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族谱简介
孔家的原始家谱是在一份手稿中代代相传的,其中记录了世袭儿子的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在朝廷当大夫,觉得个人手稿容易丢失,每代只记载一个人,使得家族中很多贤明之人未能载入史册,时间长了也会被人遗忘。他决定广泛收集资料,建立一个孔家族的家谱。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刻印的孔氏宗谱,记载了孔氏的世系和支系。
孔韩综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朝易,屡有值得争斗和战争。这一时期,孔的家谱虽有重修,但并未正式出版。明弘治二年(1489),重修,重刊。这一次,重修的家谱接受了过去濒临失传的教训,对修谱之事作了书面规定:从此以后,家谱每60年大修一次,30年略修一次,大修持续甲子。按此规定,家谱应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修订,但由于种种原因,家谱的修订拖延了60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才修成家谱,距离上次修订已有133年。后来康乾两代甲子每年都按时修订乐谱,但在乾隆甲子(1744)负责修订乐谱的是孔继汾。后来因为被告触犯清朝回典,被流放到新疆伊犁,陷入文字狱。此后的100年间,族谱没有再次大修,直到民国九年(1920),经过七年的努力,于民国二十六年完成。这部中华民国家谱是最大的孔子国家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