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如何实施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尺寸”是指尺寸和角度;“三维”是指三个维度或角度。所以“三维目标”不是三个单独的目标,而是一个整体的三个面,就像一个立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而不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三个部分,就不是完整的“整体”,失去了原本的“整体”意义。能否全面完整地落实三维目标,是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那么,在教学实施中贯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需要注意什么呢?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施需要注意什么?

很多老师只是从技术层面考虑教学目标,所以不一定合理,很可能是片面的,肤浅的。所以有必要站在教学价值的立场上来看待。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那么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也可能只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向教学!我在某个地方听课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师定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制定的《中国古代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

1.记住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记住明代三大科技名著和成就,知道赵州桥、明长城、京城、故宫等工程建筑;

3.明白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只能是死的知识点和难以落实的空话套话。如果只是按照这个目标来进行教学,即使实现了这些所谓的“目标”,充其量也只是个“复印机”!能给学生的智慧、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世界带来多大的实际发展?这个教学目标的第三项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很难衡量。这是空话!在这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标签,成了穿靴子戴帽子。所以,既然教学目标不是故作姿态,是有用的,就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应该说,目标越具体,越容易操作。(钟老师宋明理学案例)

所谓“历史教育”,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意思。即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不仅仅意味着学生背了或学了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一些让人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即思维、方法、情感、意志、人格。同时,中学历史教育不是以培养“历史学家”为目的,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不专业”。对于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学历史的价值绝对不是成为历史学家所必须的。这里的重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从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实现自身的发展。换句话说,我们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学科价值与人的发展特点的结合。就是学生主动学什么,怎么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情绪,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