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8月至65438年2月。苻坚(338 ~ 385)率领步兵60万,骑兵27万,余(禁卫军)3万。共计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绵延数千里,水陆并进,运粮船只只有一万艘。同时,苻坚命令梓潼提督裴元略率领七万水师从巴蜀下游向建康进军。东晋在北方抗击秦军的总兵力只有八万人。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下,谢石(327 ~ 389)为大都督,谢玄(343 ~ 388)为先锋,军队主力为北府兵(主要由流亡江南的北方汉族人口组成)。
当时,秦军前锋傅坚的弟弟傅容兵30万,首先到达营口(今安徽颍上县)。秦军首战告捷,福荣攻陷寿阳(今安徽寿县)。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运城(今湖北郧县)。而且切断了东晋派出的救援军胡斌的退路,将其包围在石霞(今安徽凤台西南)。傅荣连忙派人去信傅坚,说:“敌人少,容易俘获,却担心逃跑。请速遣大军。”苻坚见信大喜,遂留一军于项,带八千轻骑往寿阳。此时的苻坚和苻容都认为东晋已经是刀光剑影的肉身了,于是派东晋前太守朱序投降。朱序来到谢玄的营地,把秦军的部署和盘托出。并建议趁秦军还没有完全集结,迅速进攻。谢石本打算坚持下去,但听了朱序的话后,他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采取主动。
165438+10月,谢玄派精兵到(安徽淮南以东),秦成领兵五万,在全境布阵。刘牢之只敢带五千兵过洛水,去攻击对手的五万大军,而秦军被杀,死了一万五千人。秦朝的将军成亮被刘牢之刺死。
罗箭胜利后,金军的信心倍增。谢石继续水陆并进,到达淝水东岸(今安徽寿县南瓦埠湖),在八公山边扎营,与秦军隔河相望于寿阳。由于秦军在淝水西岸布阵严密,晋军无法渡河。双方实力悬殊,不允许金军长期打消耗战。当秦军的900,000军队集结时,这场战斗将不会轻松。此时,谢玄派了一名使者去见傅荣,要求秦军把他的位置后退一点,让双方打个你死我活。苻坚认为,如果军队稍微后撤一点,晋军在半路渡河时,就会被骑兵打败。福荣也同意苻坚的计划,所以他同意谢玄的请求,并指示秦军撤退。秦军将士士气低落,结果一退就失去了控制,战斗陷入混乱。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冲向秦军,此时朱序乘势大叫:“秦军输了!”秦军刚在罗箭遭遇惨败。由于撤退造成的混乱和金军的猛攻,朱序大叫,认为他真的被打败了。他越来越慌张,拼命逃命。眼看大势不妙,傅荣为了稳住阵脚,赶紧骑马前去阻止。不料马被乱兵冲倒,被金军追兵杀死。主气的流失越来越混乱,彻底崩溃。先头部队的溃败引起了后续部队的恐慌,随后纷纷溃逃。结果全军溃逃,谢玄等人追击至青冈(今寿阳西三十里)。秦军大惊,以为晋军来了,便扎营不敢停留。至此,苻坚再次落入流矢,只身逃往北方,而朱序等人则投奔金营。
按照苻坚的能力和当时的形势,苻坚灭东晋是完全可能的。淝水之战前,苻坚已占领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以及汉江中游的襄阳地区。苻坚已经有了一支庞大的水军,其情况和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孙权差不多。看来福剑的情况要好一些。毕竟福建占了不止一个四川盆地。或许淝水之战前的情况更类似于西晋灭吴前,苻坚似乎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吞并东晋。苻坚还以近百万的兵力大举进攻东晋。结局似乎毫无疑问,但奇迹还是发生了,出乎意料。
我以为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但是在我理解了内容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这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谢安是这个奇迹的总设计师。谢安为抵抗前秦战争,稳定士族关系做了长期准备,特别是派遣谢玄等人训练战斗力强的北府兵,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前期罗箭河的胜利,显示了北府兵强大的战斗力,这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地方。刘牢之率领5000北府兵主动渡河攻击对方的5万前秦军,这种属于自杀式袭击的战斗还能大获全胜,真是不可思议。谁能做到?项羽和刘秀有类似的行为,而刘牢之实际上也能做到。刘牢之的胜利是淝水之战胜利的关键。这严重削弱了秦军的精神,为秦军后来的溃败奠定了基础。按照刘牢之5000北府兵的战斗力,打败几十万秦军不成问题,打败几十万秦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再是奇迹。当然,我们说淝水之战的奇迹,也来源于金军的低损率。只死伤5000人,达到了击溃数十万秦军的效果,以及秦军死亡约1.5万人的好战绩,从伤亡比例来看,淝水之战确实是一个战争奇迹。
人心倒戈的局面也是东晋淝水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秦军中的汉兵把心转到了有汉族人口的东晋,对东晋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秦军汉人朱序,功不可没。朱序不仅让东晋做到了知己知彼,还起到了扰乱秦军秩序的作用,为东晋军队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对秦军的溃败有很大的帮助。
毫无疑问,在古代的综合条件下,几十万军队很难管理,尤其是在战斗之后,这应该是秦军大溃败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军队的数量很重要,军队的质量似乎更重要。秦军军队数量多,但人均战斗力不强。金军人数不多,但人均战斗力极强。人均战斗力弱的一方,在战斗力强的军队的攻击下,往往容易溃败。秦军溃败,苻坚的哥哥苻容试图阻止,但马在混乱中倒下,被追击的金军杀死,说明战斗中军队难以管理,金军勇猛,这也是秦军混乱溃败的重要促进因素
按照大捷的模式,晋军还是以少攻多,让节节败退,让出了立足之地。晋军的这种气魄真的是太棒了。苻坚和苻容也想象过,当金军在中途渡河的时候,用骑兵攻击金军是很自然的逻辑。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秦军失控地撤退了。他不仅没有组织骑兵进攻渡河的金军,还遭到了渡河的金军的袭击。在攻击和谣言的共同作用下,秦军被打败,芙蓉国亡,天下大乱。作者很惊讶,如果秦军没有被打败会发生什么?谁能想到秦军一退就退?估计没几个人会这么想,谢安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向往,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谢安等人的想法估计是;如果秦军退了,秩序乱了,这当然是好现象。如果秦军撤退,没有混乱,晋军有足够的信心击败秦军,否则它不会如此绝望。北方政府军的强大战斗力已经在罗箭的胜利中显示出来了,赢得这场胜利是正常的逻辑。如果秦军没有被撤退所迷惑,那么晋军的伤亡会更大,胜利的难度或成本会更高,仍然有可能取得胜利。
谢安,河南太康人,南迁,是淝水之战胜利的关键人物。这场战争为前秦的解体奠定了基础,促使北方再次开始混乱。也推动了东晋的势力范围从淮河流域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如果谢安等人没有死,东晋统一北方本来是有可能的。淝水之战也带来了南北朝的格局。南朝维系了汉文化,为汉民族的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
淝水之战,中国北方仍处于乱世。但由于冉闵的行为和随后的战争,北方的民族构成逐渐趋于简单,社会混乱程度明显降低,北方人口有所恢复。这从苻坚能征调近百万士兵就能感受到。要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手下只有不到20万的兵力。当然这个时候南方人口还是少的。在生死面前,只能动用八万大军,人口明显比北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