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创造的奇迹——株洲早期城市建设史(八)
自来水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城市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今天看似普通的自来水,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当时株洲很多企业取水很不方便,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难。1954年3月,331厂领导找镇长吴占魁,提出给他们厂建自来水系统。他说,这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产的需要,比如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水。一提到产业需求,市领导马上积极行动起来。6月1954,12,吴占魁专程到长沙求助。因为这个专家刚刚在长沙建成了湖南第一座自来水厂,他就是时任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的谢炳南。谢炳南到株洲后,各大企业争相找到他,想让他为单位设计自来水系统。最后,谢炳南建议,由于株洲是工业城市,需要自来水的企业比较多,不如建一个大型自来水厂统一供水,可以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吴占魁当即同意了谢炳南的建议,决定采取企业与* * *共同投资,统一管理* * *的模式。但当谢炳南开始实地考察时,新的问题又来了。株洲的丘陵地貌,不是山就是水,对于城市自来水的建设有着先天不足。然而,困难并没有阻止谢炳南。他花了103天,最终设计出适合株洲地形特点的自来水方案,称之为“同步供水模式”。1954年9月,株洲市委专门邀请苏联城建专家对谢炳南的方案进行讨论。结果苏联专家当场被制止了,他们对这个计划大为赞赏。最后,自来水厂位于湘江株洲段上游的月星山。1954 10 1,国庆五周年之际,株洲水厂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56 65438+10月10是株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经过14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了日产15000吨的自来水厂,株洲成为湖南省第二个有自来水的城市。有了城市自来水系统,株洲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也就是3月23日,1956,株洲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虽然株洲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城市建设总是滞后于工业发展。没办法,株洲市* * *把钱都花在工业建设上了,其他方面可以省。就连市长吴占魁提出的在市* * *每个宿舍安装纱窗的建议,也被分管财政的副市长马金卓反驳,理由是有蚊帐。有哪些屏幕?吴占魁一句话没话说。想想也是。市里* * *钱那么少,省一点吧。当时各企业员工的住宿条件也很艰苦,资金短缺的市* * *,一分钱也出不了,帮员工改善住房条件。砖厂生产的砖被用来建造工厂,于是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和泥土来砌墙,用从山上砍下的树来做梁、柱和家具,并砍下树皮来做屋顶的瓦片。盖房子的时候,等第一层泥凝固后第二天再贴。如此反复,这样建出来的房子会更坚固。很快,工厂周围就搭起了一个湖南风格的小院。他们使用的工具是如此简单,生活是如此艰难。由此可见当时株洲的建设者们是用怎样的* * *来推动株洲前进的。由于过于重视工业,忽视城市建设,株洲市领导还受到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批评:1953年,株洲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设路建成。建设路贯穿株洲南北,是城市主干道。随后几年,建设路是株洲唯一的高速公路。很多位于郊区的企业甚至没有一条通往市区的正规道路,一些员工只能沿着铁路线行走。1958 10,陈毅元帅路过株洲,特意下车来看看株洲的建设。市委书记马壮坤、市长吴占魁全程陪同。当车行驶到建设南路南站铁路时,他们正好遇到一辆火车,他们的车被火车挡住,无法前行。陈毅元帅因为时间紧,不想在株洲耽搁太多时间,就问吴占魁有没有别的办法绕过去。吴占魁不好意思说不,虽然陈老师没有批评,但马壮坤和吴占魁都出了一身汗,一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2月,董、、罗荣桓、聂、、谭政等国家领导同志视察株洲。在吴占魁的陪同下,他们考察了331厂、洗煤厂、麻纺厂、硬质合金厂。这时,聂帅发现车一直在同一条路上来回跑,于是在车上对吴市长说:“你怎么老走这条路?”我是军人,对城市建设一窍不通。但我知道,如果发生战争,敌人炸毁了你们城市的这条路,你们整个城市都会瘫痪。下次我来找你,如果还是这条路,那我就批评你。吴占魁脸红了,说:“欢迎董老和元帅们以后再来株洲。只要我是市长,一定会计划修几条路,保证不走原路来回。”聂帅的一句话,惊醒了这些沉浸在实业发展中的热血青年。在这个市场上,* * *规划建设了姜妍路、人民路等城市道路,逐步形成了城市环路网络。刚刚竣工的建设路“抠门”副市长马金卓,曾经有过一次大方之举:1953年底,考虑到株洲经常需要接待贵宾(主要是苏联专家和* * *),省里给了株洲两辆先进的华沙牌轿车。当时的株洲除了建设路都是碎石路,厂里很多新造的车根本开不进去。而且当时的市委领导也觉得不配坐这么高级的车,于是吴占魁找到马金卓商量,准备留一辆华沙的车给贵宾用,再换一辆二手吉普。没想到,这个明显亏损的生意得到了马市长的支持。这样一来,一辆二手吉普车就成了市委领导代步的工具。但是因为这辆吉普车,他们在331厂门口被拦了好几次。因为当时经常有贵宾参观331工厂,每次都要市领导陪同。331工厂的门卫总是把华沙的车放进去,却拦下了这辆破旧的二手吉普。他们一直以为这车不是和VIP一起来的,因为两车不搭。最后只有联系厂部,说明情况,门卫才会放行。因为每次值班的门卫都不是同一个人,这种误会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到1961年株洲市委第一届会议,到10年株洲建市,株洲已经从一个7000人口的小镇发展成为一个65438+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当初,那五个年轻人带着“* * *歌乐”的远大愿望和老书记杨的嘱托,作为一张白纸来到株州,开始描绘他们心中最美的画卷。他们的颜料盒里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他们画的每一条线和每一种颜色都非常前沿。然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张白纸上,参与到这幅画的创作中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支援祖国建设的集结号在耳边回响。一批批来到株洲的移民,将他们的成长融入了株洲的血液,株洲也开始了成长为中国百强城市的征程。到2018年,株洲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45.82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1.2万。时光荏苒,光阴荏苒,60多年过去了,株洲这个一穷二白的小镇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模糊,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那些年创造了100多“新中国第一”的建设者都老了,而株洲还很年轻,属于株洲的工业传奇还在延续。今天株洲建设路的故事到此结束。最后,我想说说我写这一系列故事的初衷。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株洲,真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缺乏文化底蕴。株洲市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上一直以颜地文化为重点,但我总觉得颜地离我们太遥远,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后来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株洲城市早期历史的文章和视频,渐渐被那些年感动。但由于宣传不够,很多土生土长的株洲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从《远大志向》的提出者杨,到呕心沥血的技术员吴占魁、唐,再到苏联专家、智者谢炳南。这些奇怪的甚至无名的英雄不应该被埋葬。充满* * *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株洲早期历史,真的值得每一个株洲人去了解和传承。于是,我决定把这些片段收集起来,系统整理,然后通过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在写这一系列故事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感动,甚至难以入眠。这也让我意识到,真实的故事即使尘封已久,依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株洲是一座移民城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许多人陆续来到株洲。株洲也以宽广的胸怀欢迎他们。据统计,除了深圳,株洲是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第一代移民为了支持祖国建设,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那些峥嵘岁月,那些风风雨雨,不应该只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而应该代代相传。他们的开拓精神和艰苦奋斗是留给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