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四次关键战争——摘自《改变历史的二十四次战争》

商周彻底断送了商朝六百年的基业,周朝确立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从此,成为周世界新秩序的共主,开启了周朝长达800年的统治。周代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牧野之战,周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战略谋划和战术指挥上表现出色;强大的商朝错误百出。周人在战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完全做到了“使人而不使人”,这是他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战斗机的选择上,周武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他利用商军主力千载难逢的机会,攻克东夷,保卫空虚,果断实施战略奇袭,行军六天,到达商朝郊区木叶,打了商朝一个措手不及。在战场的选择上,周武王显然也做了周密的计划。由于实力悬殊,周武王没有选择直接进攻朝戈,而是选择在木叶与商周进行最后的决战,以待战争的主动权。周军只有4万多人,而商军有17万人。周军在实力上处于绝对劣势。为了解决这一劣势,选择了地处平原地区的牧野,这对周的先进武器——战车十分有利。

牧野之战,商周彻底断送了商朝六百年的基业,周朝从此确立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从此,成为周世界新秩序的共主,开启了周朝长达800年的统治。牧野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改朝换代战争,也是中华文明开端的一次标志性、转折性事件,被学者们称为“殷周革命”。周朝建立后,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分封制、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多种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春秋时期以礼仪为中心的人文观念出现的前奏,促成了中国道德人文精神的确立,并进一步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

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亲自率领周、陈、蔡、魏联军讨伐不听话的郑国。郑庄公率军坚决反击,双方在葛(今河南长葛)会师。郑军以“鱼美人阵”击败了周率领的联军。周桓王与纣王之战的失败,是周朝皇族衰落的关节点,即所谓“王怡下堂,肩中箭”。从此,周天子颜面尽失,“礼乐征伐从帝”的传统也随之绝迹。郑庄公在格致之战胜利后,称霸中原,史称“郑庄公小霸”,也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郑庄公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当时与郑平起平坐的中原诸侯国有鲁、齐、宋、魏、陈、蔡。根据具体情况,郑庄公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联合齐、鲁,不断打击、削弱宋、魏、陈、蔡等国。同时,面对周桓王,郑庄公不断采取强硬措施,逐步削弱他在周王室中的地位。但由于实力有限,加上陆、齐、宋、魏、陈、蔡等其他诸侯的掣肘,他只能选择沉默,低调。当然,的隐忍并不是单纯的忍气吞声,而是在悄悄地对其他诸侯国采取果断的军事行动,以消灭将来可能依附于周的军事力量。他充分利用当前的政治资源和优势,不断向周边国家发动攻击,打击对手,解除威胁,增强自身实力。所以当周桓王贸然发动讨伐的时候,周桓王领导的陈、蔡、魏三个诸侯国,都遭到了郑的残酷打击,战斗力已经很弱了。

这场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周天子失去了威信,彻底宣告了周王室的衰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率领一支军队去和那些霸道的诸侯抗衡了。

公元前632年,晋与楚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在城濮(今山东鄄城)展开战略决战,史称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楚军在军事实力上明显占优,但战前晋国利用中原各国之间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割据”“断交”策略得当,最大限度地在战略上孤立了楚国。在最后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避三家”,先发制人,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楚军。晋文公也依靠这场战役“夺权称霸”,称霸中原。

晋文公选择了与晋国相邻的楚地曹、魏两个诸侯国作为突破点,先以弱胜强,为以后的作战取得基础。在城濮决战之前,为了取得有利的战斗场地,金军敢于以“远离三宅”为名,主动先退一步,以退为进,诱敌深入,以待毙,在政治、外交、军事上占据主动。

公元前260年,秦与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为争夺韩国上党郡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史称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赵浩棋项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利用六国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成功地阻止了六国联合抗秦。越王赵程潇,撤回了著名的廉颇,换上了傲慢的赵括。为了应对赵国换将,秦国暗中起用名将白起。田雷采用诱敌深入、分而治之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长平之战,秦国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

秦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他总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因人而非人”,不断调动敌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交上,以威慑和贿赂手段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成功阻止了“一体化”的形成。其次,利用廉颇与赵王的不和,巧妙地运用离经叛道的战术,诱使赵王犯下致命的错误。第三,针对赵国冷战换将,秦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式,起用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并严格保密。第四,利用赵括骄横好攻的特点,诱敌进攻,然后以必胜的战术分割包围赵军,从而歼灭赵军。第五,秦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战场。秦国诱敌深入,使赵国最精锐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而秦国的弩、箭阵却能随时压制赵国,控制战场局势。第六,在战争最困难的时候,秦王亲自出面协调配合,动员民众及时增援,切断了敌人的援助,为田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相比较而言,赵军的惨败是一系列战略战术失误的积累造成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到上党郡这个烫手山芋后,并没有立即增兵上党,对秦国展开积极防御。第二,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执行正确防御策略的廉颇指挥赵国军队,仓促由防守转为进攻。第三,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对秦国的仇恨和恐惧,积极争取齐国和魏国,却被秦国所灭,未能推行“一体化”战略。第四,主赵括狂妄自大,轻敌。没有正确的作战方针,赵括在不了解秦军虚实的情况下,弃有利地形冲出,佯装撤退,看不到破绽,不断追击,结果被围。围城后没有因地制宜摆脱困境的好办法,只有被动强行突破,没有内外配合,未能形成对的反围攻态势,最终导致了赵军覆灭的悲惨结局。

长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歼灭战。长平之战,虽然损失过半,但前后歼灭了45万赵国军队,从根本上削弱了关东六国中最强的对手赵,彻底扫除了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障碍。

这样的四战分析透彻,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