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农业工具直接相关,先进的生产工具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到商周青铜器,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到牛耕的普及,到隋唐时期屈原犁和手推车的发明使用。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为四个阶段,概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农具

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以采集和狩猎为食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当时,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农业工具是由石头制成的(也有一些骨头和木制品)。石器作为中国主要的农业工具,在春秋前后已经使用了四五千年。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国有两个重要的原始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个地方出土了大量的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垒、骨凿等,是中国最早的农具。其中,类和堆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性取代女性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农业工具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三角形石犁的出现。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纪(后)之孙孙,开”,其叔之时,恰逢宗法公社末期。但是这个记录可能不可信。当时的犁大概是人力拉的。采用犁耕法是农业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此外,这一时期还用竹竿在水田里拧河泥。其他农具也得到改进,如石锄和蚌锄,它们在开垦干旱和硬旱地以及作物田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农具改进的最好例证是近年安徽薛家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上整齐地钻有13个细孔。石刀比以前更锋利更长,只要装上木柄就是极好的镰刀。

商朝是一个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制之大,质量之精,造型之美,为世人所称道。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和装饰而非农业生产。所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具还是以石器为主。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偶尔会使用一些青铜器。近年来,在河南、湖北和江苏出土了一些青铜抓、铲和镰刀。虽然青铜农具的推广受到成本和产量的限制,但金属农具毕竟代表了中国农具的未来。

在青铜时代,中国的农具种类与以前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雷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翻土农具。然而,商代牛耕的出现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江西大洋州商墓出土的青铜犁铧,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可以证明甲骨文中有犁耕的记载。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铁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用铁做农具,价格低廉,刃口坚硬锋利,锻造成型方便。铁制农具是中国农具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产量,改变了耕地方式。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社会逐渐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在春秋时期,除了种类繁多的铁制农具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用橘子作为灌溉工具。它把一根长木头绑在木桩上,一端系上石头等重物,另一端挂一个水桶,利用杠杆原理使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动。用这种方式提水,极其省力轻便。庄子?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赞聚英有一句话:“如果你有这里的设备,一天可以泡一百床,却可以看到事半功倍的更多成果。”

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期各国政治改革之后,得到了空前规模的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北至辽宁、南至广东、东至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出土了战国铁器。例如锄头、铲子、锄头、镰刀和犁。

三是汉代车耕、翻车、扇车、犁墙的发明。

汉代是发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很多机械农具都是汉代生产的。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是汉武帝时一个搜粟的校尉赵国发明的。犁由牛拉着,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次性完成。这种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设计令人惊叹。锤子由锤架、锤斗、锤腿、锤铲组成,有一条腿、两条腿、三条腿,以后最多七条腿。一条腿能播一行。赵国发明了三足钹,可以同时播种三行。用耙子播种,一人可种植100阿木天,种植深度与种子行距一致,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翻车,也叫龙骨水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是东汉毕兰首创,三国时期魏国机械制造专家马俊改进的。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在中国已经使用了1800多年。翻车利用齿轮原理,用脚带动一根长木链(即龙骨)。木链等距离地系有垂直刮刀,并覆盖有水槽。刮刀带着木链绕来绕去,把水刮到水槽里,相当于把水缸一个个搬过来。随着木链的转动,水不断地流入地里。后来有了牛拉磨盘,风力翻车,更省力更省力。

扇车又叫扇、风车,是一种清理粮食的设备,发明于西汉,一直沿用至今。风扇由框架、外壳、风扇、水桶和调节门组成。工作时,将未洗净的谷物倒入木桶中,然后一只手转动风扇,另一只手慢慢打开调节门。落下的谷粒遇风从车尾轻轻排出,饱满的谷粒从车腋下滑入洗衣篮。它可以用来清洗刚从打谷场上打出来的谷物或研磨后需要摩擦的谷物。

犁作为农耕最重要的工具,在汉代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这就是犁壁的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犁只有一份儿。当时的犁铧呈V字形,开口太宽,难以深耕。犁铧破土后,很难把大土块翻到一边打碎,只起到破土开沟的作用。就这样,牛畜举步维艰,庄稼人不易,耕作效率不高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西汉时期发明了犁壁。它是一块带斜辊的铁板,安装在犁铧后面。犁地时,它能将犁铧铲起的土块翻到一边,松土效果好,还能起垄。汉代的犁有多种形式,除了一人一牛的单犁外,还有两头牛三人的犁,两头牛一人的联合犁,一头牛的双轴套犁。其中一人牵牛,两人各扶一犁,得到大力推广。东汉时也有轻型短轴犁。中国的农具发展到汉代,基本完备。

四、隋唐马车和屈原犁的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中国农具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间歇。随着隋唐的兴盛,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时期。国家长期的团结稳定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农具的改进,马车和屈原犁的出现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敞车是一种充分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它应该是最先进的科学“自动”装置。敞车依靠流动的河水和运河水推动水车提水。水车外侧斜绑着许多竹制或木制的水缸,水车受到水的冲击,不停地旋转。水缸先装水,然后水出来翻土。上缸转到最高点后,缸内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后流入田里。货车装好后,不需要人员看管,极其方便。

《井磊》中有关于唐代诗人屈原的详细记载。隋唐以前的犁架都是直轴,又大又重,很难灵活调节犁耕的深度。将直轴改为曲轴后,犁架变小,使用灵活。木头的这种弯曲使耕耘机在耕作过程中可以自由调节犁的深度,从而改变了过去两头牛抬杠的牵引模式,只需一头牛就可以轻松拉一台犁。这种改善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中国的耕地已经基本成型。今天,中国农村使用的犁仍然是这种形式。

中国农具的发展,在隋唐时期基本停止。古人发明的农具,基本上在宋元明清用了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