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丧期间不穿红色衣服,不戴红色帽子的习俗是从哪里来的?
平度的孝子穿着白大褂和裤子,扣子和扣子都是粗棉布做的,做的时候不能用剪刀剪,只能用手撕。第一招是为了避免切断后代的根,第二招是为了体现失去亲人后心碎的痛苦。裙子的边缘是毛边,所以不需要缝纫,象征着无尽的痛苦。头上戴一顶用白布做的圆柱形尖顶的孝子帽,顶部用麻绳(或被子,现在多为尼龙皮)系住。父亲去世时,在孝帽左侧耳朵上系一个棉球,母亲去世时系在他右侧。在他额头上放一小块麻布遮住眼睛,表示丧亲之痛,不要听他的。除了丧服,还要穿上无袖的粗布上衣,腰间系上麻绳,附上一两把斧子。这就是所谓的“皮马戴孝”。
死者的女儿儿媳不仅有带纽扣的白色丧服,还戴着几尺白布做成的尖头,挂布系在腰间,腰间还系着麻绳。在竹沟和屏东古县戴头带。孙子、孙女、侄子等。戴“花孝”,即在孝帽或膝上缝一条蓝布或红布条。没过门的媳妇和孙媳妇,腰上要绑六尺红布。服丧的男女需要用白布遮住鞋面,俗称“装裱鞋”。老人去世了,就不能完全装了。只有两位老人都死了,才能完全上马。孩子们还得拿着用黄纸包着的柳枝,俗称“孝敬棍”它的意义:一是舍不得你,二是防止过度痛苦。自己不能正常行走,需要依靠孝顺的支撑。
同时,戴孝还要打破孝道,即对参加葬礼的人,要根据亲疏远近,分发相应的丧服。目前一般是大人带三件以下衣服,每人分六尺或一尺二尺白布。别人一般给个孝子帽或三尺“扎腰”,女人给三尺“圈头”。
醒来。死者去世后,要设灵堂,前面放一张祭祀桌。桌上要摆放香炉、蜡台、长明灯、鸡、鱼、肉、馒头、蔬菜等供品。一个老人为五个馒头而死;两位老人去世,提供10个馒头。在桌前放一个火盆,然后开始在盆里烧纸钱和香,点一盏“取尸”灯,也叫长明灯。孩子们按男在头,女在脚,跪在棺床两侧,为逝者守灵。
守灵期间,男人不剃头,女人不梳头,枕枕而眠,喝粥吃素,日夜守在守灵前,以示孝顺。要不断地烧香、烧纸、烧油,才能保证香不灭,灯不灭。禁止猫狗在灵前行走,防止死者“尸体化”。任何时候都要陪着前来吊唁、哀号、磕头感谢的人。民间传说,父母去世后,如果孩子不哭,后代就是哑巴。受这种习俗的影响,很多孩子在父母去世前不孝顺,去世后却哭得很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