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的职业是什么?

莫友芝

莫友芝(1811 ~ 1871)是贵州独山人。晚清时期的碑刻家、目录诗家、书法家,宋派重要成员。家史、写训诂之学,与遵义正真并称“西南巨儒”。

中文名:莫友芝。

别名:子泉

国籍:中国。

民族:布依族

出生地:贵州独山县。

出生日期:1811年。

死亡日期:1871年。

职业:庶吉士,翰林院

主要成就:嘉庆四年进士(1799)。

代表作品:《识、知、传》、《解郁静、翟、苍纪要》。

成就:大儒在中国西南

字:子

号:_亭,子泉,_叟

父亲:莫玉卓

黔北名人

莫友芝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莫玉卓跟随父母来到遵义三年(1823)。拜海滩为师,师从和李。道光六年取秀才,十一年取匹夫。曾任国子监庶吉士教授、四川盐源、贵州遵义知府,著有《论近南》、《仁术》、《贞鼎先生遗志》等书。

莫友芝三岁识字,七岁读《石矛》和《尚书》。道光八年(1828),考中进士。道光十一年(1831),获得陪审员第十一名,但屡试不爽。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真、正真撰写《遵义志》,48卷,33目,14,* * * 80余万字。与同时代的其他地方志相比,《遵义府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史家认为可以和梁启超称之为“天下三十年方志”的《水经注》齐名,于是莫友芝、正真声名鹊起,被称为“西南大儒”。张裕钊说:“子之学,在雅、旧教、六经、名物、制度中论。况且金石学编目员的话极其深奥,尤其是要疏通出处,辨别真假,两者并无区别。诗文皆出自人,天籁之音益深远。也是真的,工作真的做了,求道者正对着门。”

道光二十七年(1847),居曾国藩幕府。他代表曾家购买江南遗书,后担任曾国藩的江南官书局督军,担任校勘经史之职。即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录学的代表作有两部:一部是《宋元旧书目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到基斯(1869)的几年间,在上海等地游历时,所见到的宋金元明旧抄本、手稿的记录。第一部是《_丁志坚传》,是他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版本注释,是版本目录学史上的一部力作。

十七年,他随正真进京,第二年,他们最后一个回来,受知府之聘,编《遵义府志》。写一本书花了三年时间。22年被聘为湘川书院讲师。二十六年,又去北京试书,闲暇时在书店买书,于是认识了曾国藩。咸丰八年(1858)又去北京试了一次,都失败了。遵循父亲的教导,不要为了名声而工作。在京城呆了十多年后,他放弃了候选资格,南下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在曾国藩幕府待了十几年。结交文学士,收藏珍本古籍,金石学,书法。他的才华和知识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其间,我曾在武昌为胡林翼出版校对《读石丙录》,并被苏州、扬州多家出版社聘请校对古籍。去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慧阁参观失传经典,去上元、句容参观六朝齐梁石碑。遍历江南藏书,以版本目录学和金石学为主。

同治二年(1863),祁隽藻向朝鲜推荐,特别以知县征用为目的,但被莫友芝婉言谢绝。仍然致力于学习。

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辑,定居金陵,以“应山草堂”为书局名称。英山草堂收藏的书籍多为刻本、抄本、校本,尤其是唐代《说文解字》残卷,是唐宪宗元和年间最珍贵的遗物。曾国藩看到这本书后,惊叹不已,命人将刻本代代相传,并为其题词:“茶甲密林多笋,何以见得天下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为扬州书局主笔,李鸿章、张之洞邀其到武昌书院讲学,他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第二年,我去扬州和兴化寻找文宗和文慧馆被烧后丢失的书籍。我突然觉得冷,发高烧。我死在船上,葬在遵义新洲青田山。曾国藩亲笔写了一副挽联:京华一见钟情。那时候老虎市场头有座桥,书被勒令上交,所以学得早;江彪经常在一起十年。今天,莫愁湖上,酒瓶和眼泪来悼念诗的灵魂。

十年秋,他带着儿子莫去扬州,途中突然病倒,死在船上,享年61。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带领数百名下属官员前往祭奠,并送上挽联说:“一见钟情,京华倾心。那时候老虎市场的桥搭好了,书铺订好了,秦萍留校;江彪曾经在一起十年。今日莫愁湖上,酒瓶泪来悼念诗人。”

清代历史文献

遵义官学教授和卓在日本提倡朴学。张先生沉默而深刻,深谙徐、郑之学。当时,正真也是从教授那里远道而来,和他的战友们都很友好。五六年后,他的事业受益匪浅。黔中士师推郑、莫,在西南声名鹊起。

我家穷,爱翻旧账,喜欢收集珍本。日积月累,读了很久,一直在睡觉,吃饭。故熟读儒雅古训,六经名物之制,金石目录之言,率研其雅。疏通源流,辨别真假,丢掉鲜铢寸之差。如果你回到工作岗位,你将擅长诗歌和书籍。喜欢逛,喜欢聊,遇到不高尚不贱不贤惠的人。与古今相比,日本人与商人们在闲暇之余,在评判水墨画艺术上相互较劲,忘了疲惫。虽然容易关心外界,但中间是自控。

道光辛卯既然是农村养大的,即使18岁就去了京城,他也急于讨得欢心。他必须仔细选择他的选项或者拒绝它们。我会想办法报,签知县,选官,但是我不舍得。我从胡文忠到太湖校对阅读历史和士兵。来自曾文正的安庆和金陵。十余年来,柯凡郑文定居江南,与夫人白下,游走于江淮吴越之间,对自己的儒学和闫硕了如指掌。同治四年,扶苏、李鸿章邀州县官赴朝,有征,不能死。十年前,我到了扬州,到了兴化,向文宗和文慧求书,61岁病逝。

王先生一生珍藏着这些文献,认为这是一部擦亮边民的“钱智”。道光年间,与郑合撰《遵义府志》,集汉唐以来的书籍地理于一身,却弃于野史,辅之以精确,体例准确。它被写成了48卷。时间上配以《水经注》、《华阳国志》。还编选了《明代钱人诗》,为《钱诗略》三十二卷。贵州文学可以先描述一下。

住在金陵,我让唐写了一本叫《说文》的书,叫《这也是西周的漆书》。以郑端、颜的校注为例,写了一卷《养异》。在句容山,我寻访梁贝,躬身监拓,惟恐见字,所以写了一卷《石梁纪》。

其余为《律令考辨》四卷、《宫廷破录》十二卷、《宋元旧书录》三卷、《附录》一卷、《孟玥谱注》一卷、《亭诗》六卷、《亭遗》八卷、《馀诗》卷。没编完的,有几卷_亭经、书经目录、旧版书经目录、应山词。

文学成就

莫友芝著述颇丰,其《宋元旧书经籍录》及其附录、《知·识·传·集分》为目录版学者所重视。《韵的起源》,唐代写的一部关于文学和木质笔记的书等。,对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研究都有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大,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他的《亭诗》共八卷,包括诗歌546首,《亭诗抄》六卷,诗歌401首,《应山词》两卷,外卷一册,诗集数百首,还有《尹素杂记》一卷和《茧谱注》。)、《紫同治鉴索隐》等。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位诗人的2290多首诗,汇编成33卷《贵州诗略》。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由于他生前出版的著作很少,大量的日记、书信、手稿和笔记散落在全国各地,所以今天的人们对莫友芝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缺乏基本准确的了解。中华书局编《莫友芝年谱》(张謇主编)已编入所有_亭日记和200余_亭书信,吸收了近百种莫友芝出版物、手稿和纸币,并对莫友芝的事迹和著述做了详细的年表,应有助于全面了解莫友芝。

其次,莫之子莫编《_亭、知、见、传》,可以说是对邵《文房四宝简明目录注》的补充。

充满了门和花

莫友芝家族中有许多文化名人。其父莫玉琢,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次年进士。嘉庆六年(1801),庶吉士出任四川盐源县令,政绩颇多。莫玉琢19教遵义,以许慎、郑玄为徒,南宋理学。莫友芝、正真等“西南大儒”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长考证,对贵州历史地理颇有研究。著有《都匀南齐以上地理考》、《论近南》、《仁术》、《杂诗》等。他去世后,曾国藩亲笔为他题写了《莫、卓墓碑》,“曾门四子”之一的贵州著名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也为他立了墓志铭,说他“提倡文人以朴学,洗去南方之丑”。

莫廷智,莫友芝的兄弟。自幼受父亲、哥哥和正真的教育,擅长诗歌和古文,以教育文学著称。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被招为贡生,次年参加北京英利司试。我会放弃事业,专心学习知识。他与李汝谦主编的《钱诗略》共33卷,是清代贵州的一部诗集,与主编的《钱诗略》齐名。他是《青田卢杉诗钞》和《青田卢杉词钞》的作者,李春斋在日本为他刻的,真的很简单。从事小印章和八股文工作,对大自然很感兴趣。

莫香枝,莫友芝的弟弟。他在江浙为官二十年,颇有政绩。他曾经是上海的一名法官。沈葆桢以“性格的力量”向朝廷推荐了他。之后主修上元县志和江宁县志。

莫孙胜,莫友芝的第二个儿子。治安官头衔。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刘瑞芬被派往俄国、法国任参赞。他因刚正不阿而离职,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刻印祖父、父亲遗书,集成《独山莫氏遗书》66卷。自编《英山草堂书目》。

莫香枝之子莫棠。早年游历两广十余年,与中国最早提出“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人李汝谦有着深厚的友谊。晚年墨堂居苏州,擅长目录版。他喜欢收集和印刷家乡人民的著作,收集郑子寅的《巢经巢遗诗》,编辑《巢经巢遗集》24卷,用光石室标定遵义宋钊的诗和草等。,并编纂了《文渊楼图书目录》,撰写了《铜井书房书及跋》。

个人书法

莫友芝擅长书法,是清代十大书法家之一。黎庶昌评价他的书“分篆高倩,并熊思表”。当代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书法三百年研究》一书中评价说:“研究邓篆书的最出色,其次是赵和吴希载”。浙江美院教授对其书的评价是:“贵州曾有有之,其作品的完善程度不在赵、杨守敬、之下,但可能已胜。”不同时代的学者,如此高水准的书法家,如此一致的赞誉,可见莫友芝在书法上的成就绝非虚言。民国八年,上海尤政书店出版了《莫友芝珍草隶篆书》,并多次重印。在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现当代书法篆刻大师中,华钥、陈子奋、王朝瑞都受到其书法风格的影响。

莫友芝的书法在四个方面都很出色,而他的篆书是最受称赞的。他的篆书方法丰富。杨守敬评价:“子_书学《少师碑》高采”。他还“尝过汉碑头上的100多枚印章,他的篆书大多出自这里。”。

清代以篆书著称的人,如、王澍、、洪等,均以硬笔、短笔、干墨为篆书,用笔扎体,稳定匀称。而继承了邓的长发垂腕浓墨写书的方法。用笔一挥,徐庶流淌而去,迂回曲折,美得厚重而精准;结有紧有松;规则和行列组织得很好,风格是和平和简单的,空气是优雅和优雅。在清代著名书法家中独树一帜。在官方剧本方面,莫友芝也相当成功。其风格高古,比喻灵动笨拙,笔法是方圆的,结构以字为形,一扫长期以来为官必平必长的习惯。它的构图,主要是利用垂直的趋势和生动的魅力,显得风格古老,天气泥泞。因为莫友芝喜欢收藏,眼光过人,所以在他的书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碑,如《礼记碑之雅》、《张迁碑古拙》、《方恒碑之浑木》、《夏城北之交》、《天发碑之笔法》、《白石沈骏碑之构》等。其成就应以汀州、资政为基础。从线条和图案来说,虽然他的影响力远没有他的印章和隶书大。不过,他似乎在探索魏的事业上颇有建树。由于他的作品不多,我们只能从他的一些书信、碑文等中窥见他的成就。他的笔看似漫不经心,却有自然飞扬之美。一气呵成,条条框框大小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忘了鱼,精神饱满,韵味悠长。他的楷书是以为蓝本,看起来汉魏融合简单,自给自足,书卷气十足。虽然莫友芝出生在穷乡僻壤,但他勤于学习,擅长诗歌和收集。在他的同龄人中,有许多社会精英和学术领袖,因此他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使他能够大步向前,鹤立鸡群。他还曾云:“书画可以看人;书法家以笔墨取胜,而历代道德文章、政事的书写者,虽不出名,却始终在书法家之上。”莫友芝一生对学习漠不关心。书法无意成名,却备受后人推崇。到了清代,大部分的书评家都以邓为书坛之冠,却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让成为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书坛的制高点,令后人扼腕叹息!

收藏大师

清代著名藏书家和版本学家。他领导江南书局数年,遍访文宗阁、文慧阁,观古今图书。他与江南藏书家张、刘、王士铎、余松年、交往密切,多次参观各藏家的藏品。他学识渊博,善书法,精文学,与正真并称为“莫争”。藏书极其丰富。太平天国时期,我走遍长江、淮河、吴江、越江,结交名士,寻访善本。宋、元、金、明清时期的刻本、校本、抄本数量较多,共计165箱。代表作是《唐残迹》,成书于唐和十五年(820),馆内有“_亭”和“影山草堂”,书房根据金代诗人谢朓的诗“竹外尚有影”命名为“影山草堂”。《莫秘书印》、《藏于营山草堂》、《超越行旅》等印本10件。很好的校对。对版本学、目录学有深入研究,编著了_亭识传卷,16,记述了古籍的真伪、源流,对古籍的鉴别有独到见解。他在同治年间记录的宋、金、元、明各种抄本、抄本、手稿共130种。除考证外,书中还有问题,可供善本考证参考,有助于后人分析源流,研究石刻。此外,英山草堂书目手稿2部,著录2600余种,_廷兴书目3000余种。墨子·孙胜,本名钟吾,是一位外省教师,继承了他在英山草堂的藏书,并陆续买书。著有《_亭书画经》、《紫同治笺索音》、《_亭诗抄》、《_亭遗事》、《钱诗注》、《郭婷破录》、《应山词》、《音律考》、《蚕茧传》、《石梁集》等。为丁日昌所作的有两卷,即《静斋藏书提要》,是丁日昌收藏的宋元古籍书目解。

个人轶事

第一,祖传养兔场

莫祖籍独山养兔场(今营山镇),自六世《莫典》始为的曾祖父。尤志的父亲莫玉琢(又名犹太人)于嘉庆十年(1805)离开四川盐源县回乡奔丧,后以照顾年迈母亲为由拒绝复职。他在家乡当弟子,在独山子泉书院讲学。

第二,外川智子出生了

莫友芝,生于_,号_亭,号_搜,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三,贵州独山府(今独山县)人,去街住兔场(今营山镇)。

第三,种田和读传家宝

外川智子出生时,她有一个祖母、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和一个姐姐。家里有十二个人,他们非常富裕。

第四,草堂春天很温暖

有知从小聪明,三岁就能认字。他读书的草堂在房子的后院,环境优美。有时父亲去独山学院讲课,他的三哥方志会在家里教。

英山得意

尤芝七岁时就能背诵许多诗歌。有一天,他看到茅草屋外竹林深处隐约出现一座远山的影子。他忽然想起了晋代诗人谢朓的那首竹外山犹映的诗,便叫父亲把他们读书的草堂命名为应山草堂。从此,英山草堂名声大噪。

第六,学习子泉

外川智子九岁时,她的祖母去世了。我和父亲还在紫泉学院讲学,我从朋友和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七八岁就出类拔萃

八岁除六经外,读四书,开始学仓颉字。由于他聪明,记忆力强,进步快,经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加上从小尊老爱幼,赢得了村里的好评。

八、收取订亲费

有一天,父亲的同年好友夏宏时来访,看到有知在读《尚书》,于是引用了书中的成语。幽芝的回答深深的叫了夏怡一声,她立刻答应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幽芝。这一年,外川智子十一岁。

九、迁都遵义

尤志十三岁,他的父亲莫玉琢被选为遵义付雪的教授。友志、他妈和嫂子随他爸去了遵义。我妈妈和哥哥还在养兔场的家里。

唐寅努力学习。

教授部有个“唐音书店”。尤芝在这里读书的时候,认识了比他大五岁的正真(紫茵饰)。在父亲崇尚朴素精神、实事求是学习文化遗产的严格教育下,她读了大量的书,打下了学习的基础。

十一、回国学习。

道光六年(1826)春,游之回到独山考州派弟子(秀才),颇有名气。在拜访了家乡的亲戚和同学后,尤芝回到遵义继续她的学业。

十二、乡试。

1831年,尤治21岁。她在省会贵阳参加新茂科省考,获得了陪审员第11名。其卷子深受(字大元)和吴(字浩良)的赞赏。

十三、欢迎来取傅的衣服

1832年春,幽芝迎娶了夏虹的应时之女夏福义。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淡泊科举功名,潜心研究徐、郑之学,研究历史,研究百家诗文。

十四、第一次学徒

遵义县学监胡秉钧,是当年游之父的举人。因为他非常欣赏有知的学识,就把儿子胡常信送到墨家拜有知为师。尤志24岁。

十五、莫争同样著名。

正真和莫友芝经常一起交流他们的阅读经验,特别是在公园研究领域,互相鼓励。“因此,你是有名的,你是贵州的汉语言学者。人叫郑、莫。”

十六、会努力先完成

道光十六年(1836),祐之在京科恩春考失利。等他从后面回来,父亲也不管,鼓励他专心学习,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17.去北京两次

道光十八年(1838),正真和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变法的春考,但都因不想四处谋职而失败。通过这次考试增加了他们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十八、编辑生涯

回到遵义后,恰逢贵州巡抚倡议编纂地方志。遵义知府平汉对郑、莫之名仰慕已久,特聘二人为《遵义县志》主编。由此,友志有了几年忙碌而稳定的采访编辑生涯。

十九、玉门题壁

1839秋,尤志、正真等人去遵义滩玉门寺坐采访资料。他们受到了僧侣们的热情接待,被邀请到悬崖上写书。有知写了隶书,署名“子泉莫友芝”(此崖犹在)。

忧国忧民

鸦片战争中中方的失败,暴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尤志在一篇文章中说:“庚欣在下降,海波在上升,水平衡在诉说,一半在东南,不得安宁。”可见他忧国忧民。

二十一、有知教

在公元1841年,祐祐和正真共同编撰了《祐祐祐祐祐辅志》的定稿。而友志的爸爸妈妈相继去世,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友志的肩上。1832年秋,尤志继其父之后受聘任教湘川书院,步入教书生涯。

二十二、摩诃省亲戚

1845年冬,有智夫妇回到高建,马哈(今麻江)看望阔别十年的公公婆婆,高高兴兴地一直坐到明年春节才依依不舍地回到遵义。

二十三、曾默令付。

1847年春,游志在北京参加了第三次春考,还是没有通过。一天,在琉璃厂书店,我遇见了翰林院的助理讲师曾国藩(名字叫盛迪)。偶然说起国学之门,郭帆大吃一惊,感叹道:贵州有个固有的传统,学生一个个成了朋友。

二十四、新居建设

1850年夏天,尤志一家被迫搬出了租住了十年的破旧官房,并向遵义碧云山借钱,另建了几间茅屋居住。新房落成后,游志仍沿用“应山草堂”的名称,并在屋檐下悬挂书法牌匾,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二十五、高建吊唁

1852年,外川智子的婆婆和公公相继去世,外川智子两次祭奠,感触良多。当年,外川智子的_亭诗钞和正真的“丽景巢诗钞”问世。

二十六、阅读围城

咸丰四年(1854),桐梓县斋教教主杨奉造反,攻占桐梓,大规模围困遵义城。"经过几个月的围攻,尤治在他们中间学习,保持冷静."他在二十六首诗《叛乱编年史》中,如实反映了官兵对人民的残酷、腐败无能、叛军军纪严明等问题。

27.茅草屋被毁。

咸丰五年(1855),贵州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八月尤志家乡的兔场被烧,英山草堂和房屋化为灰烬。第二年,外川智子得知这个消息后很难过。

二十八、执教贵阳

1857年,贵阳知府刘树年经正真介绍,聘请有知在贵阳府当家教。那时候,六哥听之也在贵阳教私塾。尤芝一个人去了贵阳后,和六哥* * *住在一起,加上老板的尊重,她觉得很舒服。

二十九、史静朋友

经过一年半的补习,游志和他的二儿子孙胜再次赴京参加春考。这次虽然没考上,但他们的文采震惊京城,翁同_、张之洞、郭嵩焘等多位当代名人争相与游之交往。

避乱离都。

友芝来京一年,目睹了内忧外患的加深。英法联军已向天津塘沽挺进,形势紧张。听说九弟祥芝在安徽怀宁打工,就给所有的老师朋友做了一首诗,让他们离开北京去南方。

三十一、孤树怀人

尤志父子离开北京后,在河南省独树站停了下来。一路上,他们看到每个村庄的绿色森林里都有金灿灿的柿子。绳孙子不知道,误以为是江南橘,引发了友志的思乡之情。我写了五绝和六首《独树一帜》的诗来表达我对相思的爱。

三十二、兄弟相聚

1860,11年6月,友芝来到怀宁县临时治疗所石牌,见到了阔别三年的九弟香芝。很欣慰的看到研究所的社会秩序稳定,说明祥芝管理的很好。

三十三、直追太湖

湖北巡抚胡林翼早年在贵州做官,封号穆正、莫。智友之在怀宁祥芝,邀其游太湖。有知只得把次子索孙留在怀宁,独自一人到太湖大营送别胡。

三十四、武昌校对书籍

几个月后,由之随胡林翼回到武昌,受胡之邀,为胡校刊《读书·施秉录》留宿傅书丛桂园。先将先秦至五代的经卷编成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成册。

三十五、曾牧做客

1861七月初,游之父子从武昌乘船抵达刘冬大营,见到了阔别十年的老朋友曾国藩。因为有知不愿意为他写稿子,就把有知留在幕府当客卿,这样他迟早能见到他。

36.夫妻团聚

同治元年(1862)秋,友芝迁安庆。十月初,长子易的母亲、姑姑、哥哥和姐姐逃离混乱,沿长江经过重庆,到达安庆。友志终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妻儿。

37.安庆团圆

祥芝一家也同时到达安庆。从此,友芝和祥芝的两个妻儿团聚,皆大欢喜。10月中旬,尤治的妹夫黎庶昌(本名春斋)也来到安庆营与尤治相聚,尤治喜出望外。

三十八、留在金陵

同治三年(1864)秋,游之举家迁居金陵,仍将书房命名为“应山草堂”,以示对故乡的怀念,过着安静的读书写作生涯。尤志还被曾国藩聘为金陵书店的总校对员。

三十九焦山感受世界

幽芝定居金陵后,又去镇江、扬州寻找遗书。在路上,她参观了饱受战争摧残的金山市和树木葱茏、寺庙完好无损的焦山旅游度假区。她写了《金山》和《角山》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走遍苏州和杭州

在寻找古代遗书的过程中,游志数次前往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熟、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收获颇丰。同时,他还留下了几十首流浪诗。

41.失去孩子很痛苦。

1869年冬,湖北巡抚何_及其学术特使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文昌书院,并发函邀请有知。第二次车春,游志去了武昌,谢绝了文昌书院主讲人的邀请。回到金陵后,我得知我的大儿子孙一在半个月前去世了,年仅28岁。结果,年老体衰的尤智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打击。

42.兴华因病去世

同治十年(1871年)秋,尤治感冒,药死,于是于61年九月十四日末死于船上。

四三、魂归青山

外川智子死后,灵枢停在金陵莫愁湖,曾国藩等友人前往灵前祭奠。次年春,哥哥祥芝辞去江宁县令,派侄儿孙福树到遵义青山安葬。

44.载入史册。

游之在学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的英山文化,为贵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为“西南大儒”,载入史册。

代表性诗歌

剧本眼中的草

英英花钱,但你不能捡起来。

万万艳之花,含香待秋。

石榴叶若盖,商陆懒。

荣辱不悔,陪我去萧宅晚。

两种想法,一种选择。

大海的腥气吹进汉宫的墙里,不用重新关门就能伤到。

混血儿自古忧国,今日任申太贫瘠。

林玉说,魏村守文物,车驾秋游,冒着冰雪。

你在沙发上躺得越远,你就能让天平躺得越远。

南阳道中

白水向南流送客,向西流至沙岸再向东倾斜。

十年后,村兴废,百里送迎。

久旱之后的新疆,沈问谁在日落时分?

草堂是耕过的地,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