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名称的来源及其内涵变迁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所写的一首诗。它是继《诗经》三百篇之后的一种新的诗体。这个词在先秦时期没有记载。它最早是汉成帝时刘向编的,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取名《楚辞》。“楚辞”一词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丰富和扩大,涵盖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仿屈原、宋玉作品创作的诗歌。到了汉代,前西汉贵族喜欢用《楚辞》中新奇复杂的词句来装饰文章,模仿屈原、宋玉的语气和风格,成为一种潮流,这也改变了《楚辞》的内涵。

因此,《楚辞》一词的内涵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变化,从最初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到后来涵盖模仿《楚辞》后创作的诗歌,成为一种文学风格和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