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和《新全球史》两套书哪个更值得买?
《新全球史》由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杰里·本特利撰写。《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自2000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欢迎,成为美国数千所大学的教学参考。最近,这本书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
作者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杂志《世界历史》主编杰里·本特利是当今全球历史观的最重要代表。
赫伯特·齐格勒,美国夏威夷大学副教授,同时也是《世界历史》杂志的书评编辑。
简介
新全球史之所以命名为新,是因为它所体现的全球史观与全球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自19世纪以来的欧洲中心主义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的批评,他们希望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来了解整个世界,因此,全球历史观成为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和W·H·麦克尼尔的《世界历史》就是体现这种全球历史观的世界。但在当时,他们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还没有完全颠覆欧洲文明的历史观。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全球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批有影响的世界史教材相继问世,如费尔南德·阿尔梅斯托的《世界史》、杰克逊·斯比·魏格尔的《世界史》和彼得·斯特恩斯等人的《世界文明:全球经验》,都是其中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在这四十年间,西方全球历史学家对非西方世界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明显加深。他们虽然承认难以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仍然试图完全超越世界史编纂过程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建立“全球普遍的历史话语体系”,“全球化历史本身”。这与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的不完全全球史观相比,是一个创新。
第二是因为它全新的全球视角。在新的全球历史中,五大洲所有有人类活动的地区都包含在七个不同阶段的叙述中。每一部分都分为专门的章节来描述非洲(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大洋洲比较小,比较孤立,但本特利认为大洋洲能以微观清晰的方式反映整个世界的历史,所以他非常关注移民、文化交流、人类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国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讨论中美洲这个庞大帝国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北美不同社会的发展。这与斯塔夫里和阿诺斯认为人类历史“几乎等于欧亚文明史”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换句话说,他以一种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心态彻底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
第三是因为新全球史的关注点是新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历史的方向逐渐集中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上。本特利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互动的命题,指出不同的社会或文化无论如何都是作为一个共同体独立存在的,但独立并不意味着封闭,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并存的。所以在《新全球史》中,宾利写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传承,一个是交流和碰撞。他的重点不是描述各种文明的兴衰,而是解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文明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转化。他认为,文化传播的总趋势是核心文化从文明的中心向外扩散,但扩散相当缓慢,原有的核心文化在扩散过程中会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此外,全球运动的总趋势表现为三个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因素:人口增长、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而斯塔夫里和阿诺乌斯更关注技术的进步和传播。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超越。在《新全球史》中,宾利还特别关注互动过程中的一些话题,如移民、社会发展、商业、帝国主义、生物交流、文化融合等。这些话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史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也对国内学术研究产生了影响。
如何构建世界史体系,一直是中国世界史界的热门话题。20世纪80年代,吴予希先生指出,缺乏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横向关系的研究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他主张以世界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世界历史,并亲自编撰了《世界通史》。之后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全球史方面的进展似乎不大。希望新全球史能为我们国内世界史的编写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