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州的历史演变
由于吉水和小泽之间的联系,位于小泽的巨野成为了水上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河水南移,小野泽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加。到了宋元时期,正如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说,已经汇成八百里的水浒,现存的东平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北宋以后,位于巨野的济州成为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施耐庵《水浒传》中提到的济州,就是今天的巨野县。小泽,港口纵横交错,荷花芦苇婀娜,水天一色,地势险要,历来是农民起义聚集之地,五代后周统治者,为了镇压小泽农民。
金天德二年,即1150年,是巨野人的灾难时刻。汹涌的黄河决口,无情地淹没了巨野。巨野人饥寒交迫,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四处逃亡,辗转于嘉祥、金乡、郓城。看来济州对巨野有些留恋。元朝定都北京后,吉水之水虽然成了干河,但小野泽之水仍可用于航海,战略地位仍在。于是,巨野复辟,济州复置。然而好景不长。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吉水、小野泽逐渐被黄河淤塞,水运停止。此后,处于鼎盛时期的济州,
虽然济州、集宁府、集宁路在巨野和任城之间多次搬迁,但由于黄河的泛滥,济州最终结束了在巨野的历史使命。
济宁成了济州和任城县两级政府交汇在同一个角落的城市。
可以说,我市西部地区历史上由于黄河洪水的影响,地理地貌变化起伏较大,导致人民生活不安,行政区设置变动频繁,行政区划混乱。向往和平稳定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济宁这个吉祥名字的出现是必然的。
洪水漂到济州,济州移城,人上去了,济州成了济宁。
济州变成济宁。
济宁这个名字出现在元朝八年,也就是1271年,济州升为济宁府。集宁之名的由来,是因为“济水南接泗,北接文,周居于其中,故名集宁”。因巨野地区一度被河水淹没,任城因“地势高、关隘险”、“安全有保障”而得名集宁。济州-济宁地名的变化,是济宁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见证,虽然一字之差,却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自元代起,贯穿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面贯通。在全长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汹涌碧水的滋养下,
从此,济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一条大运河,数千里的碧水和帆船,都穿过济宁。
中国元、明、清三代的都城都在北京。在古代没有铁路和公路的情况下,贯穿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交通地位尤为重要。封建王朝视其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济宁位于大运河南北之间的中轴线上,是运河的水脊,城门众多。过往船只到了济宁,都要放下船帆等待闸门放水,每天最多停留几千艘。因此,济宁是运河的咽喉。是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每天,江面上满是风帆,船与船,官船与商船,船与游艇,千帆竞赛,百战百胜,船夫划桨击水,号角声响彻云霄。河两岸东西堆积,商人云集,南船北马,人山人海,酒楼歌厅,热闹非凡。
运河流经千古,流向济宁古渡口头。图中帆船来到江南,船到码头,货到州。
运河流经千古,流向济宁古渡口头。
画中,帆船来自江南,青山隐隐有水。
这是济宁码头水乡的多彩画卷。
十里之外,两岸人分,酒楼歌厅相闻,楼上楼下灯火通明,从车到马挤满了人。
这是济宁运河两岸风景如画的夜景。大运河给济宁带来了信息、财富、技能和人才。竹、药材、青铜器、皮革、酱菜、烟草、点心等产业同步发展。当铺、钱庄、粮店、茶馆、饭馆、戏院、会堂、教堂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里充满了弦歌。南门内外灯火通明,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城内外道路纵横,朝廷官员,商贩都在。明清时期,大运河将济宁推向了历史的巅峰,使济宁成为史无前例的盛事,创造了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几个第一。济宁是当时全国33个工商业城市之一,是运河沿岸对外贸易的七大商埠。济宁是全国排名前10的药材市场之一。济宁是明清时期该省三大纺织中心之一。济宁的烟草业在清代居全省之首。
清代济宁人口达654.38+0.4万,仅次于济南和青岛。
济宁的政治地位明清时期居山东第一,省内有两个直隶州,一个是济宁,一个是临清。
元朝时,集宁有一处生意兴隆,有一趟河,黄金两万两。全年营业税额为12403锭白银,济宁路在北方21路中排名第四。清代,济宁聊城临清济南的库银占全国的75%。济宁明清时期,进士333人,状元2人,第二名2人。全省6个冠军,济宁占了2个,比例很高。清代集宁康熙三次下江南,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在集宁停留,留下了黄鹏湾、黄英、龙兴胡同等地名遗迹和民间传说。
集宁地区王楠分水的龙王庙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其价值堪比都江堰。济宁伊斯兰文化丰富,清真寺众多(男寺7座,女寺2座),长期位居山东第一,济宁现存的顺河东大寺在全国榜上有名。济宁大关富商私家园林众多,清末民初市区有30余处。它有着江北小苏州的美誉。
济宁被称为曲香艺术海。清末民初,济宁有艺人讲故事,各地都有明朝讲故事。它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和天津的大观园有相似之处。济宁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故事的故事,剧院。20世纪30年代,鲁迅创办的杂志上的作家曾介绍过济宁的故事。
济宁居于运河中心,元明清交通官数百人,以济宁为大本营,管理运河事务。所以济宁是运河之都。
济宁元代回族居民加工生产的济宁青麂皮是驰名中外的特产,外商1928买了300万块。济宁的小吃远近闻名,有“出南门东望,莫被吃喝忽悠”和“玩在广州,享在杭州,穿在苏州,吃在济宁”的民间谚语。济宁玉堂的咸菜,曾经是皇家贡品。慈禧太后品尝后大赞北京省名,味道盖过江南。
北洋军阀在济宁时期,有两个宰相,一个是潘父(现在济南的大观园就是潘父创办的),一个是金,金的母亲是潘父的奶妈。据说金的母亲很有福气,一对奶子生了两个宰相。一个集宁州出了两个宰相,有一段时间在国家中心。再加上总统府秘书长、航空局长、铸币局长都是济宁人,构成了“济宁帮”,让济宁在当时颇有名气。但由于清末民初运河的淤积,运河的交通地位被取代,济宁的发展受到影响。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济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济宁市的这条古运河已经作为风景旅游带列入城市建设规划。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古老的大运河将获得新生,家乡济宁将成为一片迷人的风水宝地。同时,一旦济宁建设组团结构(冀、燕、邹、曲、贾)大城市的规划与行政区划对接重叠,济南与徐州之间将崛起一座大城市。届时,济宁将进入大城市行列。好在济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