们也要感谢自己的时代。“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给了他们更多的物质条件,“高考扩招”和“互联网”的改变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美国的X一代(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出生)曾经被他们的父兄定义为自私、懒惰、不忠诚、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感、一意孤行。现在,他们用成绩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盖茨和戴尔就是他们的代表。
对于中国来说,“60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他们成为今天的中流砥柱奠定了基础。10年过去,“70后”迎来了国际化的浪潮,他们的表现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现在中国80后的社会环境似乎和美国“X世代”差不多。从父母离异到就业压力,这一代人面临着诸多考验,“自我、独立、叛逆”成为这一代人的关键词。
1992有一篇轰动的文章――中日夏令营竞赛,作者在文章中警告日本孩子,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太差了。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成为今天“80后”的主角,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似乎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实践能力成为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60后是生活所迫,70后是老婆所迫,80后是自己所迫。”这是北京微互动科技有限公司CEO段斌形容“80后”创业的形象。
然而,“80后”遇到的机会更多。互联网的“草根经济”无疑让这些年轻人实现了梦想的可能性。无论是否从事互联网行业,他们的行为都注入了互联网的影子:分享、专注、技术。他们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也不用东奔西跑打通各种关系。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他们无所畏惧,更懂得合作。他们可以坚定的执行自己的想法,证明自己的实力。作为机会主义创业者,他们的领域主要集中在IT、文化等新兴行业。当互联网拉近了中美之间的距离,这年轻的一代也有了更多的权利去赛跑。
成长是最好的答案。
长辈习惯按照自己的轨迹规划孩子的未来,但年轻人的天性往往在这个时候爆发,反抗要么变成决裂,要么互相妥协。研究成功企业家的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宽容和引导是他们最宝贵的牵引力。
目前,优秀的“80后”几乎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这家人的亲切。作为一名教师的祖父母和父母,戴志康总是对他唯命是从,只要他想做,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毛家里“从来不把学历和文凭当回事”,他妈跟他说,你要选择自己的路。搞艺术的父母赋予李想“最重要的品质”,即“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家庭如此,社会也是如此。批评或许是一种动力,但质疑不能阻碍时代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成为主流,其他人只能适应而不能改变。事实上,在经历了对X一代的短暂批评后,美国社会很快开始适应和调整X一代..
最近媒体对“高燃out”和“吴莹莹事件”的炒作,似乎揭示了国人普遍存在的“仇富”心态,比如“嘴上没毛,办事不坚定”,“等着看笑话的人太多”,这是李想这样的80后遇到的典型尴尬。
目前不能用成败来衡量“80后”创立的事业。也许几个月后会有失败者和东山再起,但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成功的。这种创业经历给了年轻一代最宝贵的财富,这种成长教育是任何大学都无法提供的。
除了被媒体曝光,其实还有更多“80后”放弃工作甚至学业,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很多人大学没毕业,但学历不代表学习能力。他们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他们通过互联网和交流吸收了比同龄人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这使他们显得早熟和世故。比起那些在大学里整天无所事事,或者端着铁饭碗的人,他们是最鼓舞人心,最有智慧,最有价值的年轻人。
创造,新经济中国
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80后”的创业产生了更多经得起推敲的在线商业模式。一方面,他们满足了同龄人的需求。比如李征的163888封面网满足了草根歌手的欲望,高燃的MYSEE满足了年轻人在线看电视的欲望,戴志康的社区满足了兴趣圈人群交流和发泄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们给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贴上了互联网的标签。“80后”虽然涉足传统行业不深,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碰撞出的火花让他们眼前一亮。他们会“以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职业”。因为喜欢车,李想在2005年成立了“汽车之家”网站,现在在独立汽车门户网站中排名前三。另一方面,毛侃侃把他最喜欢的电子游戏变成了一场真人秀。
新经济催生了无数新的商业模式。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主流,但是随着新经济创业者和新经济用户的崛起,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中国的主流商业文化。从短信到网购,从网游到网友,这一代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首先,这是一种“草根经济”。网民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成为网络内容的创造者,草根的力量是爆发性的。其次,是逆向经济。它以传统经济活动的结束为起点,网民提供所需的一切。最后,这是一个搜索经济。搜索将目标客户缩小或放大到“关键词”的层面,改变了传统的营销和消费方式。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Geeks&Geezers,定义了这样一群人,叫“极客”。这个词被用来代表智力超群、勤奋工作、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热情的人。他们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商业力量,比尔?盖茨,乔布斯,迈克?戴尔和杨致远就是他们的代表。
极客并不是每一代都大量产生的,但“80后”很幸运的遇到了极客大规模产生的时代。继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之后,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作为新网络经济的核心,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正在催生数万亿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在经历从农村到城市的“能人”到企业家、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再到现在“海归”、“草根”企业家的崛起的转变。站在这场革命前沿的80后,必将带来一股颠覆性的力量,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的驱动力。
门槛,来自心理学
据人事部调查,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估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减少22%。“这意味着60%的应届毕业生将面临岗位缺口”。虽然有很大的就业压力,但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不到1%,而且近几年有下降趋势,而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30%。
800元的启动成本,戴志康几乎赚了几百万,让Discuz成为了社区软件的老大;1999年,李湘18岁的个人网站,从送上门的网络广告中赚了10000000元:远东控股集团董事长蒋锡培把10000000元送给了认识才几个月,大学毕业不到1年的高菲。对他们来说,赚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他们的神话让很多“80后”跃跃欲试,但现实困境却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很多人一提到创业就会想到资金、人员、场地、项目、资源等各种限制。的确,中国的创业环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支持不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远远小于大企业或者老年人。但是选择创业就是选择困难。当大家都觉得很容易的时候,一定不是创业。其实最高的门槛是每个人的心理门槛。穿越过去,就不会觉得高了。
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社会的心理门槛。温州以小商品、小企业、小规模为特征的“小狗经济”让无数经济学家惊叹,因为“温州人人都想当老板”。目前我们整个社会的观念还停留在“学做官”而不是“学做优商”。看看现在流行的“考研”“考公务员”。目前很多省市的风险投资落实在大学生身上,少得可怜;在高校,大部分创业中心只是给老师布置虚拟项目,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没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市场。有人说,创业成功的概率就像摸彩票一样,但创业者的数量远远少于彩民。当我们鼓励年轻人勇往直前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营造一个优良的政策和舆论环境。这个责任更多的来自于我们的政府和高校。
比赛刚刚开始。
吃苦和创业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企业家的特质:独立思考、野心、想象力、勤奋、商业眼光、好学、耐得住寂寞……如果你只靠一个想法。青年创业者所谓的激情是没有意义的,创业是一个执行的过程。
互联网的泡沫依然存在。不管是一时风光,还是苦苦挣扎,这群最聪明的人,必然会经历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成功的原因有千万种,导致失败的因素往往惊人的相似。李想说:“创业者首先要有梦想,但创业的过程是在做事,不是在做梦。”“80后”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以20岁的心态做一个30岁甚至40岁的人,而做事的前提是先做人。
相比较而言,80后目前最缺乏的不是野心、智慧、经验、财富,而是行动力。行动可以实现抱负,赢得智慧,积累经验,创造财富。年轻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做错了就有机会改正。所以,每个人都要抓住这个犯错误的机会。当一小群“80后”创业者勇敢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挑战传统的时候,更大的一群年轻人还在无所适从地寻找自己的定位,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无所适从。
无论是几千万还是几百块钱的生意,无论是自己做还是给别人打工,无论是刘翔的跑道还是李想的互联网,还是即将或刚刚踏上社会的“80后”,都是一种创业,每个人面对的都是一条布满围栏的漫长跑道。梦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华丽的,但需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需要证明自己不自大,需要证明梦想是可能的。
人才辈出,各代人,各领风骚几十年。5 ~ 10年后“90后”开始崛起,无法预测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会如何解读自己曾经的“青春”。但毫无疑问,那些35岁左右事业有成的人,会为自己年轻时的勇敢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