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古代是中国的领土吗?

首先回答你的问题,不是。

让我们从日本历史的简要概述开始

(一)古代日本

公元前660年,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继位,这是日本传统时代的开始。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为了镇压贵族家庭,加强皇权,进行了“推古变法”。旧的官阶世袭制被打破,制定了一套社会生活法典“十七条宪法”,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公元世纪,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皇帝权力弱小,贵族世家苏轼挟持皇帝发号施令。以大中太子为首的皇族和以汉臣连为代表的部分贵族,主张改革,沿袭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12,645年6月,他们发动政变,改名为大华。发布诏令,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土地国有化;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和私有制(农奴制);取消均田制,实行课田收赠法;统一税制,实行租金和租金调整制度;同时,改革行政体制,建立中央集权。这次改革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710-784年是日本历史上社会政治稳定的时期,因以平城为首都而被称为奈良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注重吸收中国文化,佛教迅速传播,并多次派遣唐使节和留学生来华。

12世纪,平和源氏两个武士集团为争夺权力而战。平和源氏都是迁入地皇室的后裔。在实力越来越强之后。关西贵族依附于平家,关东贵族依附于源氏,形成两个武士集团。到1167,平获胜,首领平庆掌权。

1180年,源氏首领元来朝利用武士对平庆生独裁的不满,在1185年攻打石平。1192年被天皇任命为“征讨外族将军”,开始了镰仓幕府时代。

镰仓幕府时期(1192-1333),将军派他的武士管理庄园,控制地方政权,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室町幕府时期(1333-1573),将军权力被削弱,各地护卫大明割据,导致1467-1573战国之乱。直到1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将军直接掌权的高度集权的封建政权才得以重建。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实行清剿土地、没收民间武器的政策;奖励对外贸易,限制天主教的传播。但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官园之战中击败丰臣秀吉联军,于1603年被任命为“征讨外国将军”,并于1615年攻占大阪城,消灭了丰臣氏家族,确保了德川政权的稳定。

江户幕府禁止国民与外国进行贸易和交换财产。1637年颁布锁国令,规定所有日本人未经幕府批准,不得从事对外贸易。同时还禁止外国人(中国和荷兰除外)交易,而且仅限于长崎。从此,日本进入了“锁国”时代。

“锁国时代”的结束是在19世纪中期《安保条约》签署之后。《安正条约》是安正时期(1854-1860)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总称。自从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敲开了日本的大门,这个未来的世界强国在武力威胁下勉强打开了大门,开始探索自己未来的道路,并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1863年萨摩亚人与英国人的萨英战争,让日本人,尤其是后来成为革命中间力量的少壮派战士,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更加努力改革。总之,改革的大潮6D41不可逆转。

(二)明治维新的序幕——落幕运动

以中下层武士为主体的改良派中心,分布在西南经济发达的萨摩、常州、土佐、费谦等地。他们逐渐意识到本国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拒洋”的口号,开展反幕府活动。被压制。但反幕派却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并且越来越强大。1866年,萨摩和常州的武士结盟。1867年,年轻的明治天皇继位,幕后小集团发动政变,宣布“复辟帝制”,废除德川时代,建立新政府。久保俊一、西乡隆盛和城户孝吉夺取了政权,并命令德川庆喜交出他的领土。德川庆喜集结兵力企图反击,但在鸟羽-福建之战中被政府军击败,兵力全军覆没。落幕运动的胜利为接下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做了准备。

(3)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目标一方面是采取措施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是向西方国家学习,实行富民政策,建立现代化的独立国家。

明治政府最紧迫的改革任务是废除封建藩属国,改变藩属国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明治政府先是没收了国民幕府的领土,设立了八个直辖市,改为八个都道府县,二十一个县。但是,并不是幕府的所有收入都可以作为新政府的收入来源,各诸侯国的领土大多不变,政令也无法统一。因此,明、汉政府决定放弃土地和人民的封建所有制。这种改革还是初步的,因为虽然强调诸侯割据的政策必须服从中央,但是诸侯割据是在候诊室。于是,明治政府发布了“废除藩属国制度”的命令,即废除藩属国制度,明治打破藩属界限,全国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为3个都道府县(东京、京都、大阪)和72个郡,由中央政府任命的都道府县知事管理。通过“废藩设县”,封建主的土地所有制本身瓦解,日本开始真正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开始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建立皇室、汉家、土族、平民的身份体系。在破除各种封建制度中,解放和改造封建武士阶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明治政府首先修改了封建封爵制度,降低了封建武士的俸禄。其次,允许封建武士放弃俸禄。第三,工资变成了货币。最后,货币工资变成了公共债务。曾经作为日本封建社会基础的武士阶级彻底崩溃,中上层武士演变为资本家,下层武士成为普通工人。明治政府处理封建武士俸禄的过程是务实的。

值得注意的是,废除封建领主,解放武士阶级,并不是直接无偿剥夺,而是用掠夺了人民血汗的税收赎回。

明朝改革后,解决土地问题成为政权的重要议题。德川幕府时期,贡品种类繁多,极不一致。封建领主经济对土地占有和农业生产实行各种限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发展轨道,这是明治政府坚决进行这次地方税改革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推翻川幕府统治的过程中,农民渴望摆脱封建领主经济的束缚,不断加强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斗争。特别是新兴的地主和富农,迫切要求代替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权。而且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明治人为了抵御资本主义列强的外来压力,还必须保证一定的货币,势必将地方税作为对抗外国的重要收入来源。陈武战争后不久,明治政府开始酝酿地方税制改革。1870年,明治政府开始研究一项名为《关于地租改革的建议》的计划,主题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同年,民政部(民政部)主张全国土地税统一,财政部(财政部)颁布了用货币缴纳全国地租的办法。1871年,明治政府允许农民自由种植农作物,大藏省正式提出土地归私人所有。1872年,明治政府明确允许所有人自由买卖土地,颁发土地证,确定土地价格,在法律上正式确认新兴地主、高利贷者、富农的土地所有权。

因为明治政府认为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于1873年7月28日正式向中国颁布了地方税改革法令和条例,宣布全国地方税改革正式开始。

地方税改革法由五个文件组成,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地方税的标准:旧的封建贡租一般按土地收成征税,新的地方税则按地价确定的全国统一税率征税;(2)地税的税率规定为地价的3%,不因当年的繁华而增减;(3)土地税的形式应以现金支付,不论土地产品,特别是大米的价格如何。(4)征税对象:过去以村为单位摊派,由实际耕种者缴纳。现在不管是不是耕种,只要有政府发的土地证,都要交。

1873年实行土地税改革后,1876年基本完成了水旱田亩和宅基地的土地税改革,真正使土地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保持了土地税的庞大,这也是1873年以后。这样,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就稳定下来了。

土地税改革受益的不是百姓,而是明治政府、新兴地主富农、商业高利贷资本家,所以土地税改革引起了农民的激烈反对,在农民运动的压力下,明治政府被迫宣布土地税标准由3%改为2.5%。

土地税改革是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改革之一。第一,日本近代的土地所有权是通过土地税改革确定的。其次,就税制而言,明治政府通过土地税改革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土地税。虽然其前提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但仍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田赋范畴,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于封建幕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极其落后的经济基础和酱苗的脆弱,明治政府为了在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孕育繁荣”的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国库资金的使用,加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大力扶持以国有军工企业为主导、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的成长。

由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进步,以及设立国有企业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庞大的国有企业的运营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于是,明治政府决定将1880中紧缩财政支出的政策作为国有企业的“待遇”,直接实施扶植和保护民间资本的政策。

明治政府将国有企业低价转让给大资本家,不仅壮大了私人资本的力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也是利用军事力量促进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重要举措。它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治政府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政策是“文明”,主要是指科学文化教育的现代化和普及,即效仿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日本的资产阶级现代化,使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同时,明治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这是吸收西方经验,进而发展科学技术的最佳途径。然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严重阻碍和束缚了日本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使日本顺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危机,形成了现代日本民族,发展了资本主义,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了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现代国家。

但是,日本资产阶级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下,在明治政府利用西方经验完成民族独立的加速支持和保护下促成的。

(四)日本作为一个政治大国

第一,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

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垄断了投降和占领的主导权,出动654.38+0.5万兵力,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全境。为了使日本“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最终建立一个负责支援美国的政府”,美国占领当局利用日本原有的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同时利用日本人民的力量,迫使日本统治阶级实行它所发起的行动。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解除日本武装,铲除军国主义势力。

2.修改日本宪法。麦克阿瑟为修改宪法规定了三个原则:一是要保留天皇制度,但其权力要受宪法制约,服从人民的最高意志;第二,放弃战争和战备,第三,废除一切封建制度。

3.实行政治民主化。废止《维护公共安全法》和《国防安全法》,扩大公民基本人权、政治自由和平等权利,鼓励建立民主组织和机构。

4.进行经济改革。这主要是在城市开展解散财阀运动,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进行的这些改革,一方面使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成了明治维新未能彻底完成的资产阶级改制改革。因此,它客观上适应了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第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然而,日本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扭转了全面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纵观战后日本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是在美国支持下恢复经济的暑假。到1950,日本的工矿业产值达到战前水平。到1955,日本的经济指标(除外贸外)超过战前水平。

第一阶段(1955-1973)是快速增长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日本。1955-1968年,西方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8%,其中西德和意大利分别增长1倍,日本增长2.5倍。正是因为日本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所以到了196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英法,并在1968年赶上了西德,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西方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从1955-1967,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日均年增长率为10.1%。1969-1973,虽然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仍高达9.4%。从1955-1973,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8%,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2倍,也就是说翻了两番多。在这个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日本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生产名列世界前茅,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第三阶段(65438-0973)是经济低增长时期。这期间日本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分别是1974-1975,1980-1983。尤其是第一次危机,日本工业生产下降20%,失业人数增加109.3%。到1991的下半年,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92的经济增长只有1.6%。尽管如此,总的来说,日本仍然比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更快,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正在上升。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地位在未来10年内预计不会改变。当然,也要充分看到日本经济发展的严重脆弱性,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不足,导致日本对外依存度很大。日本经济的这种脆弱性不仅阻碍了其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原因。在国际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战后40多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既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又节省了大量军费。由于军费低,日本比其他发达国家有更多的财力投入经济建设。

2.战后初期,美国帮助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客观上适应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美国还在财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持日本,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巨额军需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大量低价初级产品的进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很低,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品价格却大幅上涨。发展中国家不仅是日本重要的原材料来源,也是其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从而使日本在进出口贸易价格上赚取了大量的“剪刀差”利润。

国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稳定的政局。战后的日本几乎没有什么动荡,尤其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政局稳定,自民党执政30多年。同时,日本法律体系强大,法律法令比较完备。

2.日本政府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政府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把经济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制定了各种经济计划,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刺激和引导经济发展。

3.重视科技发展。二战后,人类迎来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日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在政府制定预算的当年,近年来重要科学预算项目的增长率都在5%以上。日本政府在1979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至今仍是日本的重要国策。从65438到0986,政府制定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纲要。现在,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研大国。

4.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日本从战前就开始重视教育,尊师重教是这个国家的良好风气。目前日本已经普及了中小学教育。教育是决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劳动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由于日本对教育的重视,日本公民素质较高,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

先说中日交流来回答为什么日语中有那么多汉字。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双方就有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初,日本奴隶国国王向汉朝派遣使节,光武帝赐给他一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中国的铸铜和炼铁技术也传到了日本。

唐朝时期,日中两国交往更加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日本的阿部忠马长与中国的和尚鉴真当时是友好使者。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医学知识、建筑和雕塑技术传到了日本。日本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书写、日常生活等方面都采用了中国的做法,进行了著名的“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另外,补充《元朝日本征服史》:

元朝与朝鲜入侵日本(公元1274,1281,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文永帝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中国正统王朝之一,与传统的农耕中国截然不同。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确立中国为核心区,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和渔猎区。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中欧草原的蒙古人建立的。蒙古人是世界游牧民族历史上向定居民族和农业地区全面扩张最成功的民族。在他们的鼎盛时期,他们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支离破碎的碎片构成了当今世界体系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在东亚的管理实际上为中国的中国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和整合时期,而中国在领土扩张问题上本质上是保守的。

今天中国大的地理版图最初形成于元朝的中国,所以元朝的中国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正统地位的王朝,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巨大的遗产。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为了建立统一的安全秩序,主动向周边扩张,发动全面战争的时期。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元朝明显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朝代。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角度来看,元朝的外围扩张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经济和安全上的理性,既尽可能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扰乱秩序的行为,又创造了大面积的贸易往来。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元朝的对外扩张,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之后,已经有了很多现代性,而元朝的第二次对日战争和战争失败,也是影响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从唐末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断交长达四个世纪。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使日本像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几次派使节去日本,都被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进贡,蒙古人很快就会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统治者北岛世宗(1251~1284)坚决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对其他人进行打压。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五次被发配,五次被拒绝的愤怒和屈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激烈战斗,下令准备兵力、船只和粮食,对日本发动了战争攻势。日军也是在北岛世宗的命令下准备的。

公元1274年,忽必烈下令“丰州总经理新都、朝鲜军民总经理洪各带一千只船,一只巴斗鲁青冀州船,一只水船,各带300只,共900只,士卒15000人。”为此,朝鲜人和汉人被迫造船、运粮、当兵,吃了大苦头。但是,忽必烈坚持要攻占日本。“冬十月,入其国,但官军未全,箭尽,而出其不意而归。”事实上,元朝的军队只是在战争开始时取得了一些成功。以后还会一次次被打败。

虽然日军的武器比不上蒙古人的远程武器,而且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沙场考验的蒙古军队的领导人经验丰富,但他们擅长面对面的战斗,而战斗过程中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又使蒙古军队和船只在退入远海时损失惨重,只好徒劳无功地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崛起后的战争史上极为罕见。蒙古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了。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非常震惊。他再次派重要使节带着书到日本,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朝贡,否则就诉诸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杀害了使节。忽必烈汗和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一方面,他招兵买马,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使节要求日本赶快进贡,否则元军就来了。北岛世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请求,积极筹划远征朝鲜。忽必烈汗别无选择。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集结南宋新投降人员十万,组成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察秋、新都率领4万蒙、韩、汉军队从朝鲜渡海;阿塔海、范、李廷率领新附军九千艘战船从清远、定海起航。

元朝第二路军约定六月前在一歧岛、平邑岛会合。高丽王还为元朝提供了1,000的军队,1,500的水兵,900艘船只和大量的粮食。而拥有大量兵力和大量辎重的南元军却迟迟没有如期加入东路军。东路军在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进攻日本的马兑和义起两岛,并在原滋贺岛登陆。日本守军有过对蒙古作战的经验。他们沿着波崎和今松的外海岸修筑工事,并以精锐部队进入滋贺岛(滋贺岛和九州之间有陆上联系),与十字军元军展开激战。“元军大败,退守鹰岛、马兑、义旗、长门等地,与后期的江南军会合。

但会师后,元军不仅没有积极进攻,反而因为朝鲜、韩国、蒙古的指挥矛盾而无法协同作战。这样,蒙古军队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任何遮荫。双方对峙持续了两个月,蒙古军队始终无法取胜。两个月后,即8月15日至8月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沿海。在这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沿海附近部分士兵被日军屠杀或淹死。中国史料中也有记载,由于元军战船“缚城”,在“浪山”台风袭击下“惊涛拍岸”,船艇受损,疲惫不堪。中士嚎叫着淹死在海里。”他命令范胡雯逃离冷战,“独自在朝鲜航行”。蒙古人第二次远征日本以惨败告终。

忽必烈一怒之下,不但没有总结教训,反而在1283年下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为他造船去日本,朝鲜人给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兵力不足的压力,放弃了对日作战。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随着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入侵日本的失败,代表了当时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最高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不同于中国大陆的海上登陆作战。事实上,日本武士部队在与蒙古军队的对抗中也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它的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的跨海登陆作战的复杂性,依赖于大量当时人类尚未掌握的技术,如台风天气预报、多波连续登陆攻击等。事实上,蒙古军队在安南、爪哇、朝鲜等所有无法发挥骑兵优势的战场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由盛转衰的必然过程。

从亚洲体系来看,蒙古入侵日本的失败使日本置身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保持了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不久又发生了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忽必烈需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胁。然而,元朝的迅速衰落未能完成其在大陆主导的东亚建立统一帝国秩序的企图,游离于中国帝国秩序之外的日本最终被证明是中国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