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世界经济史解题练习

1.行会制度的建立在前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保护了城市手工业的存在和发展。

内外矛盾与瓦解行会从建立之初就包含着许多内外矛盾:包括工匠、手艺人、帮工和学徒之间的矛盾,行会与行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产品相似或有联系的行会;还有行会与封建主的矛盾,与城市贵族的矛盾,与商人的矛盾,与农村手工业的矛盾,等等。当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行会制度就会从保护城市手工业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变成发展的障碍。行会手工业是小规模生产。在严格的规定下,它只能墨守成规,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技术分工。所以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

行会手工业在作坊本身无法实行分工,于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逐渐转向将生产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拆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手工业。例如,一个制造各种铁器的铁器行业被分为制刀、剪毛、钉钉子和制作马蹄铁。手工业生产的个体性正好适合于这种专业化的发展,所以行会的种类越来越多。虽然这个行会的专业化为以后的作坊和手工业的内部分工创造了条件,但行会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堵塞了向资本主义转化的通道。

随着市场的扩大,行会手工艺品的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行会制度逐渐解体。富有的手工业者起初秘密地,后来公开地违背章程,摆脱行会的束缚。随着市场的扩大,商人在行会工匠中的主导作用逐渐加强。过去坚决抵制商人资本入侵的行会制度,在自我分化的过程中,终于被商业的冲击所打破。城市行会成员逐渐两极分化,少部分是身兼工人和商人的富裕手工业者或资本家,而大量则逐渐沦为城市无产者。与此同时,在农村,散工制逐渐盛行,商人雇主(即商人雇主)逐渐主导农村家庭手工业,使其从封建个体经济转变为分散的工场手工业,农村手工业者部分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兼职经营业务的城市工匠们逐渐将过去细分的专业部门合并,由同一个资本所有者控制。这种结合和上述的散工制,为手工业作坊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自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取代了行会手工业。到16世纪,英国的行会制度已经基本消灭。大陆国家的行会制度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解体后,法国行会制度一度恢复,成为皇家行会,而德国行会制度在19世纪逐渐被淘汰。

商人行会西欧的商人行会是城市商人为了集体自卫和垄断一个地方商业而建立的组织。中世纪欧洲大陆和海上土匪横行,社会秩序不宁,商业风险很大。商旅常遭土匪抢劫或封建领主拦截,需要商人团结互助,进行武装保护。他们或结成伙伴关系,或结成商人行会,甚至发展成城市联盟。他们还以集团的名义向国王要求垄断贸易的特权,使成员不受竞争的影响。商人不允许在这个城市做生意,除非他们加入行会。商人的行会往往有大俱乐部,权力大到足以控制城市的市政事务。在商人行会内部,成员必须遵守规章制度,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价格进行买卖。商人行会出现在9世纪,到12世纪,英国和意大利已经相当发达。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商人和商人行会依靠他们的金钱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控制手工业生产。最常见的方式是,商人向工匠提供原材料,换取成品或半成品,并向工匠支付加工费;另一种方式是商人将所需设备出租给工匠进行生产。商人为了获利,极力阻止手工业者联合。当手工业行会普遍建立并逐渐壮大时,商人要么通过市政当局干预行会,要么转向控制分散的农村家庭手工业。随着西欧商业资本的不断扩张,商人行会逐渐失去功能,趋于解体。中世纪末期西欧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

2.提高生产效率

3.南海泡沫是1720春秋时期英国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和郁金香狂热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次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词源于南海泡沫。

4.(1)自由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国际贸易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国际贸易每1800-1913年增长33%,在1840-1870年达到53%的最高增长率。

(2)1860英法条约包含最惠国条款,这也成为以后大多数贸易协定的内容。这意味着对一个国家的关税减让将自动适用于享有最惠国待遇的所有其他国家,从而刺激基于多边条约的贸易扩张。最惠国条款的存在也成为关税保护的重要手段。

(3)65438+1969年,被低关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欧洲各国在海上贸易以外的一些领域进行合作,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促进了国际铁路、邮政等事业的发展。65438+1968年,西欧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莱茵河对各国船只自由开放。1865年,拉丁货币联盟成立,自由贸易引起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尤其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4)国际贸易的组织得到改善。19世纪以前,为了争夺国际贸易的独占权,英国、荷兰、法国等建立了由政府特许的饥饿海外贸易垄断公司。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二公司原有的垄断地位丧失,许多有限责任的股份公司参与了国际贸易。而且这些公司越来越专业化,成立了很多专营一种或某一类商品的贸易公司。

5.以纽约股市崩盘为标志,资本主义世界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爆发。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迅速蔓延到欧洲、北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蔓延到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6.马歇尔计划于1951如期终止。此后,由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面对日益增加的军费开支,继续马歇尔计划的尝试失败了。一直反对该计划的* * *党在1950的议会选举中获得更多席位,保守派反对派开始崛起。就这样,马歇尔计划以1951告终,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他形式的援助从未停止。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战后最初几年的贫困和饥饿不复存在,西欧的经济开始了二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马歇尔计划时,仍然存在争议。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不仅仅是因为马歇尔计划,因为有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显露出经济复苏的迹象。一般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的经济发展,但并没有启动欧洲的经济腾飞。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这一计划的实施使西欧摆脱了战后初期因物资短缺而导致的财政短缺和配给的局面,减少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局。虽然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最初投怀送抱,但引起了该国* * *产党的强烈不满。但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作用后,西欧* * *生产党的势力迅速削弱,影响力无法与之前相比。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与西欧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和促进了北大西洋联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结束。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确保欧洲长期的和平与繁荣。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来指导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事实上,欧洲经济联盟(OEEC,即后来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的实际活动从未超出经济领域。相反,欧洲煤钢共同体——虽然不包括当时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英国——最终演变成了欧盟。欧洲经济联盟最多只是为后来欧洲经济统一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一个参考平台。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促进了西欧的自由贸易。尽管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积极作用不应被夸大,但该计划的总体效果仍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人们认为类似的计划可以帮助世界上更多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有人提出在东欧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该地区实现复苏。也有一些人建议通过类似马歇尔计划的计划来促进非洲大陆的发展。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甚至提出了“全球马歇尔计划”(类似于马歇尔计划),一直用于帮助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从未中断。例如,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他内阁中的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将他们对非洲的援助计划称为“非洲马歇尔计划”[1]。冷战结束后,很多人认为东欧需要类似的重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