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日本剑道明明用的是刀,为什么叫剑?

目前提起剑道这个词,人们会想到一个画面,两个日本人戴着头盔、护胸、护手、档手,腰间垂着,手里拿着四六根竹子做成的竹刀。按照一定的规则,他们直跳,大叫着砍对方的头(中心、左右)、胸、臂、喉,这些都是这些规则规定的,由裁判来决定。或者拿着真刀,砍一个用草卷做成的竖靶,以显示刀的锋利,干净的容量和砍下后的震撼效果。不仅如此,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包括孩子们热衷的动漫作品中,人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所谓剑道的影子,武士道的代表已经深深融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1952年,日本就成立了“全日本剑道联盟”,1970年成立国际剑道联盟并举办首届世界锦标赛,1989年成为奥运会表演项目。如今,日本剑道已遍布世界五大洲,并逐渐渗透到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在此,笔者根据个人武学传承和日常思维测试,对“剑道”内涵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追根溯源。

一.刀和剑

刀-刀系统从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考古发掘的石刀和骨刀有很多实物证据。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青铜刀逐渐出现。春秋以后,铁工具开始流行,出现了铁刀。直到汉初才出现铁环头大刀。由于战争的需要,刀逐渐成为近战中的主战短兵,一直沿用至今。从刀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可以说刀的基本体系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仍然是单刃、厚背、方头或单边弯尖带柄。刀刃和刀柄之间有一个圆盘形护手(其作用只是护手),整体略呈弧形。这种器械从古至今乃至全世界都称之为刀。刀的使用最终目的是劈砍,正如《耕田余技·少林棍技解问答》所说“刀的优势在于劈砍”。这把刀的标准是用来切割的。

宝剑——宝剑在中国古代兵器中享有“百战之王”、“百兵器之帅”的美誉。其体系,从山东临朐朱峰遗址实物考古发掘,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剑,已经初步形成。后来出现了青铜剑,然后是后世的铁剑和钢剑。由于钢铁易腐蚀,早期发掘的不多,但其体系仍可从早期留下的壁画和石刻中分辨出来。到了唐朝,剑的整体标准统一了,此后一直保持不变。剑的基本样式是:双刃,中间有脊,有单点和柄,剑身和柄之间有网格,也叫云台(剑的这部分不能称为护手,虽然有一定的护手功能,但主要是用来挂对方的兵器,这部分的使用也是西方古代击剑和中国古代击剑的重要区别)。剑的整个剑身是直的,剑的直形给人一种直观人心、摄人心的感觉。剑的使用是为了刺,剑的其他使用,如查、挡、穿、挂、劈、指、擦、崩、握、按、扭、挑,都是为最后一刺服务的(由于咽喉特殊,只有擦才能解决)。剑的标准是为刺服务。

从上面对剑和剑两种武器的粗略描述可以看出,剑和剑虽然都是短兵器,但名称不同(一刀一剑),形状不同(一弯一直),用途不同(一砍一刺)。刀重而有力,剑轻而巧。日本剑道使用的器械明明是刀,为什么却叫剑?而且有人误传,日本剑道中有竹剑、真剑、剑术、剑道形、心剑等一些与剑相关的术语都是填充的。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很多文章和叙述中,同样的器具,前半句叫刀,后半句叫剑,或者干脆叫剑。似乎有必要对日本剑道中刀和剑的名称任意混用的现象进行历史的初步探讨。

从公布的史料中我们知道,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古代兵器的交流也是如此。为了便于下文的比较叙述,作者特意引用了历史学家马明达的《蹇硕丛手稿》。书中描述了三国时期日本邪恶的马泰国与曹魏的交往。据《三国志·魏徵日本人传》记载,曹瑞京在魏明帝的第二年(238年)六月,日本邪恶之国的皇后姬美子派医生来华。魏明帝热情接待了这些友好使者,并进行了多次接触。魏每次给日本人送礼,总少不了一把刀。

证明了在三国时期,中国制造的刀仍然被日本所珍爱。日本九州熊本县余明县岚水町江田川山墓发现刻有汉字的日本大刀。日本学者认为它是5世纪中期的遗物,大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遗物。这把剑的发现证明了中国的剑对日本的影响在三国之后还在继续。

日本考古学家小野胜年先生曾说,日本著名的正仓医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中国古代的刀剑,“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称也记载在“捐赠帐”中。所谓“唐式大刀”,应该是指唐军中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生疏刀。这把刀的风格在国内没有实物佐证,只有日本正仓院还保存着几件唐式实物。这些都证明中国的剑在历史上对日本有着长期的影响。至少到了唐朝,中国剑还在继续传入日本。据松田孝《中日武术交流史(一)》记载,在日本山形县乌海山脚下的三义旗山遗址出土了一把中国殷代的青铜刀。

根据史料的叙述,是通过中国官方渠道输入日本的刀,而不是剑。宋代以后,日本刀因其品质优良而逐渐大量输入中国,形成了特定的日本刀文化现象,如北宋欧阳修的《日本刀之歌》到明代唐顺之的《日本刀之歌》等由此可见,中日古代武器的交换是刀,刀法的交换也是可以的。当然,剑也有可能是传入日本的,但日本人不会用,或者认为不适合日本人用而弃之不用,因为没有史料,很难确认。所以剑术上没有交流。

既然日本没有剑,为什么叫日本刀?根据已知的史料,日本的这套剑道体系,在日本的古书《古故事》、《日本的秘书》中被称为“知多行艺”。奈良时期以后,经常夹杂着“以刀击之”、“以刀击之过”等词语,但“知多而行艺妓”一词仍被普遍使用,“剑术”一词从室町中期开始逐渐出现。在中国,这种武器从宋代到近代仍被称为“日本刀”或“日本刀”,直到有人创造了双手剑术,并翻译了日本剑道的内容,才逐渐在中国出现了将“日本刀”误认为剑的现象。日本刀为什么叫剑?希望与日本学者做进一步探讨。

作者认为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其他武器(包括刀)无法比拟的崇高地位。日本古人应该知道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项鉴”、“项马”就已经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了。从此,人们将剑视为活物,名剑成为皇权的象征。比如古代很多名剑都是“天然圣物,为圣贤所用”,直到后来的“方上剑”。

简而言之,剑通常与等级、地位和权力联系在一起。而且剑总是叫“龙”,比如孙艳的《剑之歌》,“剑光如此,可视为一龙”,剑是比龙,使剑的文化含义难以看出。不仅如此,剑还成了神器,有着不可思议的祈求神灵显灵、驱邪等功能。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认为“古镜如剑,若有神明,可避邪避邪”。简而言之,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是一种防身的武器,也是道赖以存在的神器。在古代,善刀者称为“剑士”,善剑者称为“剑客”。“剑客”和“客人”的含义仍然不同。作者推测,剑的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随着中日交流而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但日本没有剑,更不知道剑术,被这种剑文化所吸引。所以看着手中与剑型完全不同的常用兵器,不得不时而叫刀剑,时而叫剑剑。但归根结底还是刀,用汉字来形容日本刀是不对的。

两只手和一只手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民族,双手用刀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早期神话的记载《日本秘史》中,有记载伊津野用“十握刀”将火神遭遇突如其来的智慧切成三段。很明显,“十指持刀”就是双手持刀,“切三段”就是劈砍的用法。所以《古代故事》中的“多知多练艺伎”,也应该是双手持刀,昂首挺胸,挟腰腹之力,全力斩扫胸腹部。

这种用刀方法很有民族特色,一直流传至今。因为纵观世界其他民族使用短兵的历史,只有日本人是双手持刀,“热情左右,诡异诡诈”(程重斗的话)。古罗马的弗拉维乌在他的《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中要求“如果你一味地砍,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都不会致命,因为对方总会用武器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骨头本身也会起到保护作用。相反,刺的时候,可以把剑刺进2寸,足以使其重伤而死。”“另外,在劈砍的时候,你的右手和右肋骨都在。可见劈砍在古罗马是不被看好的,更不用说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劈砍了。同样,19世纪的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伯顿也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比劈更有优势。所以到现在,有了没有西方弯刀的西方击剑,西方击剑还是单手持剑。对于和日本渊源很深的中国来说,没有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双手握剑和双手握刀。但有很多实物证据和记载证明,中国古代单兵装备多为剑盾合一,即注重攻防一体。盾牌的使用很早,我们熟悉的成语——自相矛盾来自《韩非子·易南》。还有东魏东晋出土的带盾牌的陶俑,甘肃敦煌壁画中的骑射人物,战国青铜器铭文中的水陆攻战图案,以及《史记》中对项羽鸿门宴的详细描述,如“匡”,即一手执剑。更不用说骑兵作战(因为马头)。所以没有盾的徒步剑有可能双手持剑?不会吧!因为用剑的基本原则是“缝中见针”,同时要求“剑不过顶”、“刃不反己”,道理很简单。第一,因为剑是轻型双刃的,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与敌人较重的武器相撞,只要有空隙就要用。第二,如果把剑扛过顶,胸、腹、腿都会暴露在敌人面前,非常危险。第三,万一被敌方武器击中,如果刀刃对准自己,可能会被自己的刀刃所伤。所以时至今日,除了苗刀和现代双手剑,我们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找不到任何双手剑的实物证据和记载。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双手持剑的方法应该起源于中国,最著名的是基于马明达先生《谈剑集》中“长钹”二字的推断。书中考证认为“长矛”为长柄。既然是长柄,那肯定是双手握剑。作者认为这种推论是不恰当的。“长枪”一词指的是长剑,古人多有论述。即使“长矛”是长柄,也不代表是双手握。颜屋说:器械是手臂的延伸,即身体和机械是一体的,剑被看作是手臂延伸的一部分。这时候剑的重心位置就关系到剑能否自由运输。根据用剑规律,剑的重心要靠近云头三指(这是判断剑好坏的一个关键)。当剑的形状变化不大时,要相应加长剑柄(或者加重剑柄)以获得整把剑的重心位置基本不变,这就是为什么我只看到一把长剑而看不到一把长柄短剑(80cm以下)。况且中国是个讲究协调的人。这个问题另文解释),剑身加长,剑柄太短,好像不好看。另外,也许是一种礼仪性的剑制,就像喝威望棒一样。很难想象1.4m的长剑,对于个子不高的楚越大地上的古人来说,几乎是张牙舞爪。怎么穿?怎么挥手?还有就是剑的头部(墩)突出,双手握的时候对后手是很大的障碍,但是日本刀的柄型特别适合双手握。

另外,对于一把“由短变长”的剑来说,在剑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攻击距离是短兵器技法的关键。这时候单手持剑和双手持剑的区别至少是半个肩宽(不算肩长),单手的优势不言而喻。更何况剑以刺为目的。俗话说,剑灵动而不有力,一只手的变化比两只手多得多。而且根据笔者对传统剑道的理解,在讲究近身搏击的中国传统武术中,有很多一手持剑一手持盾或者空手的妙用。综上所述,中国不可能有双手持剑的用法。一旦双手持剑,只能是“刀削如刀,笑杀渔阳老剑仙”。

那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用单手短兵,唯独日本的刀是双手挥舞,高高举过头顶?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日本大和民族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非常活跃,火山、地震、海啸非常频繁。国土面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仅占15%。古代恶劣的生存条件促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攻击欲望,无视死亡。这两点也是日本刀特色形成的原因。所以日本刀法非常重视先发制人,双手持刀过头顶,追求一击必杀的局面,无视自身保护。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一直为文化地理学家所关注。在《中国文化地理学》中,王会昌先生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是其构成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特征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制约下,各种要素有机地、系统地组合而形成的独特面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双手把刀举过头顶的日本刀法是日本发明的,也是日本独有的,是中国这种内陆文化体系永远传承不下来的。(本文来源:中国武术作者: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