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最早的通信记录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商朝盘庚时期(约公元前1400年),徐变向皇帝报告军事情况,有“打鼓”二宅。在古籍《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是刻有动物骨骼的官方应急文书,由信号兵传递。

驿站与烽火台的对应,源于奴隶国家的政治军事需要。据史料记载,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进行通讯的方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驰道,“车在同轨,书在同语”,建立了以中国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络,并制定了驿法,如竹简如何装订、用墨汁封缄、盖章保密等。如何为邮政人员供应粮草;如何接待过往的官员、仆人等。到了1960年,邮政已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邮政法.

汉代的邮政,承袭了秦朝的制度,统一名称为“邮”。规定设置五里一亭、十里一亭、三十里。

唐代,邮政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陆上邮政站、水上邮政站和陆上邮政站超过65,438+0,600个。还规定了行程,有绩效考核和检查制度。当邮政部门执行任务时,它随身携带诸如“邮政名册”或“信函卡”等身份证件。

到了宋代,由于战乱频繁,军事紧急公文大量,要求又快又安全。于是,由民夫担任的邮递员改为军人,并增设了“急件投递店”,进行每一站换人换马的接力传递。

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的扩大,仅全国就有1496个驿站,驿站改名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益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还开设了海上邮局。清初官方驿站1600余座,驿卒7万余人,驿马4万余匹,归兵部掌管。

到了清末,现代邮政逐渐兴起,驿站的作用逐渐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驿站。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是英国在中国设立了英国邮局,随后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也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邮局,清政府将这些抢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称为“客邮”。

1911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将大清邮政的招牌换成了中华邮政,但邮政权仍然掌握在帝国主义者手中。

民国后期,中华邮政虽然有了一些现代通信的基础,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破坏,在1949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残破的烂摊子,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建立了通信组织,从边区到行署、专区、县,甚至树村。如陕甘宁边区有通信终端,重要地区有分站,县内有县站,区内有联络站,乡村通信站沿村通过。

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战争,组织并扩大了军队的邮政服务。各野战军政治部下设军邮总局,各兵团、纵队、师设立多个军邮分局、支局和军邮站,形成了完整的军邮通信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邮政各类业务大幅增长。近年来,特快专递、电子邮件、邮政特快专递和邮政储蓄业务相继开办,深受用户欢迎。

摘要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以邮政总局为基础,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