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简介【福建古驿道旅游价值分析】
关键词:古驿道;旅游价值;文化路线
一、福建省古代驿道概况
(1)历史演变
驿道是联系中央政府的专用交通线,即古代官道。早在殷商时期,出于政治和战争的需要,就出现了为战争服务的驿道。到了唐代,为了宣传政令,收集边境信息,问候官员,运送货物,在全国的主要道路上设立驿站,因此得名驿道。
福建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自古以来,与中原的交流只能靠跋山涉水。群山之中,出省的古道屈指可数。《福建通志》说:“宋制,三十里驿,通衢大道,称为馆。”说明福建在唐代就有驿站。五代时,中闽王轻佻,与民同甘共苦,与邻国交好,赏赐贸易,驿道进一步发展。宋代福建贸易繁荣,福州、泉州成为中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港口。与此相适应,陆路交通也有了很大发展。以福州为总枢纽,北接南通广东、浙江永嘉,西北接江西、浙江。元、明、清三代延续邮政制度。随着交通路线的逐渐增多,官方交通机构的邮政网点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与元朝相比,清代的邮铺总数增加了近14倍。
到6月底5438+0913,1,北洋政府以中央命令的形式取消了所有驿站,驿路干线相继被修建的铁路和公路所取代。千百年来,驿道如流星般的繁荣成为历史的浮云,古老的驿道渐渐被埋没在群山之中,平添了几分神秘。
(2)古代驿道的分布
由于地形原因,福建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出闽之路经历了各个朝代的发展,几经变迁。邮路的路线历代都有变化,直到清朝基本形成了确定完善的邮路体系,大致分为北、西、南三个方向。据《福建通志》记载,清代从省会福州到省外有五条邮路。
第一条:从岷县三山驿经后关县、古田县、延平府、建宁府、欧宁县、建阳县、浦城县至浙江衢州江山县交界处。线路经过17站,全长1085英里,约为今天的625公里。这条穿越仙霞岭进入浙江(再经江苏进入山东)的驿道,是清代福建最重要的“官道”。
第二条:从三山驿经福清县、莆田县、仙游县、惠安县、晋江县、南安县、同安县、陇西县、漳浦县、诏安县,至广东省饶平县交界处。总距离为1465里。
第三条:三山驿至延平府,自简铺驿分叉,经顺昌县、将乐县、桂花县、清流县、宁化县、长汀县、上杭县、永定县,至广东省大埔县交界处。总距离为1030里。
第四条:三山驿至延平府,自双峰驿分叉,经邵武县、光泽县,至江西南城县交界处。总距离是985英里。
第五条:三山驿至建宁府,从建溪驿分叉,经崇安县,至江西铅山县交界处。总距离是835英里。
自从民国时期被废弃后,邮路就失去了邮政功能,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由于福建省多山的地形和长期对林业的重视,古驿道虽然不再繁华,但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一些相对完整的驿道甚至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场所,如南平郊区茫荡山的“三千八百栏”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宋代古驿道。
2.福建古驿道的旅游价值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代,驿道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官方渠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路线。福建古驿道的历史,自唐代设立驿站以来,已延续千年。它不仅见证了驿站制度的发展,也见证了进京赶考的学子、文人学者留下的足迹和歌声,见证了民间茶、盐、木等物资贸易的喧嚣,甚至战争的阴云。蜿蜒在八闽大地上的古驿道,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历史。
除了历代地方志记载的事件,无数诗人都留下了对驿道的遗憾。南宋陆游沿闽浙古驿道到福建宁德,在平阳驿馆和写下梅花,还有苏轼的《太白山早下至北宋横渠镇树冲首院墙》、清代诗人薛的《驿诗》、唐代诗人傅的《浦》等诗歌和文献。
(2)可以把徒步和漂流结合起来。
福建的邮路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一是道路崎岖,驿马难行。清代福建“一切公文皆由夫送”。此外,岷江支流在山间流淌,水路比陆路更方便。比如福州三山驿到浦城小关驿的路线,全程1085里,仙霞岭前后只有200里需要走陆路,其余路程都可以坐船。据乾隆《福州官志》记载,福州有御园驿站、白沙驿站、水口驿站三个驿站,其中水口驿站最为重要,“有四个水口驿站,报船24名水兵”。白沙岗在闽侯县白沙镇,水口岗在古田县水口镇。
因此,基于福建邮路的旅游活动不仅可以进行徒步旅行,还可以与水上漂流活动相结合,提升游客的体验。目前网上有很多驴友们自发组织的古道徒步活动,甚至有户外摄影爱好者花费数年时间走遍福建古道,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古道游记汇编成册出版。由此可见古驿道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
(3)古树名木多,体现生态文明。
古驿道大多分布在山区。另外,民国以来废弃的邮路,很少有人问津。只有当地村民仍沿着铺好的驿道上山采药、砍柴、打猎或走亲访友,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很多古树名木都藏在这个僻静的地方,也避免了被砍伐的危险。比如仙游县树峰乡的古驿道两侧就种植了400多棵马尾松。民国三年,施乐有130多棵百年老松需要保护。南平郊区茫荡山的古驿道,
同时,古驿道大多集中在宗教朝圣地,古驿道本身就是朝圣之路。福建民间信仰众多,信众虔诚。全国各地的村民都有自己的土地神,每到节日生日都会沿着古驿道去朝拜。这也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文化形式。
(4)串联多个古镇
由于古驿道的选址非常科学,往往大驿站所在的区域会成为物资和人流集散的枢纽,逐渐发展成大村落和古镇,但这些古镇至今仍保存完好。例如,在从风陵关通往浙江的古驿道上,有许多古镇,如清湖、保安巷、二十二渡等。沿途还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和古桥,吸引了许多驴友去参观古代。
(5)古驿道方向与现有交通线大致重合。
古代驿道的选择受到山川的限制,大多选择了方便的道路。特别是在“福建路比四川路难走”的福建山区,驿站的选择实际上巩固了当地在交通枢纽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虽然驿站早已废弃,但驿站所在地仍多为村镇枢纽,驿道走向奠定了近代交通路线的雏形。从清代福建驿站的总体布局可以发现,古代驿道基本上与许多现代交通要道一致,如福厦高速公路、福州经莆田、泉州、漳州至诏安至广东的324国道、福州经南平至光泽的316国道、南平经建阳至浦城的205国道等。
驿道方向与现代交通线的重合,意味着游客更容易进入,尤其是自驾车游客可以一个一个参观。
三。结论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表面的旅游,深度文化旅游的热度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旅游的重要性。古道旅游,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集文化、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因此越来越受到“驴友”乃至大众游客的重视,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如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唐朝古道、霞客古道等。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所以大量的古驿道仍然保存完好,是发展古代徒步旅游的良好载体。
参考资料:
[1]福建交通记录。地方志出版社[z] .5438+0998。
[2]李悦君。论中国古代道路旅游线路的开发[J].前沿. 2003(11):79 ~ 81。
[3]李劲锋。白芨古道景区详细规划[J]。山西建筑. 2006 (6): 16 ~ 17。
[4]林·。基于“需求层次论”的风景名胜区古旅游资源保护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现代园林论坛. 2011 (12): 5 ~ 8。
[5]张延清。清代福建驿站及驿站制度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6): 94 ~ 98。
[6]胡一鸣。徒步旅游发展初探——以安徽徽杭古道为例[J]。土地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 (2): 75 ~ 76。
作者简介:尹芳(1984.7-),女,硕士,助教,厦门华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