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云南省镇雄县中屯镇头屯村特大滑坡。
2013 65438+10月28日凌晨4时,镇雄县中屯镇头屯村水库发生特大崩塌滑坡灾害,地理坐标为东经104 51' 59 ",北纬27 19' 18 "。灾害造成1,395间房屋不同程度开裂,72间房屋倒塌,1间学校受损,直接经济损失9530万元。由于当地干部和村民防灾意识强,国土部门建立的群防群治体系监测措施到位。崩塌发生前,监测人员及时发布险情预报,当地政府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227人。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500万元。
2.滑坡的基本特征
塌陷位于水塘村后山,整体呈方形。后缘标高1750 ~ 1800 m,崩塌体最长约175m,最宽约375m,厚度约12m,崩塌量约52×104m3,物质以砂岩为主,有崩塌方向。结果,在坍塌的沉积物周围形成了大量的径向裂缝。受塌陷沉积物的冲击和挤压作用,在塌陷沉积物的东侧形成一条带状隆起带。由于崩塌堆积体的强烈冲击和加载,下部缓坡为滑坡,具有明显的滑动边界,整体呈舌状(图1)。滑坡前缘标高为1470m,滑坡长度约为645m,滑坡量约为200×104m3。滑坡后部房屋开裂变形严重,挤压倒塌房屋72间,开裂房屋1000余间,滑坡中部塘坝开裂,滑坡上发育大量张裂缝,两侧剪切裂缝已纵向贯通,前缘有渗水,整个滑坡处于蠕动变形状态。
“1.28”滑坡是古滑坡后缘的崩解型滑坡(图2)。该地区曾发生过一次滑坡事件,地形反转形成滑坡湖(即现在的池塘),古滑坡前缘堆积台成为居民区和耕地区。“1.28”滑坡发生后,风化破碎的石块堆积在古滑坡后缘坡脚,承载了边坡的重量,导致古滑坡中前缘复活,居民区房屋开裂破坏严重。
“1.28”滑坡左侧的张裂隙宽约30 ~ 40m,永胜煤矿在张裂隙山下。一方面,降水进入裂隙,松散堆积层饱水,加速基岩风化。另一方面,采煤可能造成山体失稳,因此在土/岩界面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两次塌方对道路造成了严重影响。
图1头屯村崩塌滑坡灾害全景
图2头屯村崩塌滑坡灾害前的遥感图像。
3灾害原因分析和趋势判断
3.1采煤因素分析
崩塌山体的下部含有煤系地层。2005年,平顶山煤矿开始在该区域设置开拓巷道开采C5煤层,平均厚度为2.12m。2007年5月,水塘村后山开始出现地裂缝和小型滑坡、崩塌。村民们认为这场灾难与采矿有关。经有资质单位鉴定,他们认为平顶山煤矿现有开采系统是加速该地区地表移动的主要因素。平顶山煤矿出资搬迁安置了陡坡下的84户村民,大部分都搬了下来。
根据《平顶山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及井下对比图》,2006年至2012年,平顶山煤矿在水塘村后山边坡下部开采C5煤层,形成4个与边坡方向一致的采空区,高度为1530 ~ 1580 m,均采用崩落法治理。采空区的形成引起地表移动变形,主要导致采空区上方的边坡开裂倾倒,即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形成裂缝切割边坡后缘,与边坡节理形成崩塌的边界条件。
边坡中下部的采空区使坡脚应力集中,导致龙潭组和长兴组相对于软岩发生蠕变变形。坡脚岩体的强度不足以抵抗上部陡坡区岩体的重力,导致坡脚岩体剪切破坏和崩塌,冲击下部缓坡区,诱发缓坡区岩土整体滑坡。
煤矿资料显示,历史上在煤矿主井口以东、煤层露头线位置曾出现过4个小窑(2002年前已关闭),均为单头巷道,最大延伸超过200m,其采煤活动对边坡岩体结构有一定影响。
通过分析塌陷位置与煤矿采空区位置的空间影响,以及边坡变形时间与巷道和采空区形成时间的时间序列影响,认为平顶山煤矿采空区塌陷和沉陷牵引是塌陷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3.2地形因素分析
勘察区地形陡缓,崩塌坡度为43 ~ 51,为崩塌滑坡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条件。
3.3边坡地质构造因素分析
地层岩性因素:斜坡由三叠系煤系的龙潭组、长兴组、卡依头组、飞仙关组组成,上部为硬岩,下部为软岩。在风化条件下,地形上陡下缓,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结构面因素:塌陷区是一个向东南倾斜的缓倾斜单斜构造,与坡向基本相反。但存在260 ~ 310 ∠ 60 ~ 80和26 ~ 52 ∠ 60 ~ 85两组构造节理,在崩塌两侧形成控制边界。
4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从崩塌到2月3日调查,后缘区域仍有危岩,未完全稳定,有进一步崩塌的可能。崩塌荷载形成的滑坡仍处于变形发展阶段,坡面上分布着一个地表水池,周围已产生多条张裂缝。地表水的渗透会加剧边坡的失稳。目前,滑坡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地下采空区冒落和沉陷的速度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还难以预测。
5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灾情发生后,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响应机制。有关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省政府立即成立由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工信委、省安监局、云南煤矿安监局、省公安厅等省直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联合工作组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查明灾害特点和成因,分析灾害发展趋势,提出防灾措施,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设立警示标志,设立5个地质灾害观测点,对地质灾害进行24小时监测。
6经验与启示
(1)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及时。2007年,隐患点被列入镇雄县群防群治监测点。灾情发生前,班长高启碧发现灾情,及时发布险情预报。中屯镇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危险区域群众撤离到安全地点,未造成人员伤亡。地质灾害的成功预测,是城市、乡镇、乡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密切配合,群防群治机制作用的结果。
(二)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防灾救灾措施。灾情发生后,省政府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应急响应,立即成立联合工作组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灾区应急处理和解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并采取走亲访友、搭建帐篷和活动板房等形式,使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