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德语: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 65438+10月24日—1786 8月17),又译弗里德里希二世,后人尊称他为腓特烈大帝和普鲁士国王(1740 5月365438+)。

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挫折。它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单枪匹马地对抗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其疯狂程度堪比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或希特勒。罗斯巴赫之战是腓特烈对角线的完美表现之一。今天,它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为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并作为大型模型重现在其军事博物馆展览中。

军事史学家也将这场与洛伊滕的战役视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就像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一样。仅仅靠这两场战役,腓特烈就彻底确立了自己古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的地位,一个普鲁士永恒的军事神话就此诞生。后来拿破仑评论腓特烈大帝时说:“越是批判,越是伟大。这是我们能给他的最高褒奖。”。

在战术层面,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不逊于拿破仑。尤其是在战役层面:当时欧洲还没有战略战术的战争学分支,腓特烈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争科学。

欧洲军事科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向现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巴尔、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家的探索和尝试,到了腓特烈手中,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都有所总结。他确立的“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绕过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作战原则,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腓特烈是拿破仑的第一位作战指挥老师。

扩展数据

腓特烈二世出生于普鲁士首都柏林。十几岁时,他擅长乐器。他于1740年即位。他发动了两次西里西亚战争。1756发动了对法、俄、奥的七年战争。1772年,波兰被波兰内部危机第一次与俄罗斯帝国和奥地利大公国瓜分,获得了西普鲁士的领土。1785年,由15个德意志联邦国家组成的诸侯联盟形成。1786死于波茨坦。

弗雷德里克一生都生活在极度虚伪的面具下。他认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也不敢成为大自然让他成为的那个人。他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梦想(成为音乐家、哲学家、诗人),却走上了父亲期望的道路,无情地消灭敌人,为了伟大的德国,而不是为了自己。很难公正地评价他。作为德国之父,客观上他无疑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后世的拿破仑、希特勒都视他为偶像。

但是,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来看,他的人格无疑是非常有缺陷的,而且是不可修复的。生活在痛苦中的弗雷德里克,40年来扮演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角色。但作为一个德国人,他确实符合尼采的“超人”模式,也是“把诗人的外表藏在内心,并在生活中努力遵守”的德国精神的体现。正如康德的哲学观点:“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隐忍,将反抗转化为现实中更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德意志精神。

百度百科-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