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简介

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的基础

证券的出现由来已久,但证券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证券市场同时出现。只有当证券的发行和转让公开通过市场时,证券市场才出现。因此,证券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证券市场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信用制度的深化是证券市场形成的基础。

首先,证券市场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转入垄断阶段,资本家依靠原有的银行贷款资本已经不能满足巨大的资本增长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资本扩张的需求,客观上需要有新的筹资手段来满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和证券市场应运而生。

其次,股份公司的成立为证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独资企业和封建家族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于是,合伙组织出现了,然后简单的合伙组织演变成了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实现资本的集中,满足扩大再生产资金快速增长的需要。因此,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公司股票、债券的发行为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信用体系的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于现代信用体系的发展,信用机构已经从单一的中介信用发展到直接信用,即直接投资企业。由此,金融资本逐渐渗透到证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支柱。信用工具一般都有流动性的要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有很强的流动性,而证券市场恰恰为有价证券的流通和转让创造了条件。可见,信用体系越发达,就越有可能动员更多的公共货币收入转化为货币资本,投资于证券市场。证券业的兴起也为现代信用体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西方证券市场

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在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

(一)证券市场的形成阶段(65438+7世纪的第一天65438+8世纪末)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史,证券市场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西欧。当时,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活动,最早进入证券市场的是国家债券。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即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股份公司的组建使股票和债券开始发行,从而使股票和公司债券进入证券交易的行列。1602年,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

177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乔纳森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这个交易所的交易品种一开始是国债,后来企业债和矿山、运河股票进入交易所交易。

1790年,美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从事政府债券和其他证券的交易活动。

1792 5月17日,24名经纪人聚在华尔街一棵梧桐树下,协商达成一份名为“梧桐树协议”的协议,约定每天在梧桐树下见面从事证券交易,并设定交易佣金最低标准等交易条款。

1817年,这些券商共同组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1863年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就是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在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股份公司成为铁路、交通、矿山、银行等行业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股票和各种债券在证券市场流通,标志着证券市场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特点是:信用工具非常单一,以股票和债券形式为主;股市规模小,以手工操作为主;股市变化很大,投机、欺诈、操纵非常普遍;证券市场立法不完善,证券市场也比较分散。

(二)证券市场发展阶段(65438+2009年初-20世纪20年代)

始于18年70年代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使股份公司在机械制造业中普遍建立。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完成于19的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机器工业取代了传统的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逐渐在工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65438+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股份公司有了很大发展。

1862年,英国共有165家股份公司。80年代中期,注册股份公司15000多家。这个过程毫无例外地发生在英国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股份公司迅速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不断扩大了证券的流通量。据统计,全球发行证券的金额为761871-1880+0亿法郎,1881-1890,6450亿法郎,18965438+。1911-1920是3000亿法郎,1921-1930是6000亿法郎。与此同时,证券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证券中的主要头寸不是政府债券,而是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据统计,1900-1913年发行的证券中,政府债券占发行证券总量的40%,企业债券和各类股票占60%。

纵观这一时期的证券市场,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股份公司逐渐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

二是证券发行量不断扩大,并已初具规模;

第三,一些国家开始加强证券管理,引导证券市场规范运作。比如英国在1862颁布了《股份公司条例》,德国在1892通过了《有限责任公司法》,法国在1867通过了《公司法》,日本在1894颁布了《证券交易法》。第四,证券交易所市场得到了发展,如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78,苏黎世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77,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成立于1891,1914更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等等。

(三)证券市场的完善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1929-1933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当时全球主要证券市场股价暴跌,市场崩溃,投资者损失惨重。到7月8日1932,刀?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仅为41,仅为最高水平1929的11%。大危机使各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于是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证券市场法规,设立管理机构,使证券交易市场趋于合法。比如1933-1940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证券交易法、证券法、信托条款法、投资顾问法、投资银行法。其他国家也通过加强立法,对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和交易实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的增长,证券市场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证券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日益活跃。在此期间,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特点。

1.金融证券化。证券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美国,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证券投资活动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证券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不到20%。到1978,发行证券比例上升到44%。与此同时,居民储蓄结构也呈现出证券化的趋势。出于保持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人们将储蓄从银行存款转向证券投资。

2.证券市场的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各种证券的种类、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了证券现货交易,还有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股价指数期货交易、信用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

3.证券投资法制化。二战后,证券投资发生了变化。除了个人认购证券外,法人投资证券的比例也在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的大规模进入,证券投资者公司化、机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企业投资者从过去的金融机构扩展到各个行业。据估计,公司投资约占世界证券市场的50%。

4.证券市场的法制化。二战后,西方国家更加重视证券市场的依法管理,不断制定和修订证券法律法规,不断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同时,通过各种技术监督管理活动和严格执行证券市场法规,证券市场趋于稳定,证券市场中的投机、操纵和欺诈行为逐渐减少。

5.证券市场是网络化的。自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来,计算机系统已被用于证券市场。1970开始,伦敦证券交易所采用市价显示装置。1972年2月,在美国建立“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197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建立了“跨市场交易系统”,通过电子通信网络将波士顿、纽约、费城、辛辛那提等交易所连接起来,使每个交易所的每只股票的价格和交易量都显示在屏幕上,经纪人和投资者可以直接在任何证券市场买卖证券。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证券市场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证券市场的网络化发展迅速,这主要体现在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

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网上交易的优势在于:

第一,投资者因为突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交易;

第二,直观方便。在网上,你不仅可以浏览实时交易报价和查阅历史资料(公告、年报、商业信息等。),还要进行在线咨询。

第三,成本低,对于证券公司和投资者都可以大大降低。毫无疑问,证券市场的网络化将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发展趋势之一。

6.证券市场国际化。现代证券交易趋于全球化。计算机系统用于证券业务。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经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与外国商务机构保持全天候联系。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都已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他们不仅在本国大量上市外国公司的证券,还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国际股票代销交易。

1990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有500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110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80多家。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国外的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相关数据显示,1975年美国220家销售额超过6,543,800亿美元的大公司中,有80家在外国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投资的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已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大趋势。

7.金融创新继续深化。二战前,证券一般只有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融资技术日新月异,证券不断创新。浮动利率票据、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分期付款债券、复合证券等新型证券层出不穷,特别是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金融创新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金融期货、期权交易等衍生品的快速发展使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融资技术和证券品种的创新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活力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加速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品种和证券交易方式的创新是证券市场活力的源泉。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已经形成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金融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随着证券市场物质技术基础的更新和多样化投资需求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将形成新一轮证券创新浪潮。

形成和发展

中国的证券市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即旧中国的证券市场和新中国的证券市场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延续关系,其市场发展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研究中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分别讨论旧中国和新中国的情况。

(一)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历史悠久,其间几经波折,跌宕起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唐朝-清朝)

中国在没有证券市场和现代银行业之前,就有银行和银行,是封建时代证券和证券市场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唐朝,就出现了同样从事银行业的府店、质仓。到了宋代,已经有了专门从事白银、货币、纸币交易的钱庄和钱庄。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生产迅速发展,特别是江浙一带,市镇兴旺,商业繁荣,金融业发达,产生了证券市场的早期形态——货币市场,运行制度严密,业务内容多样。清朝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大量银元从国外涌入,各地开始使用银元、银币、铸币、铜币等各种货币,于是银元、银币兑换成铸币、铜币成为当时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后来由于各种外国纸币的入侵,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进一步增多,货币兑换和交易业务更加繁忙。起初,这种原始的证券活动没有固定的场所。后来随着交易量的扩大,交易场所逐渐固定,逐渐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场。

到清代中期,这种货币市场在江浙一带已经广泛发展起来。其中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中国早期货币市场的中心。这些市场与当地民族工商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初形态,也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阶段(清末-1920)

旧中国股票市场的形成,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建立在股份制企业和发行政府债券的基础上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许多特权。在这些特权的保护下,外国列强不仅向中国出口商品,而且逐渐加大了在中国的殖民投资。外商在中国开商埠,创办大量企业,大多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并把外国股份带到中国来筹集资金,大量发行股票。与此同时,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人迫切要求中国商人的“合作”,以筹集现代大型工业所需的巨额资本。因此,华商在外资企业中配股的活动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船舶、保险、银行、纺织、煤气、电灯等所有行业都离不开中国人配股。据统计,19世纪,华商附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累计4000多万两。19年70年代以后,清政府洋务派兴办了一些官商合办的平民产业,如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组织船舶的招商总局,以及后来的中兴煤矿公司、汉冶平煤铁厂、盛达棉纺厂等都采取了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出现,中国出现了股票这种新的投资工具。

中国最早发行的债券始于1894。为了支付甲午战争的费用,清政府发行了“有息债券”,此后,大量发行政府债券。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搞了多年的混战和军阀割据,花了不少钱,政府也多次发债。据统计,北洋政府统治的16年间,共发行各类公债5.2亿元。

随着股票和债券发行的增加,证券交易市场也得到发展。在1869,上海有外国公司买卖外国公司的股票。当时叫“捐助者协会”。

1891,外国投资者在上海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办事处。1905,办事处定名为“上海中冶办事处”,由外商经营,是旧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本所主要交易对象为外国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外国行政机构在上海发行的债券、中国政府金币债券和南洋地区橡胶股票。中国自己的证券交易开始于辛亥革命前后。

1895至1913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股票发行增加,流通逐步扩大。1913年,钱商、茶商等上海的一些大商号,也从事证券交易,成立了“上海证券商业同业公会”。

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法》,证券交易开始步入正轨。1918年,经北洋政府批准,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证券交易所。1920年,经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股商协会”正式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1921年,北洋政府批准成立“天津证券交易所”。这些证券交易所成立后,业务蒸蒸日上,利润丰厚,使得投资者趋之若鹜。仅上海一地,半年多时间,证券交易所数量就增加到192150家。

但由于这些交易所经营的对象除了少数国内债券外,大部分都是本所的股票,也是货币行业的暂借和拆借,主要是期货交易,大量股票是卖空和卖空。到了1921的秋天,由于货币供应紧张,很多交易所难以维持,纷纷倒闭,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信息交换潮”。到1922,全国证券交易所只有十几家,使得证券交易所转入萧条和衰落。

3.“复苏”和短暂的“繁荣”阶段(1937-1949)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撤退,债券交易一落千丈,债券交易市场日益萧条。相反,在沉寂了十多年之后,股市出现了“回暖”的现象。当时由于日伪当局禁止一切公债、外国股票、金银、外汇和棉花、棉纱等物资的集中交易和秘密交易,大量游资集中在中国股票上,逐渐繁荣了中国股票的交易,专门从事股票交易的公司数量激增。仅上海的股票公司和证券交易公司数量就从十几家飙升到1940的70多家,天津的证券交易公司数量最多时达到65438家。

1943年9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被责令恢复营业,专门从事中国股票交易,上市公司增至199家。自复牌以来,股票炒作频繁,股市动荡,股价剧烈波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首先禁止证券交易,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于8月1945停业解散,但黑市交易并未停止。因此,国民党政府转而计划建立官方证券市场。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决定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额为654380亿元。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东认购6/10股,其余由中、交、农、中央信托局、中央邮政储汇局认购。当年9月,交易所正式开业,分为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1948年2月,万金证券交易所开业,股本654380亿元。一度交易很红火,场外交易也很活跃。

1948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下令全国交易所暂时停业,导致短暂“繁荣”的股市下跌。

(二)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解放初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黑市猖獗,投机猖獗,为了稳定市场,打击黑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天津、北京等城市设立由人民政府管理的证券交易所。但随着国家财政的好转,币值开始稳定,交易量下降。很快,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发展,股票投机得到控制,证券交易所的生意逐渐下滑。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不仅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旧中国的证券交易活动在建国初期被消灭之前的一种过渡形式。到1952,人民政府宣布关闭所有证券交易所;1958,国家停止对外借款;1959终止发行境内国债。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中国没有证券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闲置资金日益增多。但是,由于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的不断扩大,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各方面建立长期资本市场、恢复和发展证券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证券市场在改革中应运而生。

1.分销市场。中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恢复和启动是从1981年国库券发行开始的。此后年年发债,发债额不断增加。债券种类从国家债券扩展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国际债券。中国股票发行始于1984。

1984年9月,北京成立第一家股份公司——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股票。同年6月165438+10月,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的上海乐飞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后来,上海钟燕实业有限公司也向社会发行股票。全国其他城市也发行了股票。在政府的引导下,随着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增多,我国股票发行规模不断扩大。股票发行涉及境内人民币普通a股、面向境内外法人和自然人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境外发行的h股和N股。

2.交易市场。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始于1986。1986年8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面向社会首次开通证券交易业务。后来,沈阳建设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沈阳证券公司也开办了这项业务。9月,1986,上海几家专业银行的信托部和信托投资公司开始了股票的“场外交易”。1988四六月份,财政部在全国1大中城市进行转让市场试点。

到1990,全国场外市场基本形成,随着场外市场的形成,场外市场也迅速发展。10月26日1990,165438+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6月1990,65438+2月。1991 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国内另一家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开业。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向集中的场内交易转变。

同时,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如武汉、天津、沈阳、大连等地,也设立了27个证券交易中心,接受各种债券和投资基金。一些交易中心还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连,使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动得以辐射和延伸。而且,从1990到10,中国人民银行还建立了全国证券交易所自动报价系统(STAQS),该系统位于北京,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国内证券交易活跃的大中城市,为会员提供证券买卖价格信息和报价、交易、交割、结算等服务。该系统于1991年4月上线运行,截至1994年底,在全国42个城市拥有189家会员公司。

1993年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又一家证券交易网“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责任公司”(NET)宣告成立。中国证券交易所网系统中心设在北京,用通信卫星连接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网络,为证券交易、交易、清算、交割和托管提供服务,并提供证券市场的投资咨询和信息服务。系统于4月28日正式开通,1993。截至1994年底,系统卫星通信网络已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有数十家证券公司联网。

直到1998,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一度形成了以“两交两网”为主体、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层级特征。当时的场外市场,除了STAQ和京网系统外,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为搞活地方经济,促进股权流动而设立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它们主要定位于解决地方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基金证券的交易流通,且规则不一,组织管理混乱,部分上市公司质量较低,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虽然这些市场确实对当地企业的重组和融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对场外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场外市场存在诸多问题。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为防范金融风险,整顿金融秩序,各地交易中心、法人股市场相继被清理,各种形式的股票场外交易被《证券法》明令禁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沪深交易所并存、股票流通集中在交易所的两种制度。但此后,股票内在的流动性要求和企业股份制改革、各部门债券融资、投资者投资等现实需要,仍然推动着各类场外市场随着中央政府调控的力度而由强变弱,或以地下、半地下市场的形式继续存在。法人股场外转让市场并没有因为STAQ和网的关闭而停止。这个市场最活跃的形式是以拍卖的方式流通,拍卖行成了法人股的“交易所”。

但到了2001年7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否定了这个市场的合规性。与此同时,各地的技术产权市场正在兴起,承接了场外市场的部分功能。为解决STAQ和网关闭后的遗留问题,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06年6月12日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转让服务试点办法》。选择6家证券公司作为试点单位,通过其网点办理原网和STAQ系统11上市公司流通股交易。部分退市、退市股票也是由中证协选定的合格证券公司进行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