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海堤的建造历史

荷兰靠近北海,大约一半的领土是莱茵河、马斯河和盖尔代特河的古代和现代河口三角洲。该地区一半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另一半在海平面以上0 ~ 1m。沿海只有几个沙丘屏障,人口密集,有几个重要城市。北海春季风暴潮经常袭击这一地区,破坏水土资源,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荷兰早在10世纪末就开始修筑海堤,11世纪填海造地,17世纪前期填海造地。到20世纪20年代,大约有300公里长的海堤和1300公里长的圩田。它们彼此相连,保护着大约1000个大小不一的圩田区。海堤由粘土和沙子制成,外部由石头或混凝土块保护。

1916洪水后,为抵御风暴潮,填海造地,开辟淡水资源,决定修建水德海工程,水德海在古代原是河口湖泊,1932年基本建成。工程包括海堤、水闸、船闸、圩区堤防、泵站、桥梁等。大坝长32.5公里,将许德海分为两部分,即埃塞尔湖和瓦尔登海。坝体宽约90m,由粘土和砾石构成,两侧用石块保护。

为了进一步扩大防风暴潮能力,增加淡水资源,荷兰议会于1958年通过了三角洲法,批准在三大河流三角洲建设三角洲工程。工程包括海堤、潮汐水闸、水闸、船闸、运河、桥梁、河岸加固等。原来的很多入海口,除了最北最南两条为鹿特丹和安特卫普保留的出海水道,都被闸门和大坝堵住了。其中,格尔德河东河口宽约6km,平均水深30m,有63个孔,东四格尔德潮汐水闸净长3000m。没有风暴潮的时候,让大部分潮水过去,维持渔业生产。1986+00年6月大门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