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说的。
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楚国京都。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不忍抛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在写完他的杰作《怀沙》后,他投汨罗江自尽了。
屈原跳河后,当地人民为了寄托哀思,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百姓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带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吃粽子成了习俗。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5月5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死后,夫差听说后大怒,于是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起来扔到河里。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顺女儿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尸体好几天没人看见。孝顺的女儿曹娥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
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孝顺女儿曹娥的日子。
4.端午节起源于古代越族的图腾节。
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几何版画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氏族,历史上称为百越氏族。
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不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并把自己比作龙的后代。其生产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铲、凿等小型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品,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