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简介?
即使随时有风暴,有颠覆性的危机,我依然会像国王一样思考,生死与共。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什么都不需要,名字就够了。君主的真正信仰是他的利益和荣耀;在我的国家,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精神慰藉——腓特烈二世。
(作者:Ache)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制度之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个军事机器,全力支撑着一支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达到顶峰,这位国王也作为“战神”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腓特烈二世无疑是个幸运的人,他的祖先留给他的资本是丰厚的。霍恩索伦家族从瑞士山区的城邦主发展成为北德广袤土地上的统治者,爵位从伯爵到选帝侯再到国王。更重要的是,这给他留下了一支强大高效的军队。但在少年时代,腓特烈是一个热爱自由、文学和艺术,厌恶专制和顺从,充满叛逆性格的人。偏偏他有一个刻板固执的“军王”父亲,于是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共同较量在父子之间展开,而当这场较量发生在王家时,就变得更加残酷。年轻的弗雷德里克经常被父亲的棍子打,并受到口头刺激。18岁时,为了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打算和几个同伴一起逃跑,结果被关进监狱,被安排观看同伴被斩首的血腥场面。
在监狱的日子让他度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他开始变得深沉理性,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开始在他身上显现。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对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与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军事理论。1740年,他继承了皇位和一支训练有素的8万多人的军队,并继续将这支军队扩充到20多万人,成为实践他的“政府的基本法是扩张领土”理论的工具。
弗雷德里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也是一位睿智的军事理论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斜入战斗队列”理论,其要点是将己方战斗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其在局部形成优势,攻击敌人侧翼,适用于以少胜多的情况,在敌人大部队参战前赢得决定性的一点。他还确立了“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绕过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等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
弗雷德里克在任职的第一年有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1740年,奥地利大公夫人玛丽亚·特蕾西继承了父亲的位置。由于女性继位在德国史无前例,腓特烈以此为借口,与法国、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结盟,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奥方有英国支持,史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弗雷德里克对奥地利王位不感兴趣。他想要西里西亚,一个德国人集中的发达工业基地。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蒲军很快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并在莫尔维茨战役和霍图西斯战役中击败了奥地利军队。腓特烈巧妙地利用奥法矛盾,巴伐利亚节节胜利,最终通过德累斯顿和约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但固执的奥地利王后玛丽亚·特雷西不肯放弃,扬言:“为了奥地利的强大,我会毫不犹豫地卖掉最后一条裙子!”“她决心夺回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把法国、俄国和瑞典拉到自己一边,而腓特烈则与英国结盟。1756年,战况更加惨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战,普鲁士则独自在欧洲大陆与奥地利、法国和俄国竞争。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导致他寡不敌众,但在军事上却成就了一系列经典。1757年的罗斯巴赫战役是运动战歼敌的杰作,列伊滕战役是“斜入战斗队列”的完美实践,是动机和决心的杰作。然而,尽管如此,普鲁士在主要敌军的推进面前国力耗尽,柏林危在旦夕。弗雷德里克曾经上过前线,做好了随时自杀的准备。好在俄罗斯政权的更迭给了他喘息的机会,最终体面地结束了“七年战争”,拯救了西里西亚。“七年战争”不仅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美洲和亚洲。因为腓特烈最大程度的遏制了法国的军事力量,法国无法顾及其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的控制权落入英国人手中。
在领土扩张方面,1772年,腓特烈联合俄国和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连接东普鲁士和国家总部。
腓特烈被后人敬仰主要是因为他的军事声望,但他在政治上也是一位大师。他给自己的统治冠上了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标签“开明专制”。事实上,与其说他开明,不如说他独裁。他改组了“财政、军事和皇家领地的最高行政机构”,使权力更加集中在国王本人手中。他要求他的副手们高效、诚实,但不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国王是唯一的头脑,官僚只是他的手脚。”他要求每一个中尉都专注于自己的责任领域,只有他们才能把握全局。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国王本人非常勤奋,从早到晚读公文、书信,乐此不疲。用“煞费苦心”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作为一个18世纪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皇帝,腓特烈的“开明”不仅仅是粉饰太平。他领导了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法治精神和司法独立精神,秉承了“一切事务应由众人决定”的罗马法精神,命令人们广泛讨论法律条文,广泛征求意见。18世纪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评论,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审查等,都在宪法中有所体现。腓特烈还积极兴办学校,改善父亲开创的义务教育制度。1763年颁布《乡村学校条例》,规定5岁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普鲁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相对规范的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腓特烈自称“天生哲学家”,与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交往密切,但最终因志向不同而分道扬镳。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越来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推行重商主义。在他执政的40多年间,尽管战争不断,但普鲁士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增加近3倍,国库储备从800万增加到5000万。他留给继任者一个强大繁荣的普鲁士。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公认的战略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模型》、《军事模型》、《处置方法与战术大纲》等多部著作。他一生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笛子。
腓特烈大帝是欧洲军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军事实践和理论上继承了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拿破仑和毛奇。他改变了欧洲的政局,后来普鲁士能积聚起统一德国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越来越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后来已经可以找到纳粹德国的影子了。腓特烈大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似乎很难用一篇文章来概括。本文着重论述他对历史的影响,把他排在41的位置上,在苏莱曼一世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之前,可能更合适。
提示:制度优势是普鲁士强大的基础,包括在军事、司法、教育等方面领先邻国一步的制度优势。令人生畏的“普鲁士精神”实际上是通过执行制度的毅力和不可抗拒性表现出来的。相比之下,腓特烈大帝的军事指挥艺术只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