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是不是不玩了?新能源汽车的“后路”几何…
如果你落后了,你应该迎头赶上。这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最近欧盟委员会正在评估一项提案,该提案将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锂归类为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材料。如果提案通过,将直接影响锂电池行业乃至新能源汽车行业。
如此极端的动作被网友戏称为“我不玩桌子。”
玩笑归玩笑。中国新能源车企实力如何?欧盟此举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哪些机会?不妨跟作者仔细梳理一下。
相比日系车和德系车几百年的发展时间,我国燃油车的研发历史不过几十年。
不仅要打破欧美日韩的技术封锁,还要达到同等水平的质量,真的很难。中国一直在等待通过新能源技术弯道超车的机会。
1995,比亚迪创立。2000年,比亚迪自主研发出锂电池并应用于智能手机,随后应用于电动自行车。2011,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20年,比亚迪刀片电池问世。2022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麒麟电池。
从无到有,从无到有,国内企业在锂电池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已经可以和国外厂商短兵相接,弯道超车的机会终于来了。
2009年国家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细则,政府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
当时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企业并不多,只有骗补贴的手段在不断创新。
但是,前进城的马骨,终究会迎来千里马。电池、电机、电控、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行业逐渐从混乱发展到有序。
2018年,国家主动引进特斯拉,倒逼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创新。
国产品牌也不负众望,在压力下释放活力,最终发挥了技术专利和供应链的优势。
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接近50万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新能源汽车?
一个是能源安全。
中国是一个能源进口大国,但近年来,汽车数量迅速增加,导致石油缺口不断扩大。为了给工业制造留下足够的能源,就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二是积累了足够的优势。
我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已低至0.4元/千瓦时和0.6元/千瓦时,全球首创的UHV输电技术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一,能源短缺的问题还没有真正降临到他们头上。而且美国地广人稀,当地人更喜欢大排量燃油车。
所以特斯拉在美国的重点其实是智能化,传递科技进步和时尚前卫,这和苹果的潮流文化类似。据说S系列的代码超过4亿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很多品牌只能与之匹敌。
至于欧洲,能源极度依赖俄罗斯和中东,政客为了选票走到了环保主义的极端,想在2030-2040年彻底停售燃油车。
尴尬,欧洲事先没准备。
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还想指望品牌溢价。结果只能是高端车不如特斯拉,性价比不如比亚迪。
面对这种情况,欧洲现在只有两条路:
第一,直接进口新能源汽车;
二是在自己的生产平台上使用中国的零部件,或者购买专利授权。比如德国斯柯达新能源车的整车技术就是从比亚迪买的。
前者相当于直接帮国外品牌赚钱,后者为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提供机会。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没有错。
新能源汽车产业无形中成为中美联手绞杀欧日韩汽车企业的战略布局。
美国有政治和技术优势,中国有6543.8+0.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带来的成本优势。
而欧日韩因为长期躺在燃油车专利上赚钱,所以没有积累新技术。现在强行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欧盟现在肯定很着急。
所以,抛出锂电池有害的提议,并不是真的“把桌子扔了”,而是想尽可能地限制特斯拉和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
新能源汽车的国产化生产是欧盟的奢望。
但如果这个提案真的通过,恐怕只会更有利于中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
第一,如果欧洲直接放弃锂电池,使用其他新能源(如氢能),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技术研发,才能出产品。这段时间,空出来的市场肯定会被抢占;
第二,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尤其是欧洲90%的锂电池都要从中国进口,提案带来的成本增加只能由欧洲车企独自承担,反而会制约其新能源车的发展;
第三,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已经开始了新技术的研发,比如混合动力汽车。如果欧洲最终打算回归燃油车(并非不可能),会发现这条路可能已经被中国的后发优势超越了。
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欧盟此举可能会倒逼当地锂电池回收行业的规范发展,促进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完善。
众所周知,废电池污染很大。
尤其是动力电池,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电解质、溶剂和各种有机辅料。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还会产生有毒气体排放。
目前还存在商业模式不成熟、缺乏有效催收渠道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增多,作为动力电池原料的锂、镍、钴供应紧张,频频被推至天价,而这些贵金属可以从退役的锂电池中回收。
动力电池回收正成为下一个出路。
如果问近两年涨价最快的是什么?锂、镍和钴必须在清单上。
从2021开始,电池级碳酸锂从5万元/吨飙升至47.8万元/吨,涨幅近十倍。金属镍和钴也因为价格的大幅上涨而获得了“恶魔镍”和“老奶奶钴”的称号。
这些都是动力电池的原料,价格高跟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大增有关。
在这种背景下,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是必由之路,否则新能源汽车将与燃油汽车无异。毕竟这些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一样,终将迎来枯竭的一天。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需要回收的动力电池将达到237万吨,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
面对“千亿蓝海”,进入者蜂拥而至。
据统计,我国现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超过5万家,近一年新成立的超过3万家,占比超过60%。
以创业板为例。公司2015年切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2021年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实现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61.63%。
6月28日,梅格全资子公司电力再生举行引进战投和混改签约仪式。武汉新洲国资投资平台、中投等十余家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帮助其继续发展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有了GEM,就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邦普循环。2013,在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启动之前,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步普,切入动力电池回收轨道。
近年来,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凹凸发展迅速。
4月29日,曾玉群在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锂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65,438+0%,而镍和钴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9%。
此外,LG、三星、郭萱高科和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也进入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从招商引资的角度来看,这片“千亿蓝海”也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兴未艾,但以特斯拉、比亚迪为寡头的格局已经形成。地方政府“砸钱”成“造车新生力量”是非常无望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那么长,总有一个环节适合你,何必去专注于整车制造呢?
科研实力强可以做芯片,家里有矿就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就制造零部件。现在出现了电池回收的新赛道,使得整个产业链形成闭环,上下游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赛道即将爆发,从业者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行业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截至目前,工信部公布了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和条件》的企业名单,从20多家逐步扩大到47家。
进入白名单的“正规军”得到了政策的加持和行业的认可,但还是要和“小作坊”竞争。
据统计,2021年,只有10%-20%的动力电池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其他大多流向非正规渠道。
不受制于环保、安全等标准,“小作坊”的回收成本更低,因此在抢货上更占上风。但“正规军”与“小作坊”的斗争,不仅仅是利润的争夺,更是对环境的危害。
因此,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况下,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正规军”来接手动力电池回收的业务。
政府要做的,不仅是抓住机遇布局行业,更要在政策端发力,对动力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为真正合规的企业创造发展机会,让行业一开始就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
当然,既然是新行业,就意味着信息不对称,甚至行业内的人都可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经验,更别说别人了。
不怕出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政策,行业就会规范,就会持续发展。
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相信中国也能成为领跑者,不仅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闭环,也让“生化回收材料”不再是“四大天坑”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