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历史悠久。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汉朝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汉族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主体民族,形成于两千年前的汉朝。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好的,如果它有缺点的话。面对一个只会用拳头说话,屡次食言制造摩擦的野蛮邻居,汉朝的皇帝们也只是暂时忍了忍。这其中,有一点是值得后人学习的,那就是汉家的皇帝并没有因为表面上的太平而抱有幻想,他们只是在等待国力的增长,他们还在积蓄力量。所以汉朝建国后,对兵器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作为国家战略高速发展。
这种强迫性的战备,使汉朝的军事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体现在铁制品的普及上。灭亡不久的大秦帝国以青铜兵器为主,而建国才几年的西汉,铁器开始像现在的电脑一样爆发式发展。西汉初年,铁制工具已经普及到农具,更不用说兵器了。
除了在材料上不如汉代之外,先秦时期的兵器种类也较少,主战兵器仍然是车和布两种。据《李周考》记载,戈、蜀、戟、夷矛、酋矛五种兵器都插在战车上,供军队作战使用。《司马法》记载五兵为弓、箭、矛、戈、戟。
汉军的主要装备
蜀是一种长柄钝器。它是一种古老的武器,有一个竹制和木制的长柄,以及一个青铜或铁制的钝头,有棱无棱,可以追溯到周朝。它诞生的时候,大概属于现在的“钝器”。随着战争的洗礼,逐渐演变成战国时期的尖刺甚至是刺。后来,舒还进化出了另一个功能,那就是识别。一般舒出现的地方,表示指挥官在负责。由于主要用作战车武器,随着战车的衰落,蜀逐渐退出战场,从汉代开始成为礼器“金吾”。值得一提的是,由蜀演变而来的棒状兵器在后世的战场上得以延续,最成功的演变版本就是狼牙棒。
矛绝对是经久不衰的武器。它起源于周朝或更早,其近亲“红缨枪”直到抗日战争才能见到。在冷兵器中,长矛之所以如此顽强,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杀伤力和穿甲性能:如果用同样的力量攻击敌人,砍的效果要比刺小得多;我们知道,随着盔甲的发展,很多冷兵器的杀伤力开始大大降低,而长矛作为一种典型的穿刺武器,可以轻易穿透大部分盔甲,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好的保持和发挥了它的威力。
戈是秦汉时期非常常见的兵器,分为长戈和短戈。长戈用于车斗,短戈用于脚斗。主要是一种啄钩武器。现在我们很难想象这种武器能如何杀伤对手,因为我们只是简单地把两军对峙当成了正面碰撞。其实在古代战场上,除了电影电视里经常看到的两军面对面正面碰撞,也有军阵交叉在一起的情况。这时候个人和作战单位的侧面就暴露出来了,战车的扫、拖、啄的力量非常大。
戟和剑虽然有长有短,但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武器。其次,他们已经大量装备部队。有一个词叫“于坚森森”,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只有四个字能让我们想起古代军队队形的气势和场面。同时也可以看出戟曾经和剑一样重要。第三,戟和剑一样,在与铠甲的对抗中逐渐显露劣势,最终因铠甲的发展而被淘汰。
大黄弩和弩
由于在远程武器上处于绝对劣势,汉朝不得不加紧弓箭的技术革新,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大黄弩。大黄弩的成功不仅仅是射程和精度的飞跃,它自身的特点也不容忽视。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体格健壮,从小骑马射箭,汉人无论怎么训练都很难追上匈奴。所以汉人有必要另辟蹊径,从器械的创新上拉平双方的射箭技术差距。刚才我们说的弓箭手,除了射得准,还射得远。一个雕的飞行高度一般在200 ~ 350米左右。如果手腕力量不够,射得准也是白搭。大黄弩的射程据说达到了400米,拉平了射程上的差距,让汉军在远程火力上不至于落后对手太多。
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装有一个叫郭的青铜外壳,可以承受更大的拉力。此外,汉弩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加了一个刻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刻度,提高了命中率。看山有点像今天的炮装榴弹发射器上的简易瞄准镜,就是竖起来的一块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