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的历史
东部地区早在宋代就有人居住。当时往来于浙江、福建、广州之间的船只,在经过柴湾时,有时会上岸取水。
香港开埠前后,这一带早期人口主要集中在柴湾,后扩展到筲箕湾,人口以渔民为主。二战后,随着上海新移民的涌入,北角的人口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新移民人口主要集中在春阳街、家化路和马宝路。在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主要来自福建。
在没有区议会之前,现在的东区是按照当时市政局的界线划分为北角和筲箕湾,现在的铜锣湾东是在北角以外。
另一方面,在1969年,东区根据民政事务专员计划划分,包括现在南区(赤柱及石澳)的东部,直至1981年南区成立。
由于19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力量,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选择中西区为维多利亚城,柴湾在香港岛东海岸有被海盗袭击的危险,所以即使在20世纪上半叶,柴湾仍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才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处理当时居民的住房和就业问题,香港政府包括中国官员效仿英国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在柴湾设立工业区,设立公屋,让人民安居乐业。香港政府的中国官员还将公共住房命名为杏花村,这对中国人在香港复兴和当家作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港岛东部不再有海盗袭击的危险,港岛就业机会更多。因此,为了满足港岛区市民对房屋的需求,政府和发展商在九十年代一直大力发展区内的房屋建设和配套建设,包括各种公屋、居屋和私人楼宇,以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正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的力量,东部地区从一片被海盗困扰的不毛之地走向了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过去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